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就拉開了降價大潮,自此降價成為各汽車廠家爭奪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新華信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到2007年底,A級車降幅最大達到32.3%,A0級車降幅26.9%,B級車降幅26.1%,C級車降幅11.8%。”
但是,在2008年第一季度這個以往降價高峰期的關鍵時候,國內幾乎沒有幾家汽車降價,鋼價、油價、勞動力成本、零部件價格和整車運輸費用通漲。面對高成本壓力,汽車廠商何去何從?誰又會第一個或第一批品嘗漲價滋味?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消費者對汽車漲價的敏感程度,而廠家的所有決策只是對消費者的回應。
為了弄清楚消費者對汽車漲價以及漲價的敏感程度,新華信做了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71.6%的消費者認為2008年汽車不會漲價,3.6%的消費者認為會漲價,14.7%的消費者持觀望態度,極少部分消費者對汽車價格上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看來,降價觀念已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種慣性,如果廠家漲價必須首先打破消費者的這種既有觀念。
但是在周圍一切東西都看漲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汽車漲價的原因的認同還是比較一致的。假如汽車漲價,有近半數的消費者認為原材料價格上漲是汽車漲價的首要因素。但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汽車漲價無疑是敏感的。因為近7成消費者表示汽車漲價會影響到他們購車計劃,當然也有一些消費者因為執著以某種車型,即使漲價仍然決定購買,36.7%的消費者表示愿意為品牌多買單,不過在汽車消費忠誠度普遍缺乏的中國,汽車廠家要想保留忠誠用戶則必須在汽車產品的設計上做足功夫。
而且,消費者對漲幅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91.9%的消費者能接受的最大漲幅在5%以內,其中就有64.5%的消費者把自己能接受的最大漲幅定在1%以內,可見雖然有超過20%的消費者表示汽車漲價對購車沒有影響,但實際能接受的漲幅卻很有限,20.1%的消費者因漲價超出預算而放棄購買。不過新華信的研究專家表示:即使汽車漲價,但那也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汽車價格最終會再次跌下來。
不過,漲價考驗的第一個對象還是廠家。汽車廠家在如何頂住成本壓力的同時,保持并且提高市場份額,是廠家2008年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利潤=收入-成本”這個公式面前。廠家想控制成本的途徑也不多。在內部消化成本、出讓利潤空間以及調整價格轉嫁成本的選擇面前,恐怕對自主品牌而言哪一個都不好使。相反,合資品牌因為利潤空間遠高于自主品牌,所受到的壓力和可選擇的解決方案相對較多,今年降價的大多數也可能出自合資門下。不過,面對利潤的誘惑它們堅守住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