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作家沉靜自1993年起動筆創作百萬字長篇小說《蒼山夢》。十余年間,他浪跡新疆、蘭州、西安等地,身背行囊和手稿,邊打工邊寫作,幾易其稿。尋求出版,倍受煎熬。2003年得緣受捐出版第一部;2007年在地方政府及有關人士支持下,全套作品(三卷本)得以問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懷著為農民代言的癡情寫這部“反映西部山區農民幾十年的掙扎史、奮斗史、發展史”的小說,“辛苦折騰十幾年,耗盡心血流干淚”(自序語);寫他人不愿寫,言他人不敢言,可見其創作動機的純粹和高遠——他試圖用自己的良知和發現來喚醒更多的良知和發現,他想用自己的血肉和靈魂撞擊更多的血肉和靈魂。因此,這部作品的誕生“不是一時的靈感爆發”,而是“內心憤怒與悲哀”的爆發;這部作品的厚重深刻,不在寫作功底技巧的純熟,而在生活底色的真實。生活的汁液經作者淚水的浸泡發酵,具有了更特別的泥土氣息和醇厚。通讀《蒼山夢》,我覺得至少具有以下特點:
一、《蒼山夢》的立意在于顯現歷史的演進與變革,體現出作者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具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特色。
《蒼山夢》再現的歷史時空是以甘肅隴南山區為依托,輻射建國后中國西部農村近半個世紀的農民生活及艱苦奮斗歷程,作者力圖通過反映那個特定時代特殊地域的農民生活本相,引發人們對農民生存問題的真正關注和對農村政策的深刻反思,同時折射出對個體生命情狀的冷靜思考。作品以其宏大容量、多方位、立體化地呈現了三十多個家庭二百多個人物的性格命運,真實地展現了他們辛勞、困苦、無奈及不斷與命運抗爭的場景,展示了他們不屈不撓、復雜多變的精神世界。其中,著力描寫塑造的典型人物有二十多位,如李麻狼、李仁杰、李玉堂、李林山、周成文、周志虎、周立秋、陳英豪、吳愛蓮等。作品著力揭示的矛盾沖突主要有:“極左路線”下農民的物質生活需求與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計劃經濟之間的矛盾,農民的文化精神追求與極左政策、政治狂熱之間的矛盾,及生命個體因循守舊的愚昧頑劣與社會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集中交織在貧困艱難的生存現狀與落后社會生產方式相互影響下的干群矛盾、家庭矛盾及生命個體自我意識不斷覺醒與所處生存環境沖撞的矛盾沖突上。作品通過這些具體矛盾沖突,展示豐富的現實生活和深邃的人性掙扎,深刻揭示相關社會問題。
作品開篇故事發生在蟄居大西北崇山峻嶺中的“西源地區鳳安縣高原公社”一個叫“李冰川”的村莊。“它是陽光最不容易照到的地方,只有夏季才能感到陽光的溫暖,秋季樹葉一落,面目荒涼得可怕。入冬后只要落場雪,就再也融化不盡,站在西面馬路一望,白茫茫一片,好像連房子樹木都被埋沒,活脫脫一片冰川”。整個村子依山傍水,密密麻麻的樹林里隱約現出雜亂無章的房舍,彎彎曲曲的塌墻爛院,曲曲折折的胡同,七拐八彎的土路。
《蒼山夢》上部(71章)描寫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共產風”、“浮夸風”引發的全民大饑荒,主要寫1960年公共食堂解散后“李冰川”人艱難度日的情況。社員每人每天靠生產隊供應的三兩苞谷面和采挖的野菜過活,群眾饑腸轆轆餓殍遍地,隊干部李仁杰等卻營私舞弊飽食終日作威作福……中部(90章)描寫的時代背景是“文革十年” (1966年——1976年)農村的社會動亂情景及“李冰川”人的生活境況和命運變遷。饑餓的日子終于過去,動蕩的時代隨之到來。隨著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各造反派之間的文攻武圍禍及農村,繼之而來的批斗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和牛鬼蛇神的運動搞得轟轟烈烈,使正常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大搞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形勢下,盲目崇拜和新的信仰危機摧毀了人的尊嚴和道德秩序。“李冰川”的“當權派”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李仁杰憑著自己多年的“革命經驗”和權術伎倆依舊穩坐林河大隊第一把交椅,發號施令為所欲為……下部(90章)描寫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土地承包到戶后發生的社會巨變,主要寫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條件下“李冰川”人的新生活新面貌。大多數農人靠自己的勤勞雙手種地打工做買賣,蓋起了新房,積攢了錢糧,過上了好日子。多年危害農田的河床得到了治理,現代化的養雞場樓房給古樸的村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整部作品內容大致如前所述,作者運用時空跳動的散射筆法、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把麻狼、李仁杰、周立秋、周成文、李玉堂、周志虎等人物幾十年的生活遭際和性格命運,組合成為一幅多方位立體化的世態圖。作品通過描寫這一特定地域、特殊群體、典型人物的生活軌跡境遇變遷,勾畫出一段歷史變革的輪廓。可以說,這是一部反映新中國農民生活歷程的創業史、奮斗史、變革史。同時,也反映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曲折歷程。作者把批判的鋒芒指向那些借“公仆”名義,凌駕于法律法規政策之上的個別腐敗分子;把同情理解給予那些善良無奈的人們;把內心溫暖送給那些正直勇敢的人們。作品總體上呼喚堅守著人性的溫情悲憫和社會的公平正義,讓人們通過反思歷史、反省失誤,真正堅持“人本”理念,切實維護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有力落實“執政為民”、“依法施政”、“執法文明”的大政方略。其主題積極向上,命意深遠。
二、《蒼山夢》的情節構建在于人物原型的獨特生活體驗,極具自傳特色,體現出作者自我意識覺醒之后對自私卑微、功利主義及世俗市儈眼界的超越和反叛。
作品主人公麻狼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或者說麻狼的生活、心路歷程大都再現了作者的真實生活境況和狀態,起統領作品的線索作用。麻狼出生于1955年,本名李國安,家里窮得穿不起棉布,常年穿一身臟兮兮的麻布衣,跟“麻狼”(野狼)一樣,家里家外都叫他麻狼。麻狼家三代人都不識字,他僅上了一年學就輟學了,從八歲起成為掙工分養家的勞力。苦難生活鍛造了他堅強不屈、柔韌善良的品質,歷經了一系列生活的坎坷曲折之后圓夢文學,獲得新生。
(上部寫)年僅六歲的麻狼,爺爺一年前被餓死,奶奶因被迫搜繳兒媳藏在茅坑里的糧食與兒媳翻臉分灶獨居。麻狼父親李見財生于1924年,解放前給林河地主林占德家放羊,解放初期是土改積極分子,曾擔任第三生產隊隊長,在集中糧食“吃食堂”時刮人家糧食、挖人家洋芋窖得罪過不少人,引發李林山夫婦等人的終身仇恨,后因反對大隊長李仁杰虛報浮夸“糧食單產兩千斤”、“洋芋畝產三萬斤”的事被撤職“集訓”,腰被打折了,常年抱病在家,長期陷入貧病交加的境地,人格和心靈雙重扭曲。1958年,母親生三兒子李國民時得了傷癆病,不能下地勞動。家中除農具外所有鐵器上繳完了煉鋼任務,僅用一只砂鍋做飯。在家里,無論怎樣殷勤吃苦,父母總是把對世事的厭惡、對隊干部的憎恨、對外人的惡氣往麻狼和二弟國富身上撒,“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跟對待仇人一樣”;在家外,別人也總是把對麻狼父母的氣往麻狼他們身上撒,麻狼不得不裝聾作啞默默承受。一天夜晚,麻狼替父親開會,遭到副隊長李林山的辱罵和李仁杰的毒打,情急之下伸手抓破李仁杰的臉,得到會計周成文及時干預護衛才免除大禍。但不幸在家門口被餓狼咬傷,腮幫上被啃去一塊皮,留下一個丑陋的大傷疤,成為以后數十年自卑和被歧視的印記。麻狼在陳英豪老師的資助下進了學校,當上了班主席,上了不到一年就輟學了,八歲開始就成為家中主要勞力,掙工分、挖野菜、拾柴禾……干著和大人們同樣的活。兩歲的二弟被餓死。年僅十一歲的麻狼顯得非常懂事堅強,偷著給奶奶送吃的,“一張紅潤虛胖的臉時常繃得緊緊的,像鐵皮一樣堅硬冰冷”,竭力忍受著饑餓、侮辱、打罵、嘲笑、議論。夏收時節,在李林山的逼迫下一次背了一百四十八斤麥捆,終因體力不支摔倒滾進山溝,險些喪命。
(中部寫)十五歲的麻狼進城去參加武斗當了逃兵,回家后被父親暴打,險些用鐮刀砍死,多虧李玉堂相救;困頓中的麻狼在上海知青郭有為的點化下明白了“書是人寫的”道理,心里產生了著文立說改良人性的希望和追求。二十歲那年,麻狼成親了,娶了一個叫張玉娥的十六歲女孩,進門不到半年就與苛刻無理取鬧的公公婆婆吵翻,一次因拒絕公公吃飯時向偉大領袖“早請示晚匯報”引發激烈矛盾,夾縫中的麻狼無法平息沖突,愚忠直犟的李見財卻為給麻狼立一塊“不忠不義的碑”竟然自殺。張玉娥無奈逃回娘家絕食身亡。遭親戚族人埋怨痛斥的麻狼在絕望中服毒自殺未遂,被母親發現制止。
麻狼母親得了水腫病死了,在貧病交加中活了四十八歲,給麻狼留下了一個爛包的家庭:上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奶奶,下有六個弟妹。國富接近成年,十歲的國慶身體軟弱不能干活也不能念書,國康念三年級,國英念一年級,國花和國芳還在被窩里。親情、責任迫使麻狼堅強地活著,在周成文、李玉堂等好心人幫扶下艱難度日。吳愛蓮覺得麻狼和她是李冰川最命苦的人,就主動替“小哥兒”麻狼接濟“寬心”,成為麻狼生命中感念一生的“嬸兒”和“姐姐” 。
(下部寫)“文革”結束后的幾年里,麻狼的家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麻狼用二百斤包谷一百斤小麥的“禮銀”給二弟國富娶來媳婦喬桂蓮,生了一對兒女。三弟國康到林河村上門招親。三個妹妹先后出嫁,只有瘦弱而愚鈍的國慶成家無望,成了麻狼的一塊心病。奶奶去世后,麻狼覺得自己活著的牽掛不大了,想就此了斷,但時不時想起知青郭有為說過的那句話——“書是人寫出來的”,覺得自己有許多的話要寫,而且非寫不可。于是,買了本《新華字典》和鋼筆,白天干活,晚上扶著炕桌寫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磨練,他寫的作品陸續見諸報刊或獲獎,成為省作協會員,還參加了鳳安縣首屆文學筆會,聘為小說組評委。1990年他孑然一身去烏魯木齊,邊打工邊寫作,完成了七個中篇小說之后,著手寫一部百萬言長篇小說,并花去自己的全部積蓄一千多元錢取掉了臉上那塊讓人討厭的傷疤。三年后,身心疲憊貧困潦倒的麻狼不得不重返家鄉,回家后得到的卻是家人和鄉親的誤解甚至百般刁難嘲諷。1995年他再次去烏魯木齊,白天打工,晚上寫作,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長篇小說《紅旗下的人生》。之后四處聯系出版社,從新疆到西安再到北京,幾乎處處碰壁。最終在幾個好心人的幫助下得以出版,省作協組織召開了作品研討會。帶著成功的喜悅回到家鄉,麻狼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概括麻狼的人生追求及性格命運上,作者采用獨白的方式讓抒情主人公直接傾訴其人生理想:“人活一世,有所得也有所失。”“人是要死的,不可能長久地活著,可你創造出不死的東西,你也就永遠的活著……我追求的不是吃喝,不是抱女人,也不是兒孫滿堂。我希望我寫的書能暢銷全國。我裝著一肚子的話要說,不說出來憋得難受啊!我要用我的愛心感動人,我要我的恨心去批判人,這個理想實現了,也就是我所得到的至高無上的幸福啊。要不然我這輩子咋樣收場?”(《蒼山夢》下部第74章)毋庸諱言,從作者至今孤單漂泊的生活境況和寫作歷程看,這一主人公獨白應是作者的生存宣言和創作宣言。它體現出作者自我意識覺醒之后對自私卑微、功利主義及世俗市儈眼界的超越和反叛;它表現出作者超常的膽識和魄力。僅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情懷的博大、目光的超邁,肯定作者人格的傲岸強健和品性的高潔堅韌。麻狼無疑是作者著力塑造的善良、堅韌、有正義感、有感恩意識、有理想追求等美好品質的典型形象,他重現了作者自身大部分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
作品另外一些主要人物也有其各自的生活原型。可以說,大多數人物曾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出現過,大多數故事曾在我們的身邊發生過,甚至繼續出現著發生著。
三、《蒼山夢》的故事架構極具紀實抒情特色。那些如歌如夢如泣如訴的故事是作者對身臨其境的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即用小說的形式、紀實的手法客觀記述了一段并不遙遠的歷史。作者用犀利的眼光冷靜審視腳下的土地和周圍的人情世相,傾注筆力描寫社會底層民眾的心靈苦難和生存掙扎,于紛繁、炎涼世態中彰顯人情的冷暖,綻露靈魂的美丑,張揚生命的柔韌頑強。
(上部寫)周石頭的二兒子周立秋餓得睡不倒,他母親趁夜黑偷刨隊里的洋芋被李林山抓住逼奸,回家煮洋芋又被巡夜的李仁杰發現,被抓到隊部吊打侮辱而自殺身亡,丟下了四個可憐娃娃,后因村里死牲口鬧鬼的事被隊干部和“林半仙”等掘墳焚尸,愚昧的周石頭竟然接受隊干部命令朝妻子尸骨放槍。
為了活命,偷隊里莊稼的人屢禁不止。麻狼偷揪了一穗麥子被護田員“過山響”周二娃抓住打得溢尿,半死不活,回到家里又遭父親暴打。不料,之后周二娃又打死了偷吃生包谷的妹妹“三花”,也氣死了自己的老爹,還打傷了偷隊里洋芋的兒子周扶勤,從此父子反目成仇,竟然造成他后半生孤獨無依的人生悲慘結局……他是一個心靈被嚴重扭曲變態的人物。
身為會計、食堂管理員的周成文,不與其他隊干部同流合污當“吃人賊”,卻用大字報編順口溜,揭露“大隊一級吃白面,小隊包面打攪團”,“吃活餓死兩極端,活人死鬼齊喊冤”的現狀,被李仁杰誣陷“與共產黨作對,造謠惑眾”送公社集訓。立秋娘死后,他怒打隊長李玉堂、李林山,聲言要與李仁杰拼命,被周石頭和鄰居合力勸住。
吳愛蓮是她父親為報答周家半背篼蘿卜的救命之恩而嫁給周三娃的,曾企圖為自己的心上人守身逃婚,終被抓回,并遭隊干部輪奸霸占而變成好逸惡勞出賣色相的蕩婦。
(中部寫)周石頭的大兒子周立春在城里念高中參加了紅衛兵,成為造反派骨干分子,胸脯皮肉上別著領袖像章。他回家約周俊賢等人率先發動“破四舊、立四新”的“革命行動”,砸了村里神廟,招致村民一片咒罵;他揭發李仁杰、李林山多吃多占欺壓貧下中農的罪行,弟弟周立秋也打了找茬侮辱父親的李林山夫婦,加深了周李兩家的仇怨,使得妹妹周立夏和李偉才的自由戀愛以徇情自殺告終;在“紅三司”與“紅農師”武斗中,周立春被打死,開槍人竟是被迫進城參加武斗的他父親……兒子立春、女兒立夏的死使周石頭精神處于崩潰邊緣,出現了半夜里喊唱的毛病。修河渠時,因好奇摸停了工地指揮部正在播放《龍江頌》的高音喇叭,被李仁杰以“偷聽敵臺罪”下令民兵捆綁。兒子周立秋為父伸冤,擲锨砍斷李仁杰腳腕筋骨而進監牢。
縣上派來的工作組長馮志強主持揪斗“當權派”,高原公社書記常高堂被撤職輪批;陳英豪校長因拒絕參加派系斗爭被革命小將圍攻,終因資本家出身和父親給國民黨干過事被打成“歷史反革命”而亡;周成文四處行醫,仗義執言,“愛管閑事”,敢和隊干部頂撞,屢次惹怒李仁杰,終以“反對毛主席,攻擊紅太陽”,“濫開藥方,謀財害命”的罪名入獄。
李林山倒賣“生豬收購條子”被周俊賢告發,公社馮志強書記下令民兵揭了他家房上的瓦并掛上“投機倒把”的牌子游斗,回到家里又屢遭妻子謔罵,準備上吊卻被周成文救下。
馮志強為了往上爬,大搞“人造平原”、“水平梯田”、“讓河水讓路”之類的政績工程,不顧群眾反對強行改挖河道,最終給李冰川帶來田毀人亡的嚴重后果,責任卻被李仁杰轉嫁到他的仇人——隊長周俊賢、李玉堂身上。
(下部寫)大隊解散后李仁杰、李玉堂、李林山的職務被周志虎、周俊賢取而代之,一個是書記,一個是村長。他們成為新生的腐敗分子,借上繳“皇糧”和計劃生育等政策坑害百姓,惡行累累。
失勢后的李仁杰與兩個兒子也徹底鬧翻,在極度孤獨無助中縱火自焚。周成文義務為群眾看病贏得四村八鄰百姓尊敬和政府表彰。周立秋出獄后勤勞致富,不忘鄉親,捐資修建了河堤及大橋。吳愛蓮看破紅塵出家修行。上海知青郭有為、白俊英回李冰川辦起現代化養雞場……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深入,李冰川人終于告別了貧困的煎熬,向著勤勞致富的康莊大道邁進。
從上述內容(麻狼故事承前從略)不難看出,在一系列矛盾糾葛中,干群矛盾尤為突出。這充分說明:農村政策的制定和落實要達到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目的非常不易;農村基層干部的選拔任用和領導素質培養不容忽視。社會公共權力一旦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就不僅不能保障公眾享有合法權益,反而成為以權謀私危害他人的工具——這也是作品表達的主題要義。
除此而外,《蒼山夢》的語言構建在于鄉土民俗的本真再現,極具地域特色。
《蒼山夢》的故事背景無論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非常宏闊的,但由于作品整體表現手法上顯得平鋪直敘,就事敘事,敘述復沓,情節尚有松散之嫌,缺乏照應,影響了主題開掘的深度、厚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些概念化、模式化,同一類型人物個性趨同化;善惡因果報應的觀念似乎是作者安排人物命運的主要依據,導致先入為主的鏡像設計,使一些人物性格顯得單調模糊;語言上略顯平直,求“原汁原味”有余,通俗嚴謹不夠。
總之,《蒼山夢》是一部頗具紀實意味的抒情小說,一部關于農民、關于社會、關于家庭、關于人與人之間愛恨交織的沉重故事。它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究的東西。作為一位自學成材的農民作家,能寫出這樣大部頭的作品,非常不易。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不必苛求。
責任編輯 辛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