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行為經濟學的視角對我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過度自信的現實表現及與管理者盈余管理行為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研究表明:在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中,相對短期過度自信而言,管理者更多地表現為長期過度自信;短期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而長期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則更傾向于負向盈余管理。
關鍵詞:過度自信;盈余管理;行為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1-0072-06
一、引言
盈余管理不是一種單純的會計行為。Healy和Wahlen(1999)將盈余管理的動機歸結為:基于資本市場預期和估價的市場動機;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動機;監管動機。可見盈余管理是多方利益沖突的結果,而公司治理結構是用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一種機制,盈余管理的本質就是公司治理問題,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必然會對公司管理當局的盈余管理行為產生影響。傳統的公司治理研究著重于公司的內外部控制作用,忽略了人的非理性行為和認知偏差對公司治理的重大影響。隨著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與深化,人們開始從管理者和投資者非理性行為人手,分析現實中管理者和投資者的行為特征。Burgstahler和Dichev(1997)運用期望理論來解釋管理當局為達到盈余的某個預期值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問題。Hribar和Yang(2007)實證發現過度自信的CEO更可能發布過于樂觀的盈余預測,并且為了達到盈余預測而進行盈余管理。目前我國學者針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余明桂等(2006)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債務融資決策的影響。魏明海(2005)對盈余預測和盈余管理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以盈利預測為盈余預期的盈余管理研究”存在不足,有待深入分析。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完善階段,經理人市場遠未成熟,管理者的非理性行為很可能更為突出,那么我國公司的管理者是否也存在過度自信呢?若存在,該行為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具體又是如何影響的呢?本文試圖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來回答上述問題,為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提供參考。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對過度自信行為進行了長期和短期的劃分,深入分析了不同類型的過度自信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