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布的“限塑令”的新規引發熱議,專家分析認為,在有關政策正式實施后,對整個塑料包裝行業產生更加廣泛、深遠的影響,將使國內一半左右的生產企業受到直接影響,所有的塑料袋生產企業肯定都將面臨減產壓力。]
生產企業面臨市場壓力
2008年1月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要求從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并要求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塑料購物袋。
目前我國每年用于商品包裝、購物的塑料袋總量約160萬噸。有分析認為,“限塑令”實施后,我國每年塑料袋的消費量可能減少一半,將有80萬噸原料得另謀出路。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估算,近年來,全國每天使用的超市塑料購物袋達到10億個,其他各種塑料袋的用量則在20億個以上。全國塑料加工制品廠家有數萬家,但多數制造超薄塑料袋的企業投資規模小,幾千塊買一臺吹塑機就可以開張,使用的原料都是回收的垃圾袋,很多小企業甚至沒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因此難以統計生產超薄塑料袋的企業規模和比例。
目前,在統計的9萬家國內塑料制品生產企業當中,規模以上企業僅占1/10,幾乎沒有大型企業。有相當數量的塑料制品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低,缺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其中,不少企業生產的都是不可降解塑料袋。
由于塑料袋生產企業眾多,且規模很小,難于管理,塑料袋市場基本處于無序狀態。兩個原因導致了這種無序狀態:一是塑料袋的生產技術含量太低,目前國內生產塑料袋的企業大多是作坊式的,大多生產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二是在利益的驅動下,小作坊隨時轉換生產品種,且忽視《食品管理法》和環保標準。
“國務院辦公廳的通知明確規定,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將被禁止生產和使用,這部分生產企業的產品將被列入淘汰類產品目錄,銷路直接受阻。”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預測,這項禁令正式實施后,估計有一半左右的生產企業,尤其是小企業將面臨轉產或關閉。
董金獅認為,下一步,國家相關部門有可能制訂配套措施,完善監管部門的執法依據和處罰標準,加強“限塑令”在實際操作中的約束力。如果這些措施真正落實,將會從源頭上大大減少塑料購物袋的需求量。
部分企業開始轉向
“限塑令”剛剛頒布,尚未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但許多塑料包裝企業已感到正在逼近的“寒氣”,有些已開始“調頭”。
一家塑料廠負責人表示,“限塑令”對他們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去年化工原料價格上漲,使得原本利潤微薄的塑料袋生產面臨巨大虧損,許多企業都紛紛轉投其他塑料制品的生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大的廠家肯定會根據市場需求,上新設備進行環保塑料袋的生產,不管怎樣,塑料制品廠家都在面臨重新“洗牌”的命運。
“從‘限塑令’出臺后,我們進一步加大了產品調整的力度。”萬事順塑料包裝的老板說,“將以前大量生產的塑料薄膜袋改為以珍珠棉為材料的包裝,方便重復利用的塑料容器成了當家產品。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可能會減少,我們已經在想辦法開拓國外市場。”
“我們已不生產塑料包裝袋了,改為生產紙質包裝袋。”大華塑料包裝廠的有關工作人員也表示說。
深圳市塑膠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文廣表示,據他們的不完全調查,在珠三角一帶,聚集了大大小小近萬家中小型塑料制品工廠,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高達數十萬人,“很多工廠的業務是以低端塑料袋為主,市場狹窄、資金緊張、設備單一,一旦出現市場供求的重大變化,這些工廠很難堅持下去”。對大的塑料袋生產企業,尤其是生產環保型塑料袋的企業卻是個機遇。因為標準的出臺,為他們掃除了來自“三無企業”的競爭,他們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快速轉型,生產符合標準的塑料袋。有企業表示,“對于生產完全可降解塑料袋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此外,伴隨著一次性塑料袋的逐漸退場,布質、紙質的購物袋必將走上前臺。目前一些布料制品生產廠家和紙品制作公司已經將此視為機遇,制定了“生產銷售計劃”。同時,還有一些塑料袋廠家認為“限塑令”這是個機遇。因為需求量的降低和企業的減少,將使原料需求降低,造成原料價格下降。”
市場開始囤積貨品
“限塑令”出臺后,銷售塑料袋的商家反應又如何呢?“新規定我們都知道了,6月1日起正式實施,現在還沒有影響到銷量。”一位商戶稱。該攤位銷售的塑料袋,絕大多數是6月1日后禁止生產、銷售、使用的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這些塑料袋均按疊銷售,一疊大約50-80個,小塑料袋的售價為每疊1元左右,大塑料袋的售價是一疊3元左右。攤主稱,他的塑料袋主要是零售,銷售給一些做小買賣的商販,每天的銷量大約有兩百疊左右。
“‘限塑令’一出臺,我這里的生意反而好了。”攤主高興地說,規定實施后,塑料袋生產廠家的成本就會增加,目前,一編織袋塑料袋的成本是400元,6月1日后,成本就會漲到500元以上。有的商家擔心向消費者收取塑料袋的成本費影響生意,因此最近開始大量囤積塑料袋。
盡管塑料袋的銷量不降反升,但對于“限塑令”,不少塑料袋批零商戶持有觀望態度,并做好了兩手準備。
塑料行業前景向好
盡管政策壓力不斷增加,但研究人士認為,隨著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塑料行業長遠發展前景依舊看好。
根據“限塑令”,國家財政、稅務部門將研究制定抑制廢塑料污染的稅收政策,利用稅收杠桿調控塑料購物袋的生產、銷售、使用,支持和鼓勵廢塑料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
據海通證券研究員劉金分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變化,發達國家商品糧小包裝的比重很高,達到80%左右。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如果糧食小包裝的比例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大幅增加各種塑料包裝材料的品種和質量。此外,食品、飲料、藥品、洗滌用品、化妝品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也會使復合膜、包裝膜、周轉箱等塑料包裝制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
這些專家呼吁,應盡快制定和完善對環保塑料制品的行業標準。對各類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薄膜等環保塑料制品,政府部門應盡快制訂各類可降解指標(環保指標)、衛生指標、質量標準、執行標準等,用標準來規范一切才有出路。有關部門可根據標準要求,嚴查檢測報告,進行有尺度規范。
國家應對研制和生產環保塑料制品的企業給予支持,對短期內還不能轉軌生產環保塑料的企業(繼續生產不環保塑料的企業),要加收一定的稅,并進行重罰,讓其對環境污染承擔責任。加收的稅和罰款,用于支持搞環保塑料研發的企業。
由于,塑料袋有償使用的具體管理辦法尚沒有出臺,大多數生產企業主仍然處于觀望狀態。不過,不少人都提出一個問題:依“規”而生的塑料袋收費將歸誰所有?按照通知,“商品零售場所必須對塑料購物袋明碼標價,并在商品價外收取塑料購物袋價款,不得無償提供或將塑料購物袋價款隱含在商品總價內合并收取”,如此理解,似乎收費應該歸商家所有。既然是為了限制使用,有償提供塑料袋的價格不會太低,這樣的話,如果生產企業仍然按原價向商家提供塑料袋會不會太不公平?而除了部分垂涎“有償”利潤的人,更多的企業主則非常擔心國家會向生產環節征稅:“一旦按‘誰污染誰治理’的環保原則征稅,那我們只有關門這一個選擇了。”(欣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