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5日,我像往常一樣在棋社里下棋,忽然手機響起,電話那邊傳來一個棋友心碎的聲音:“楊官璘老師1月4日走了”我的手一抖,棋子灑落一地,對弈的好友問:“出了什么事,”我嘴邊輕吐出幾個字:“楊官璘老師走了”“楊老,廣東的?”與我對弈的棋友急問我說是,一時間喧鬧的棋社一下子平靜下來,靜得似乎可以聽到每個人的心跳一
下棋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從事象棋裁判工作亦有十多年,見過的特大、大師很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從未謀面的楊官璘老先生。印象最深的不是楊老在上海力壓群雄的高超技藝,不是四奪全國個人賽冠軍的名就功成,也不是他以62歲高齡重出江湖助廣東隊奪取第六屆全運會象棋團體冠軍的不老雄風,而是楊老的勤懇
當別人求教楊老成功秘訣時,楊老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聰明,靠的是笨功夫。”楊老的“笨功夫”就是拆棋,老老實實地拆棋,別的棋手也許兩三下就能明白的棋,而楊老有時卻要拆上好幾天著名象棋評論家覃劍秋曾發表評論:楊官璘的棋藝成就,在于他像穿山甲一樣,不斷地往前鉆。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苦心系統地拆棋,他簡直把棋藝科學化了、是呀,正是看似簡單的拆棋,拆出了一代“魔叔”,拆出了一代宗師,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楊老百折不回的韌性,1950年在上海與“新七省棋王”董文淵六局大戰,結果楊老以1勝2負3和負于對手臨別時董文淵對楊老說:“一兩年之內,你在我身上占不到便宜”楊老先生咬了咬牙說:“明年見”結果一年以后楊老再戰董文淵時,以絕對優勢取勝這期間的努力,我們是難以想象的,由此讓我聯想到我們現在一些棋手,遇到困難向后轉的作法是何等可憐。
還有一件事楊老給我的印象也很深不久前讀楊老近作《楊官璘象棋研究》,在書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本書按《弈林新編》模式編寫,部分內容曾經發表,但經過整理,可惜由于年老,力不從心,因此既不能和《弈林新編》相比較,也不敢說精益求精,只求盡量減少錯漏,以供中級象棋棋手參考,于愿足矣!一代宗師的作品讀到的卻盡是自謙之詞,多年的心血研究成果,卻自我評價為“不敢說精益求精,只求盡量減少錯漏”。透過楊老的嚴謹態度,可以品出楊老之人,之品,之性。
閉卷長思,眼前浮現出楊老瘦弱的身影,我也忽然明白了楊老確為棋而生,楊老的心一直與棋在一起,并且隨著年月的推移而愈加深切,在象棋的世界中,楊老的靈魂得以自由的飛翔,
忘不了楊老曾經傲視棋壇的光輝歲月,忘不了他曾經征戰過的金戈鐵馬,忘不了楊老曾經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啊,我們又怎么能忘記楊老首奪全國個人錦標賽冠軍時的狂野,我們又怎么能忘記楊老苦心求解。著名立書時的執著,我們更無法忘記這位“魔叔”為為師表、誨人不倦的師德。
惟愿楊老安息,在天之靈得以升騰,言有盡,情無終,愿楊老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