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臺灣出版業,業者陳穎青用了怎是一個“苦”字了得,概括匯總,似乎頗得眾家出版人之心。
2007年風風雨雨,凌域與金石堂事件,鬧得出版界滿城風雨,再加上誠品書店積極推展銷結制,博客來主導權回歸統一超商,臺灣的出版業似乎真的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寒流,讓人大嘆出版難為。
關于臺灣出版寒冬的論述,其實由來已久。大概以2000年前后為分斷點,2000年之后,越來越多人附和該說法,并從臺灣大環境內需市場的不斷萎靡,到新書出版量過多,退書率節節高升,原物料上漲,通路強勢等等進行舉證,看壞臺灣出版前景。
然而,若仔細拆解出版寒冬論述,其實頗有可議之處。
首先是臺灣有1萬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4萬多種新書,這組數據并非全然屬于商業出版。官方出版品、非營利組織出版品等等,占據將近一半的新書出版量,而登記在案的1萬多家出版社中,實際投入市場營利的不過1000家上下。剩下的九成多,多是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登記的出版事業單位,還有過去50年來曾經存在于臺灣的出版社,其中不少是個人登記出版。
出版寒冬論述,對于這廣大不需要投入市場經營的出版社和新書來說,實在構不成威脅。舉例來說,政府部門出版品是預算制,每年編列預算,或公開招標,或自組團隊編印出版。然而,無論是哪種形式,光是每年支出的人事行政費用,加起來就是一筆龐大的經費,更別說出版品出版之后,并沒有太大的銷售壓力。對于這些預算制出版品來,內需市場在萎縮也不用擔心,比較擔心的該是來年沒有預算。
當我們不再將臺灣出版視為一塊統一的大鐵板,而是各自專精,各有目標讀者、運轉模式的特殊產業后,則不難發現,真正受出版寒冬論述影響的出版社,并不如想象中的大。甚至連在零售市場中的前二十大出版社/集團,營業額也仍然十分可觀,層層抽絲剝繭下來,我們會發現,沖擊最大的,其實是專營B級書市場,規模小且新的出版社。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事有利有弊,出版寒冬看似沖擊到出版人的生存,甚至迫使一些優質小眾出版社倒閉(最有名的例子大概算大樹),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卻是逼出隱藏在臺灣出版業底下多年而未能被處理的營運制度問題。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的,月結制導致少數投機出版社拼命壓低成本,出版質量不佳的C級書,企圖以書養書,到市場換取現金。“月結制”是被臺灣出版界約定俗成繼承下來的結賬制度,在過去臺灣經濟高度成長期,大家都能順利周轉到可用資金,當出版量還不曾因為以書養書而不斷堆高時,這一制度是尚且能支撐的。
直到大環境景氣惡化,通路面對高營運成本,被迫轉型成銷結制,從而一下子讓那些靠“以書養書”的出版社無以為繼。
筆者認為,臺灣大環境的景氣循環對內需市場的沖擊在所難免。臺灣出版界選擇了積極面對寒冬,尋找精致與升級之路,以至于當臺灣其他內需產業總產值不斷萎縮的同時,出版產業還能持平(約在600元億新臺幣),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再者,最令筆者驚嘆的是,臺灣閱讀近年來逐漸形成的兩股閱讀風氣,長期來看都是好而且有助圖書市場的擴大的,那就是在大眾閱讀市場中,文學和商管閱讀類型的成熟。特別是文學閱讀的成熟。無論是外國高等商業小說,還是日本已經引領風騷多年暢銷推理、愛情小說家的大作,全都進來了。而且,臺灣讀者也很捧場,最暢銷者四五十萬本的賣,稍微小眾的也能賣上兩三萬,逐步成熟的文學閱讀熱潮,讓筆者看到臺灣讀者圈的成熟度(難怪二月河說臺灣讀者是很會讀書的)。
另外就是明星寫真書已經不再像前幾年剛出來那樣,鋪天蓋地地大賣,搶走暢銷排行榜的位置。明星寫真書成為閱讀次類型的一環,有其市場,但基本屬于小眾暢銷書,專攻Fans與年輕人族群。
因此,筆者相信,2008年將是相當關鍵的一年,毛利日漸稀薄,競爭日趨激烈,壞處是書變得難賣,好處是競爭者都是武功高強之士,彼此磨練砥礪,出版業能否知道自己的目標讀者要讀什么,精準地推出他們需要的好書,且能延續下去。一方面需要堅持挺住自己的理想,一方面以精致優質好書贏得市場口碑(以及銷售),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出版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