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萬物都呈現出豐富的有序形式,人們從自然中得到啟示,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完善美化著自己的生活,于是有了設計的相隨。
控制并合理地安排各種視覺元素的過程,是設計的過程,也是視覺秩序化的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設計的定義是:“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其目的在于決定產品的正式品質”。
文字是設計中的重要視覺語言。用人對“秩序感”的認同進行文字語言規律的探究,可促進人與字的情感交流,更好地體現作品的整體美。
我國的漢字,歷經巖石陶器刻繪符號、甲骨、金、篆、隸、楷、印刷字體等演變,具有廣泛的審美功能和豐富內涵,為書籍設計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版面看似簡單的漢字組合,實則隱含著明視距離的確定,不可視格子的排列規律;漢字組成的內容文字間,又始終貫穿著一條流動的軌跡線,帶給讀者時間、空間、大小、疏密、節奏的不同體驗,產生了信息跌宕起伏的感受。
在文字編排中,放置空間不變,字體改變,可產生不同的感受。傾斜、加長、壓扁也會給人極不同的印象。自然、美觀便于閱讀的宋體,通常作為內文字體的首選;舒展秀麗的仿宋體,多用于序、跋、詩文和小標題;規范端正的楷體適用于短文或小標題;橫豎相同粗細的等線體,較宜充當理性的圖注或資料文字。
在書籍設計中關于邏輯的視覺表達和文字的視覺秩序化把握,主要有:
1.“書名”的情感傳達
“書名”猶如眼睛,有傳神的作用,用無言的、充滿形式意味的符號向讀者發出無聲的呼喚。 其“形”的變化會給人微妙的象征提示和復雜的心理暗示。
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認為:形狀通過展示自身的本質,能喚起人類自身心靈感應的“力”。他的“心理一物理場”概念揭示了物理形狀的“場”與精神的“場”存在共同的力的結構。豎線向上的力,橫線平展的延伸感;黑體端莊嚴正的感覺,宋體字拉斜后的不穩定游離感。文字在形體上的“力”,與大腦視覺中心“生理力”產生對應,便與人的心理場形成 “異質同構”關系,使人得到相應感受。就如同詩集封面往往用小巧玲瓏的字體來烘托清雅和浪漫的感情氛圍;政治書的書名往往用端莊嚴正的黑體來體現其崇高一樣。
2.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
漢字是方塊字,無論橫排、直排,都富有韻律美和秩序感,中國書法藝術更是漢字秩序美的精華所在,好的作品如詩如畫,優美的筆畫組合,強烈的捍衛著藝術的張力。如,由中青社出版,小馬哥和橙子設計的《守望三峽》,在封面設計中運用豪邁奔放的狂草,恰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令你從三峽變遷中產生一種沖動和聯想。這種注入設計者豐富情感的書法,讓讀者感受到三峽滄桑豐厚的文化積淀和變遷中的悲壯氣魄。因此,將傳統的書法藝術恰當地運用,可以引導讀者情感的迸發,達到很好的效果。
3.電腦字體新領域的開拓
當代,電腦以其出色的表現給設計師們帶來了無限靈感火花。借助它,一切都變得更加神奇和美妙,設計師們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和使用各種字體,極具實驗性。如why hot設計、番茄設計、BD設計、摩登狗設計等團體,用字母的組合來做虛實、平衡、間距、清晰、模糊、對比調節、視覺強度等方面的秩序研究與嘗試。構成非凡的創意和多變的視覺感染力。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電腦字體會幫助設計師在書籍設計中表現的更加出色。
4.文字對比的運用
任何色彩、造型或是一根線條都能影響人的視知覺、記憶、聯想、情感等,產生特定的心理作用。人的認識活動首先是通過感覺,強調感覺中的某種對比,會給書籍設計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虛實、黑白、色彩、手寫體與印刷體等,無論何種手法的對比都會引導人的心理感覺,目的是使文字及各視覺元素間形成美的秩序組合,使書籍更具整體和諧的美感。
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論述:“本質美在于秩序;人類創造美在于藝術家依賴而又靈活地運用法則。” 因此,解讀藝術秩序感的過程正是感知和創造美的過程。“秩序感”的探究,有利于更好地發掘文字的個性化形態,深層意味,使讀者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為讀者提供更完善的精神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