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安徽省界首市市委書記王長安的推薦下,專訪了該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陳文武。陳文武是一位學者型領導,具有豐富的經濟工作和國土管理工作經驗。陳文武告訴記者,近年來,界首市國土資源局以民為本,突出“保護耕地、保證供地”兩個重點,實現了由單純的資源管理向資源管理和資產運營并重轉變。
最新的亮點——
建立長效監管新機制
從形式到內容,從制度到效果,界首市國土資源市場管理都堪稱一流。
開展國土執法模范市創建。重點查處了農村集體土地亂修亂建、亂占濫用,城鎮國有土地私自出租、轉讓及土地閑置等問題,制訂并完善了執法責任制、錯案追究制、備案制、聽證制等管理制度。

全面落實動態巡查責任制。在堅持周巡查、旬報告的同時,在各鎮、村聘請義務監察員,建立健全了市、鎮、村三級土地監察聯防網絡體系,把土地執法監察觸角延伸到全市的各個角落。并把查處土地違法案件與土地執法宣傳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不定期曝光一些典型土地違法案件的處理情況,起到了打擊一個、震懾一片的社會效果,有效地保護了耕地和基本農田。
強化違規違法專項整治。成立了清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專項調查組,對2005年以來全市范圍內的各類建設用地進行全面清理。在清查期間對所有非法占地違規建設全面叫停,不聽勸阻的強制拆除。進一步落實監控責任制,不定期督查鄉鎮、村清查工作,對督查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了通報。2007年共查處“雙違”用地28宗,拆除違章建筑7400m2,退還耕地80多畝,轉換用地10個項目168.3畝,公開處理案件3起,并有6家企業127畝用地手續已上報省政府待批。
最大的變化——
創新用地管理新模式
陳文武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界首市國土資源局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服務與管理同步”原則,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全面提高土地供應率、利用率,有力促進了國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全面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一是認真落實基本農田“五個不準”,并與鄉鎮、村層層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基本農田保護落實到村組、農戶,明確了保護對象、面積和雙方的權利和責任。二是制訂了基本農田監管檢查制度、保護制度、目標責任制度,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強化用地審批,認真落實“占補平衡”和“占一補一”。三是建立了高標準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保護標牌,埋設保護界樁。目前,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39984.17公頃,18個保護區242個保護片2300個保護地塊,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83.17%。
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堅持“誰開發、誰受益、誰使用、誰復墾”的原則,提高全民參與土地整理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已完成335.5萬元207.56公頃省級項目顧集鎮土地整理、881.99萬元571.58公頃國家級項目邴集鄉土地復墾申報工作,正待實施,兩個項目可新增耕地18.8公頃。
加大國土資源運營力度。一是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對存量閑置土地、新增經營性用地,全部納入政府土地儲備庫。對城區范圍內的集體土地,通過統一征收,納入政府儲備庫,確保了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高度壟斷。2007年收儲綜合用地1490畝,支付各項費用63263774元,收儲工業用地100畝,支付各項費用2965838元。二是對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出臺了鄉鎮土地出讓金收入分配辦法,對鄉鎮集鎮區內建設用地實行“五統一”管理。去年出讓綜合用地2宗41畝,現有8宗480畝綜合用地正在掛牌出讓。
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近年來,先后對部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了合理調整,及時組織了一批重點項目用地報批工作。一是認真做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和建設用地定額指標管理,將建設項目用地預審作為批準建設項目的前置條件。二是實行工業用地最低價制度,并對新增的工業用地實行招、拍、掛方式供地。三是積極開展置換建設用地工作。到目前為止,完成了市工業園區、光武循環經濟園區、田營園區3200畝建設用地置換報批工作,并組織專門力量,對邴集、泉陽、陶廟等鄉鎮進行土地整理,實施復墾后已增加耕地381.625公頃,為城鎮建設和開發區建設提供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