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有些在你看來根本就不應該結合的夫妻,但他們卻過著幸福的生活,令你百思不得其解?
是哪種神秘的力量讓我們投入一個人的懷中,而遠離在旁觀者看來更加有吸引力的另外一個人?
“戀愛地圖”
依據(jù)美國心理學專家約翰·馬林的觀點,在許多影響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因素中,最明顯的一個應該是他所謂的“戀愛地圖”,即一組存在于我們大腦里的譯碼信息,描述哪些是我們喜歡的,哪些是我們不喜歡的。它涉及我們對于愛人的頭發(fā)或眼睛顏色的選擇,對于他(她)的聲音、氣味和身材的喜好,它還會記錄下吸引我們的性格特點——不管是熱情友好型,還是堅強沉默型。
簡而言之,我們會追求那些最符合我們的戀愛地圖的人,會和這個人共墜愛河。
而我們大腦里的這張愛情地圖主要決定于我們的童年。到8歲時,理想愛人的形象就已經(jīng)開始在我們的大腦里飄浮了。
我常常問一對對夫婦,是什么讓他(她)感到伴侶對自己有吸引力,答案五花八門,從“她很堅強、獨立”到“我喜歡紅頭發(fā)”;從“我喜歡他的幽默”到“就是那種壞壞的微笑讓我一見傾心”。
我相信他們說的話,我也相信如果我還要這些男女描述他們的母親的話,他們的理想伴侶會與他們的母親有許多共同點。是的,母親——我們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的愛人——在我們的戀愛地圖中寫下了重要的內容。
父母的魔力
當我們處于孩提時代時,母親是我們注意力的中心,母親的特點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因此在長大成人以后,我們會永遠被那些有她的面部特征、體形或性格的人所吸引。如果我們的母親是熱情、樂善好施型的,長大成人后,我們就會比較容易被那些熱情善良的人所吸引;如果我們的母親是堅強、性格平和的人,那些堅強穩(wěn)重的人就更容易吸引我們。
母親對兒子的影響就更加明顯了,她不僅給了兒子在尋找伴侶過程中被吸引的線索,還影響他們對女人的綜合感受。所以如果母親是一個熱情善良的女人,兒子會認為女人就該是這個樣子,他們長大后會性情比較溫和,是一個有責任感的愛人,也樂于協(xié)助妻子做家務。
相反,如果母親個性郁悶,有時和藹,有時會突然間變得冷漠生硬,她的兒子長大后很容易是個“愛情的逃兵”,因為從母親身上所感受到的會讓他非常恐懼愛情,害怕承擔責任,甚至會因為這些原因而離開他的女友。
我們被未來伴侶所吸引的品質很大部分是由母親決定的,而父親,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他直接影響了我們對異性的態(tài)度。父親對孩子性格品質的形成和今后婚姻幸福與否有著巨大的影響。
如同母親會影響兒子對女性的綜合認知,父親則會影響女兒對男性的基本認知。如果一個父親從來都毫不吝嗇地夸獎他的女兒,那么在與男人相處的過程中,這個女兒會對自己的感覺非常好;但如果父親比較嚴肅、挑剔,或者經(jīng)常不在家里,女兒長大后會逐漸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或沒什么魅力。
當“角”遇上“洞”
另外,我們大多數(shù)都是跟那些與自己有著相同社會環(huán)境的人一起成長的。我們與同一個小鎮(zhèn)的人呆在一起;我們的朋友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事業(yè)目標,跟這些人呆在一起我們感到非常舒適,因此我們也就越來越喜歡與同自己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的人在一起,這也會成為選擇伴侶時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不過,也有不少的例子是兩個人社會背景差異非常大,但最后卻能結合在一起,而且過得非常幸福。我就認識一個男人,他出身于芝加哥一個傳統(tǒng)愛爾蘭家庭,卻愛上了一個非洲的美國浸信會教友。他們結婚時,親朋好友都預言他倆的婚姻很快就會失敗,但25年過去了,這段婚姻依然堅固。
這是因為那個妻子很像她的婆婆,是一個有愛心的女人,是那種愿意卷起袖子志愿去教堂工作的人,這種品質讓她的丈夫一見傾心,也使得膚色、宗教信仰和其他一些社會問題都不再重要。
但是,如果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呢?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地彼此吸引?美國西北大學的羅伯特·文奇教授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他在研究中陳述說,我們對婚姻伴侶的選擇包括了大量的社會類似處,但他也強調,我們希望尋找的那個人能夠與自己互補。一個健談者會被一個喜歡傾聽的人所吸引;一個愛沖動的人則希望自己的伴侶是一個溫順的人。
就像老話說的那樣:我們未來的伴侶應該是一個人腦里的洞,剛好能填進另一個人腦里的角。這就是說,如同文奇教授所觀察的那樣,社會上的相似點和心理上的差異彼此平衡,從而有了終其一生的浪漫。
愛情是種交易
我們還知道一些長得漂亮非凡的人同其貌不揚的人結婚了,這種平衡被一些人稱為“公平原理”。
當男人和女人都擁有一些特別的資本,比如說高智商、不同尋常的美麗、讓人神魂顛倒的個性,或者家產(chǎn)雄厚,一些人會決定把自己的資本與別人的長相作交易。一個絕世美女會把自己的美艷與伴隨錢財而來的權力和安全感作交易;一個出身于上等家庭但資質卻平平的人,會用自己的家譜交換一個貧窮卻才能非凡的伴侶。事實上,幾乎每一種結合都能存活并且茁壯成長。
那么有一見鐘情之類的事嗎?為什么沒有呢?那就是兩個人相遇后立即發(fā)現(xiàn)了他們共同的特別之處,隨即陷入熱戀。
我自己就是碰巧被魔杖擊中的人之一。在那個決定命運的周末,我還是個大二的學生,患了嚴重的感冒,正在猶豫到底去不去參加家庭聚會,后來我想再怎么也比我獨自一個人躺在寢室里好。那天晚上我正準備去吃晚飯,我姐姐沖過來對我說:“當你走進餐廳,你就會遇見你要嫁的那個男人。”
我當時不屑一顧,但當我看到那個男人時,我就知道姐姐正確無比!他也是個學生,也正患著嚴重的感冒,我見他第一眼時便愛上他了。到1989年他去世時,我倆結婚已經(jīng)39年了。
(薛篆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