摘 要: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制度的建設意義重大。我們不但應該注意建立健全各種制度,還必須注重提高各種制度的適應性效率。我國在提高制度的適應性效率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也存在著效率的缺失。在正式制度方面,制度與經濟增長不協調;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制度存在著失效和無效。這些都是轉型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制度適應性效率不足的根源。
關鍵詞:轉型時期;經濟增長;制度;適應性效率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6-0007-05
我國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制度內生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他們以該時期的經濟改革為對象研究制度的革新和變遷,對制度于我國經濟增長中的意義和作用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如通過計量經濟模型,宋德勇(1999)認為制度變遷過程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舒元等(2002)得出了穩態中我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只有制度變遷的結論;葉飛文(2004)實證地得出制度創新在改革開放后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結論。
有人分析了制度適應性效率在經濟增長中的不足。一種觀點認為所有制和產權問題造成的委托代理關系造成了制度效率的低下,從而影響了經濟增長,如陳芬(1999),李順才、鄒珊剛(1999);一種觀點認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不協調,導致了制度適應性效率的不足,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障礙,如宋偉(2005);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長期的漸進式改革會制約體制結構的改革,從而對經濟的長期增長不利,如關海庭(2003)。
學術界對轉型時期經濟增長的適應性效率進行了分析,有不少新的見解,對研究和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是,這些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不足,基本上還停留在對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解釋的層次上,沒有結合我國的實際深入分析轉型時期經濟制度的適應性現狀,因而也沒有深入分析其制度根源。
一、制度適應性效率:內涵以及外延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他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種關系便由生產力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瘪R克思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指出了制度對于經濟增長的適應問題。對此,諾思指出,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是因為它將新古典框架舍棄的全部因素都包括在內:制度、所有權、國家和意識形態。馬克思之強調的所有權在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現存所有權體系與新技術的生產潛力之間緊張關系在發展的觀點,堪稱是一項重大的貢獻?!被诖耍Z思認為,“在進行時間歷程中經濟績效的分析時,新古典理論有著兩個錯誤的假設:一是制度并不重要,一是時間并不重要”、“制度形成一個社會的激勵結構,由此政治與經濟制度成為經濟績效的基本決定因素。與經濟和社會變化相聯系的時間是人類的認知過程影響制度演變方式的維度?!薄芭渲眯适且惶捉o定制度下的靜態概念,而持續良好經濟運行的關鍵則是要有一個靈活的制度機制,它能夠根據技術的發展、人口的變化以及制度的震蕩來進行調整。”基于此,諾思宣稱,長期的經濟增長的關鍵不是資源配置的效率,而是制度的適應性效率(InstitutionalAdaptive Efficiency)。在他那里,一個具有適應性效率的制度可以實現以下目標:“適應性效率考慮的是一個經濟隨時間演進的方式的各種規則,它有助于一個社會去獲取知識、去學習、去誘發創新、去承擔風險及所有有創造力的活動,以及去解決社會在不同時期的瓶頸的意愿?!薄坝械謸鯖_擊的能力,有戰勝頻繁出現的問題的能力”,掌握了適應性效率的國家的“經濟和社會能夠抵擋各種沖擊、戰爭和徹底的基本變化,并通過始終成功地改變自身的制度結構實現長期持續增長”。
從以上制度適應性效率的概念以及內涵,我們可以了解到,所謂制度適應性效率,是指制度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該特定環境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實的適應程度,是一種關于時間進程的適應環境的靈活性能,有了這種性能,制度能推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制度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而制度對于經濟基礎和經濟環境的適應性效率,則是制度效用的最重要指標。制度適應性效率的低下,必然制約經濟增長。
二、正式制度:與經濟增長的不協調
這里,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是對制度的一種分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非正式制度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設計和供給的一系列規則,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一系列的規則構成的等級結構,從憲法到成文法,到具體的細則,最后到個別契約,具有強制力。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由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組成。相對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自發性,二是非強制性,三是廣泛性,四是持續性。
正式制度與經濟增長的不適應性,主要根源于制度依賴、制度供需以及制度摩擦等幾個方面。
(一)路徑依賴與經濟增長的不適應
諾思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說,路徑依賴是對長期經濟作分析性理解的關鍵。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機制,如制度創設成本、組織的學習效應以及協作效應等,會使某種制度一旦形成就產生了慣性,這種慣性往往是很難改變的。路徑依賴就是制度慣性。路徑依賴可能帶來高效益,也很可能阻礙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事實上,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路徑依賴依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制約因素。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僵硬的制度結構,如產權結構單一、中央計劃管理體制深入社會生活、政治和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強力控制、市場經濟長期受到排斥等,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具有了很強的慣性,嚴重阻滯了新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給改革留下了居高不下的成本?!把刂窂揭蕾嚨拿恳浑A段都有政治和經濟上的選擇,只是由于路徑依賴的特性,它會使得選擇集合變窄,在沒有外部壓力和內部危機時,變革它的成本會高昂到足以阻止變革本身?!甭窂揭蕾囀侵贫茸冞w的內在規律,也很可能與制度適應性效率的提高背道而馳。
路徑依賴是制度變遷的特性。轉型時期,這種傳統經濟形成的路徑依賴更是難以避免。正如吳敬璉所說,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是一個重大的制度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是不言而喻的。關鍵的問題在于,這種路徑依賴的性質以及路徑依賴如何消除和在多長時間內消除。在這里,如果考察我國的轉型,更多的路徑依賴是不利于經濟增長的,如計劃經濟、市場壓制以及企業的政策目標等等,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增長,也不利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國的轉型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消除路徑依賴的過程,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如此復雜的環境下的經濟增長是充滿困難和風險的,各種制度因處于這種復雜的環境而難以具備很高的制度適應性效率。
(二)制度供需不協調與經濟增長的矛盾
從制度供需的角度看制度的適應性效率,目前我國轉型時期制度供給過剩和制度供給不足并存。政府是市場經濟下制度供給的主體,“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薄爸贫裙┙o過剩是指某些制度與制度環境不自恰”,“是指相對于社會對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過時的制度以及一些無效的制度仍在發揮作用。”然而,“對制度變化的需求來源于這樣一種感性認識:有了新的制度安排,就能得到在現存制度安排下所得不到的利益。制度變化的供給,取決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在我國的轉型時期,供給過剩主要表現在過多的管制、審批制度,特別是行政審批制度。過多的制度供給提高了經濟主體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經濟效率,而且給某些人提供了一系列的尋租機會。制度供給過?!巴欣谀骋恍┤说奶厥饫鎴F體,這些特殊的利益團體給政府提供了相應的收入,政府轉過來會維護這些過剩的制度?!薄凹鹊美嬲邥疵鼐S護這些過剩的制度?!蔽覈闹贫裙┙o過剩造成了制度的適應性效率的低下。
在制度供給過剩的同時,制度供給不足也普遍地存在。首先,在所有制相關制度上還沒有創造出非國有企業預期的發展空間,如仍然有許多行業禁止非國有經濟進入,如壟斷行業性的準公共品行業。其次,在產權上,國有企業產權單一,產權非人格化,政企難分。而且,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潛力已經到達了極限,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土地產權的改革,需要新的制度供給。再次,在企業制度上,我國還沒有完全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部分產業壟斷有礙于中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企業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機構,沒有形成“責、權、利”對等的激勵機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后,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嚴重缺位,戶籍制度的障礙,信用制度的缺失,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沒有建立健全,等等。這些制度供給不足,毫無疑問并不能給經濟增長提供規范和支持。
(三)制度摩擦與經濟增長的沖突
制度摩擦(Institutional Friction)是我國轉型時期經濟制度的一種典型特征,其本質是各種制度之間的摩擦以及這種沖突之下的經濟主體的利益沖突。青木昌彥認為,一種特定的制度安排的生成與生效需要滿足:制度安排與個人行為之間的戰略互補、制度安排在一種經濟體制內的“制度互補”或內部的邏輯一貫性。然而,制度的生成和生效不可能在所有的時空都是互補和協調的,這樣,制度的摩擦就不可避免。
1.制度本身的沖突。制度沖突是指在制度系統內部對應于同一種行為的不同制度安排之間在作用方向上不一致,對行為的規范上存在互相矛盾和抵觸的部分,對于有些行為某些制度安排給予認可或鼓勵,而另一些制度安排則禁止或限制。制度本身的沖突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新舊制度之間的摩擦,這主要是指在轉型過程中新的制度創設與舊的制度之間的沖突。另一種是新制度之間的沖突。由于在制度創設過程中的信息溝通問題,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制度創設過程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制度之間的沖突難以避免。改革開放以來,從“放權讓利”到“撥改貸”到“承包制”等,由于我們對企業的性質和運行規律認識不清,制定了很多的政策制度,但國有企業效益并沒有明顯改善,而目前大力推行的股份制在20世紀80年代政策制定者的認知水平上是被排除在可選擇的方案之外的。第三種沖突是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沖突?!伴L期經濟增長實際上是各種投入的效率競賽過程。其中,長期內用于改善經濟制度環境的投入效率是制約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而制度投入的低產出效率則往往根源于社會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不相匹配?!痹谖覈D型時期,這類沖突是最重要的一種制度摩擦,其中主要包括地方保護主義的非正式制度與統一、競爭、開放、平等和法制的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沖突;關系原則與自由、平等、競爭、法制的觀念和正式制度之間的沖突;情與法的沖突;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理念同政企分開、自主經營等市場經濟的管理原則和理念之間的沖突;傳統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沖突以及在市場經濟中逐漸形成的平等、自由、競爭和民主的觀念同封閉的政治系統之間的沖突等等。
2.新制度下的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制度結構缺陷引起的利益沖突有兩種情況,一是市場缺陷,二是政府缺陷。在這個過程中的收入分配不公,而體制不健全、利益激勵制度安排不合理、利益整合與協調制度的供給不足以及有效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實施,是導致收入分配不公和利益沖突的根本原因。此外,隱性規則也會造成利益的沖突。“經濟改革在本質上說是一種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利益格局的重新改革,如果允許隱性制度的存在和蔓延,勢必會激起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和對立,進而會引起社會政治的動蕩,最終可能會葬送經濟改革的成果和經濟體制改革本身,甚至會出現改革的逆轉?!睂嶋H上,制度變遷很難同時改善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和處境,很可能會有某些成員在其他成員獲得增益時遭受損失,所以,制度變遷會面臨遭受損失的這部分成員的抵觸和反抗,這就有可能造成混亂、生產損失和效率損失。在我國的轉型進程中,某些階層,例如國企工人或者農民,都或多或少地在改革中遭受損失或者不能分享到制度變遷帶來的效益,這些階層的人們就有可能對新制度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情況下的利益沖突,造成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影響了某些經濟主體的積極性,阻礙了制度適應性效率的提高。貧富差距是利益沖突的重要體現。轉型以來我國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收入差距的巨大存在,是經濟主體之間利益沖突的表現,也是該時期經濟制度適應性效率缺失的結果和體現。
三、非正式制度:失效和無效
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制度適應性效率的缺失,不僅有正式制度方面的原因,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根源。
(一)非正式制度的缺失
非正式制度的意義在于:第一,節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是制度的源泉,制度的產生就是出于降低交易費用的需要,出于人們進行行動協調的現實需要。合適的非正式制度能夠有效地節約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帕累托改進的特點。第二,約束和制約作用。習俗、慣例等非正式秩序和非正式制度實際上比法律規則和司法強制等正式制度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大范圍的實際約束作用。在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市場運作中,法律的作用只是保障人們按照習俗和慣例行事,法律的實際作用在于對習俗和慣例的維系、支撐和補救。正式制度只有在被社會認可,即與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諾斯曾將制度初始選擇的差異歸結于意識形態或文化的差異,而且,“非正式約束在制度漸進的演進方式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是路徑依賴性的來源。”非正式制度往往比正式制度更能決定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水平,如果不考慮非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制度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變量,而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礎與源泉,正式制度不過是非正式制度的外部化,社會變遷的核心決定變量就只能是作為社會資本的非正式制度。
我國在轉型時期的非正式制度的不足,一方面包括政治信仰的不穩定、傳統道德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市場經濟精神的缺乏?!爸袊袌龌母镆詠淼膶嵺`告訴我們,已經展開的制度創新中,獨獨缺乏的就是經濟人理性?!笔袌鼋洕紫纫蟮氖巧鐣睦嬷黧w具備經濟人理性,這種理性追求經濟(物質)利益最大化,但是其基本前提就是遵守法律和市場經濟制度。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倫理道德的失范和無序,各種消極道德觀念和不道德行為大量存在,假冒偽劣充斥市場,偷稅漏稅相當普遍,走私販私屢禁不止,錢權交易、侵吞國有資產現象觸目驚心等。此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危機。曾經有經濟學家說,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用來減少社會交往復雜性的機制,西方在長期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較為穩定的信用體系。但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卻出現了嚴重的“信用危機”。非正式制度的不足,使轉型時期的經濟增長缺少穩定堅實的信仰基礎,缺少正確健康的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的有效指導,由此形成了經濟制度很難有效地被執行,從而影響了其適應性效率。
(二)正式制度沒有內化
諾思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取決于是否擁有高效率的經濟組織,而經濟組織是否高效又取決于對產權的合理界定,而社會對產權的尊重,根源于人們的信仰和價值觀決定著的文化觀念及其意識形態;如果制度得不到認同、理解和支持,那就形同虛設,制度是應該能自我實施的。在我國轉型過程中,制度的創設是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進行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這種成績往往只局限于制度本身。制度的無法執行,執行效果不佳,人們沒有形成法制意識、沒有形成自由、競爭、效率與誠信的市場經濟的文化精神,很大原因就是這些制度沒有內化為人們的心理意識,沒有轉化成為其自覺行動。制度具有約束和規制功能,但是一種制度的最大效率并非其強制力,而是其約束力,這種約束力的獲得,往往是通過內化的途徑、在人們的意識的認知中和接受后獲得的。在我國轉型時期,由于長期以來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特權觀念以及人治而非法治的管理方式,在今天依然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導致了嚴重的非效率和腐敗,而且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干部與工人分割的社會身份分層體系、官本位制以及工作單位身份制等,也是經濟增長的嚴重障礙,這些正式制度從根本上說,都是與傳統的非正式制度一脈相承的結果。此外,新的市場經濟文化尚未形成,以及制度文化的缺失,導致了在轉型過程中制度意識的不足,更加造成了人們對制度的冷漠,人們對制度的主動認知、形成制度信仰并將其融入行為習慣更是無從談起。這對于經濟制度作用效果的實現乃至適應性效率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可以說,我國文化傳統和計劃經濟傳統下所沉淀的轉型時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種種特質,導致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制度適應性效率的缺失。因此,為促進經濟增長,就必須提高經濟制度對于經濟基礎和經濟環境的適應性效率。要提高制度的適應性效率,可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方面人手,針對各種非效率的現狀,針對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改進和完善相關經濟制度。從經濟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來看,提高制度的適應性效率不僅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還可為經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制度適應性效率的提高,是轉型時期制度建設和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