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業已經進入暢銷書時代,暢銷書銷量一般在10萬冊以上,有的甚至上百萬。目前,整個書業對暢銷書青睞有加,各出版社千方百計打造暢銷書,經銷商、書店搶先定購暢銷書,讀者追捧暢銷書。
現在,隨著每本書的利潤越攤越薄,大量圖書成為不贏利的包袱,導致龐大的庫存。在這種情況下,暢銷書以品種少、利潤大、銷得快,使出版社得以從品種戰中抽身出來。另外,暢銷書帶來的品牌效應,也成了出版社其他書籍進入書店的通行證。從而形成出版社對書店渠道的供應優勢,使出版社有機會擴大市場規模,提高整體書籍的銷售。
機械工業出版社經管分社緊跟市場形勢,貫徹暢銷書戰略,重點挖掘暢銷書選題,全力打造出了“企業職業文化培訓”第一品牌。截至目前,已出版的第一品牌圖書有二十余種,其中銷量在十萬冊以上的有《你在為誰工作》、《方法總比問題多》、《忠誠勝于能力》等,形成了職業發展類暢銷書群。那么,圖書暢銷的秘決何在呢?
主動出擊,拓展自己的客戶群
一提到暢銷,出版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暢銷書是炒作出來的”,或者換句話說,“書籍暢銷的秘決就是營銷”。此種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原本銷售不過幾千冊的書,經過在報刊做幾則精彩的軟性報導,或者書評推介,銷售很快增加到兩三萬冊。事實上,軟性報導只是營銷的一部分,更多的還得主動出擊,占領圖書終端市場。現在,大部分有實力的書店已經開始這么做了,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直銷隊伍。但是,書店要去推廣的圖書是很多的,不止一家出版社,所以,更多的還要靠出版社自己的力量。
那么,出版社該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擴大市場呢?采用直銷方式肯定是不現實的,一方面成本比較高,另一方面成功率也比較低。所以,出版社就應該從別的渠道打開終端市場的大門。如要經常參加一些專業性的會議;采用贈書的方式讓讀者了解自己的出版社,了解自己的“暢銷書”,從而讓有需求的讀者主動地來找出版社,慢慢地積累自己的客戶群。此外,除了參加此類活動外,出版社也可以針對一些重點書、暢銷書,或某一系列圖書舉辦一些諸如論壇、講座之類的活動,使讀者與暢銷書之間零距離接觸。
當然,實施上述措施的一個前提是,自己的圖書必須真正有資格成為“暢銷書”。無論是從圖書內容還是圖書質量上,都要對得起閱讀它的每一位讀者,這樣,它才有成為“暢銷書”的潛力!
主動“下單”組織生產
目前,暢銷書對出版社的意義和營銷對于暢銷書的作用,書業認識比較充分。但就出版社而言,“來料加工”式的角色定位,已經嚴重制約了暢銷書的發展。出版社應該成為 “暢銷書作家”的“制造者”,以便持續“下單生產”暢銷書。
事實上,暢銷書和其他大眾文化媒體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制作”而非“創造”出來的。出版社應該在觀念上把它與傳統意義上“書籍承載精英文化”區分對待。西方的暢銷書作家,是按照市場行情來制作作品的,這種活動本質同物質產品已沒有什么兩樣。現在,出版業應該與其他大眾文化,如傳媒業(電視、電臺、報紙等)、娛樂業一樣,為市場而生產,以市場為目標,關心經濟效益。但就目前而言,國內許多出版社還沒有把“制造”暢銷書作家,放在同“暢銷書營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致出現以下問題:
暢銷書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編輯的作者資源。如果出版社僅僅定位于出版者的角色,沒有自己的“暢銷書作家”,那么暢銷書就只能依靠編輯的嗅覺、營銷的渠道。
出版社在暢銷書的制作階段滯后了。現在,出版社應該向圖書公司的工作模式學習:去書店看書,關注焦點,了解市場,討論所得,產生火花,擬定選題;然后尋找名人創作,甚至自己制作;最后出版圖書。
進入暢銷書時代,出版社都在打造暢銷書,對于暢銷書這一大眾文化產品而言,某一出版社若不能掌握上游資源,主動“下單”組織生產,出版社的發展空間就會相對縮小。所以,出版社在暢銷書上,必須建立自己的制作基地,形成自己的簽約作者與營銷隊伍。
以目前中國的經濟水準和市場容量看,暢銷書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因為中國的圖書信息等資源,80%還盤踞在大、中城市,基本談不上覆蓋。但就暢銷書的內在特質而言(大眾文化,受眾廣泛),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素質教育理念的滲入,這一廣闊的潛在市場必然會顯現出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