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南部的茹河流域,有一塊厚重而又熱力迸發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鎮原。
這個名字有著太多的歷史內涵:這里,涌現過許多諸如王符、李恂等彪炳史冊的俊才賢達;發現了稀世珍寶《秦詔版》;發生過可歌可泣的“四八”戰役,上演過很多氣吞山河的歷史壯劇……
這個名字也有著凝重的自然和人文的意蘊:有秦始皇西巡的雞頭山,有絕壁古剎石崆寺,有風土勝跡五指原,有黃土奇觀太陽池和奇異秀麗的原峰山;而書畫之鄉的美名更是遠播隴上……
承接了歷史豐厚的積淀,而又毅然告別傳統經濟,鎮原人在這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中篩選、歷練,向全國乃至世界打出了一張樸實而又靚麗的名片——紅杏。
鎮原古屬雍州,地處涇河流域,周先祖曾在此教民稼穡。那時,居住在鎮原境內的先民就已經將野生杏樹移植于村落園圃,食其果核,燃其枝葉,促其繁衍進化。據明代編纂的《平涼府志》記載:“宜杏良十種,其仁有甘苦,有雙花,有干葉。”明代鎮原屬平涼府轄,也就是說,在500多年前鎮原人民就已經對杏子進行良種化研究了。經過若干代人的摸索實踐,采用嫁接技術,培育出個大、肉鮮、味甜、成熟早和水分豐富的大接杏,是最優良的品種,幾乎家家都有一兩棵,植于莊前屋后。
每當陽春三月,暖風細雨,但見那五指原上的山山嶺嶺、茹河兩岸的溝溝岔岔,千萬棵杏樹欣然而發,億萬朵杏花競相綻放,著實一派絢麗壯觀的美景。翻開古代文獻,詠杏杰作,層出不窮,膾炙人口,使人回味不盡。南北朝庾信《杏花》詩寫道:“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熳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玉。”以華美的詞句,描繪了原野上杏花怒放的綺麗風光。唐溫庭筠的《杏花》詩曰:“紅花初綻雪花繁,重疊高低滿小園……杳杳艷歌春日午,出墻何處隔朱門。”寄托了對世態和人事的深切感慨。宋代王禹
《春居雜興二首》:“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以春風吹斷幾枝杏花而傾訴其被貶官的遭遇。元代詩人元好問的《杏花雜詩》:“長年自笑情緣在,猶要春風慰眼前。”道出了他喜愛杏花的情緣,至老猶在。明代沈周《題柯博士敬仲竹枝》詩“莫問先生歸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中“杏花寒”三字尤為傳神。
杏子在鎮原得到長足發展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事。隨著植樹造林運動的廣泛開展,五十年代,各鄉鎮就地育苗,廣植杏樹,逐步形成許多杏樹洼、杏樹溝、杏樹山等成片杏林。六十年代,西北林業建設兵團第二師在殷家城、三岔、馬渠、廟渠等鄉鎮,經過十多年奮斗,先后營造杏林兩萬多畝,加上縣屬國營林場、社隊集體營造和群眾栽植培育,全縣杏林面積初具規模。但在當時,都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用作薪柴為主,密植密栽,經濟效益甚微。八十年代初,縣上提出“沙棘戴帽,果樹纏腰,洋槐填溝,杏樹圍莊”的林業發展思路,杏樹在農家莊前屋后、村子周圍得到大發展。到八十年代中期,全縣杏樹面積已達6萬多畝,200余萬株,戶均25株。同時縣上成立園藝工作站,按照品種良種化、栽植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的要求,對杏樹進行科學管理。為了改良杏樹品種,達到優質高產,省農科院上肖試驗站在1984年到1987年間,從省農科院引進大李廣、胭脂紅、大扁頭和寧縣曹杏等7個優良品種,在上肖鄉建立了5個杏樹村,栽植23000株。1988年,省科委又把鎮原杏樹列為省級科研課題,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主持,縣林業局科技人員參加,進行杏樹豐產栽培試驗示范,先后從外地引進了山西大扁杏、蘭州大接杏、金媽媽、張公園、青皮杏、銀白杏、華山大接杏、臨夏唐王杏等優良品種23個之多,設立平泉、彭陽兩個示范點,在13個鄉鎮建立改良基地,并在平泉鎮上劉行政村建立了21.7畝示范杏園,定植良種母樹1134株,給農民嫁接良種杏樹提供接穗。這樣,就使杏樹改良形成一定規模。到2004年底,全縣杏樹已發展到24萬畝,僅次于擁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縣,名列全國第二,杏子成為該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杏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富民富縣、宣傳鎮原、協作聯誼的一把金鑰匙。2004年12月,鎮原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杏鄉”。
為了更好地挖掘紅杏這一資源優勢,促使該縣杏子產業盡快走上標準化、規范化軌道,從2004年起,鎮原縣承擔實施了由國家質檢總局立項下達的《鎮原縣優質杏子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三年來,鎮原縣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特色,規模開發,把優質杏子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工作作為果品產業開發的重點,在基地建設、科技示范、科技推廣及配套服務上都實現了新的突破。2004年至2007年,全縣標準化基地規模有了新擴大,全縣累計栽植杏子9.2萬畝,其中優質杏子栽培面積達到6萬畝。發展優質杏子千畝以上重點村38個,500畝以上專業村68個,10畝以上專業戶3550戶,形成了以北部后山為重點的優質杏子集中產區;標準化技術推廣有了新起色。建成了5個示范鄉鎮,10個重點示范村,示范園面積達到6000畝,示范農戶1075戶。引進曹杏、金太陽、凱特、梅杏等十多個優質品種,進行嫁接推廣。共嫁接山杏6.4萬畝,323萬株,目前已有0.7萬畝,35萬株掛果。示范園優質杏子平均畝產2200公斤,比項目實施前凈增產700公斤,增產幅度達到46.79%,年增加產值3000多萬元;示范加工企業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先后扶持新建了維思特食品有限公司、新千年食品有限公司,改、擴建了新一代食品公司、大鵬食品公司、西部情食品公司等6家杏產品示范加工企業。全縣21戶杏制品加工企業已有17戶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新一代食品公司、新千年食品公司還開創了該縣“企業十基地+農戶”的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
甘肅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現有從業人員260人,資產2416萬元,公司占地面積34畝,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擁有優質杏園1000畝。現有年產5000噸杏制品自動化生產線1條;年產300噸杏糕生產線1條;年產1000噸杏子果凍生產線1條,目前正在建設年產750噸杏仁粉生產線。投產至今,累計生產杏制品9300噸,銷售收入7820萬元,上繳稅金284萬元,實現利潤141萬元,發放工資804萬元。2007年1至5月份生產杏制品980噸,銷售收入921萬元,上繳稅金39萬元,利潤24萬元,發放工資75萬元。公司通過了ISO2001:9000系列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取得了蜜餞和炒果兩個QS食品質量安全認證,通過了甘肅省衛生A級企業驗收。先后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扶貧重點龍頭企業”,被省、市政府評為“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甘肅省文明鄉鎮企業”,“甘肅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和“市、縣先進私營企業”、“納稅先進企業”等,先后26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獎勵。公司80多個規格及品種的杏產品,輻射全國25個省地100多個大中城市的600多家超市和食品批發市場。先后榮獲“第十二屆西交會新技術新產品金獎”、“3.15特別推薦產品”、“中國放心食品信譽品牌”、“省、市名牌產品”、“甘肅省瓜果蔬菜博覽會金獎”等20多項獎勵,“新一代”商標被評為“甘肅省著名商標”。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據不完全統計,曾經一段時間,鎮原縣杏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10家,從業人員達到5400人。經過企業重組,目前共有杏產品加工企業21家,從業人員1233人,杏制品除奶油杏肉、甘草杏兩大主導產品外,最新研制的還有八寶杏、808果王、杏子糕、天然蜜杏、葡萄杏王、杏脯、杏醬等20多個杏系列產品,先后榮獲國際、國內20項大獎,暢銷吉爾吉斯、白俄羅斯、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及全國20多個省、市。如今,在紅杏產業的帶動下,鎮原這片紅色的沃土走上了跨越式發展之路。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4.5億元,占市計劃的104%,同比增長16.9%。農業增加值完成5.5億元,占計劃的100.4%;工業總產值完成3.06億元,增長24.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94億元,增長30.9%;農民人均純收入1872元,增長8.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00元,增長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