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見大學反剽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授帶領幾名年輕教師編著的一本研究生教材,被認定為嚴重抄襲國外公開出版書籍;一名博士后,在發表論文中竊用他人圖片;一名博士生,同時發表一篇英文論文和一篇中文論文,兩篇論文內容基本相同,且都抄襲了另一篇他人論文。在2008年年初,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發出了這一年的“第1號”通告,認定以上3起學術剽竊事件屬實,建議學校對當事教師、學生及學生導師進行通報批評、追回課題經費、停招研究生、同意辭去學院副院長職務和開除學籍等處罰。有人質疑說處理問題不夠透明,有人說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也有人說復旦大學一年里被舉報的可不止這3起,還有人說光靠學校查處遠遠不夠,需要有獨立的調查機構。
《視野》點評:學術剽竊者的行為肯定為人所不齒,但我們的學術考核制度也有逼良為娼的嫌疑。人有時確實是環境的產物。
中獎即卷鋪蓋
江蘇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二學生小勇日前中得福彩雙色球500萬元。與一般中獎人的低調不同,小勇得知自己中獎后,不僅大呼小叫“有福同享”,表示要分錢給室友,更是在兌完獎之后,把鋪蓋一卷就停學回老家了。媒體報道稱,小勇中獎消息傳出后,“羊群效應”顯現,去買彩票的大學生“彩民”猛然增多,而輿論紛紛批評該大學生中獎即棄學的行為是昏了頭。
《視野》點評:有人中獎后卷鋪蓋走人純粹是一種個人的自由選擇,無可厚非。但是群起而效之,恰恰說明這個社會的投機和僥幸傾向,因為我們都知道中獎純屬小概率事件。
高校“曬黑”受捧
在不少高校的BBS上,“曬黑區”版塊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不少學生在網絡上曬自己上當受騙的經歷,以提醒其他的學生不再上當。而在一些社會BBS上,大學生也成了“曬黑族”的主力。據悉,“大學曬黑族”的“曬料”往往集中在實習遭遇不公平對待、參加培訓班被欺騙、逛商場遭遇黑店、找工作遭遇黑中介等,苦于找不到解決途徑,就轉投到“曬黑”這樣的網絡平臺來。
《視野》點評:“曬黑”的確可以相互交流經驗,但是除了祥林嫂式的訴說,我們大學生是否可以找到更為有效的手段處理這些悲慘的遭遇,譬如法律?
大學人際“潤滑油”
上海一所高校在大學生中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時尚消費早已超越了實用的需求,開始成為大學生獲得滿足感以及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媒介。這種趨勢顯示,今天的大學生在消費方面已經開始“與社會接軌”,逐漸偏重人情方面的消費。因為清談和壓馬路已經無法招架鞏固和拓展朋友圈兒的需要,而大學生也難以抵擋日益追求時尚的社會環境,于是“入鄉隨俗”地把內心情感交流的需要建立在物質消費的基礎上。你是否還向往曾經在陽光下草坪上的那次談心,手牽手在林陰道上的那次漫步?這樣的滿足感畢竟是飯館和茶館都沒有出售的。
《視野》點評:我們花了很大的心力和物力來經營人際,但其實現在我們更缺少的是自己與自己交流的能力,把自己幾乎建立在別人而不是自己身上,即使有再豐厚的物質為基也是不堪一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