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的現象,分析了制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和成因,提出了加強農業科研單位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1—0060—03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鼓勵和保護創新、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得到歷史性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世界銀行、OECD等國際組織,也把每萬人的專利申請數作為評價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指標,知識產權已成為國際競爭制勝的法寶。據資料介紹,日本每年的發明專利申請達40多萬件,美國37萬多件,德國15萬多件。國際知名企業也是如此,IBM、杜邦、日立、飛利浦等都擁有有效專利數萬件,每年申請發明專利高達上千件,甚至1萬多件。如此多的有效專利構成了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了他們雄霸國際市場最重要的資本。
隨著我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溫家寶總理曾經明確提出:“21世紀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當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必須大幅度提高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的增長是我國科技界面臨的一項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務,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將成為科技管理的重要特征。本文擬就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工作談點粗淺的認識。
1 現狀與問題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6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累計受理專利申請3334367件,“十五”期間,專利申請的年均增長率為22.8%。與其它行業一樣,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取得較大的進展。目前,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年申請量已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成員國的前列,據農業部報道,截至2007年8月底,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總量已達4269件,授權總量達1266件。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數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無疑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在自主知識產權數量不斷上升的同時,其質量矛盾日益凸現。據對我國1985—2006年授權專利的分析,國內授權專利1488747件,其中發明專利112442件,占授權專利的7.55%;國外授權專利248757件,其中發明專利184016件,占授權專利的73.97%。同時,專利技術實施轉化率低的問題也很突出,據資料介紹,目前我國專利技術實施轉化只有20%,而美國專利技術的實施轉化率高達80%。
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同樣存在申請及授權數量少,品種構成不合理的問題。截至2007年8月底,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共受理品種權申請達到4269件,經審查批準,已授予植物品種權1266件。其中,共受理大田作物品種權申請3863件,已授予大田作物品種權1165件,大田作物品種權申請約占總數的90%以上,已授權數占授權總量的92%;共受理蔬菜品種權申請171件,已授予蔬菜品種權僅46件。這與我國每年育成的作物新品種的數量比較尚有較大差距。2005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的“保護知識產權-我們在行動”采訪團在陜西楊凌進行調查,楊凌每年產生的植物新品種大約30個以上,而申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只有2個油菜品種,在我國惟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竟是如此的水平。我國蔬菜物種資源豐富,多品種、多類型與171件的申請量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我國林業部門透露,在我國申報花卉類品種保護的很多是外國公司,荷蘭一家公司在我國一次就申請了14個菊花新品種權。
上述問題的出現,雖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學科結構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但更反應出我國科技管理工作與知識產權管理相脫節的現狀。
2 農業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弱化成因
2.1 科研管理過程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導向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管理的主要質量控制程序是:可行性報告、專家論證、課題執行過程中的專家檢查評議、課題結題的結論查新和專家評審或鑒定。一般課題合同要求獲取專利等指標。但對項目獲取專利的可行性和專利的水平不做審核和評價。在研究開發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不注意運用專利文獻,缺少專利(品種權)查詢和戰略分析。資料介紹,幾年前國內某研究院歷時三年,花費2500多萬元,成功研究了一種環保方面的技術,但在鑒定會前進行專利文獻檢索時,發現日本等國早在80年代就該技術在中國已申請了專利,致使大量人力財力付諸東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表明,世界上每年發明創造成果的90%~95%可以在專利文獻中查到。
2.2 課題研究不完善,創新能力不足
眾所周知,實用新型技術和外觀設計與發明專利相比,科技含量低,創新程度小,并不能代表某一領域的最高科技發展水平。我國無論發明專利的授權比例還是實施轉化率都比國外低得多。除專利申報技能的差距外,無疑是創新層次低、技術不完善的表現。我們許多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面很窄,不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許多專利的申報也不是為了保護專利授予的財產權,而是為了完成課題指標。同樣,我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只限于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品種,創新自交系的研究深度遠遠不夠,大多數品種也只申報了我們國家自己的保護。
2.3 科技人員缺少知識產權申報技能
科技人員受長期科技計劃管理和評價體制的約束,知識產權意識不強,缺乏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偏重學術研究,輕視經濟效益,從科研立項到課題完結,沒有從效益競爭的角度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上來考慮科研項目的設計和科研成果。另外,由于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和實施保護時間較晚,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的知識匱乏、經驗不足,對知識產權申請保護的程序和時機把握不準。許多科技人員在研究成果申報專利時,往往因為自己發表的文章沒有新穎性而不能獲得專利授權。
2.4 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目前,在多數科研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歸屬科技管理部門,延續計劃時期的科研管理過程,重立項、結題、鑒定,輕知識產權,缺少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人才和機構。但是知識產權管理不同于科技成果管理,做好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不僅需要專業基礎知識、熟知科研過程管理,而且需要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熟知國際、國內不同類型知識產權的申報技能、技巧。目前大多數科技管理人員知識產權管理經驗不足,服務能力欠缺。例如,多數專利申報由專利服務人員代理,往往因代理人員專業知識不通,而發生保護不到位等問題。
3 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3.1 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創新能力
知識產權制度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推動和保護創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機制,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強有力的政策工具。在創新的全過程中,知識產權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先導角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統一體。自主創新是獲取知識產權的基礎,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
創新能力不足是限制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而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國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農業科研課題投入普遍不足,許多農業科研項目年人均課題費2萬~3萬元。由于課題費不足,許多研究缺少必要的檢測數據,研究的深度不夠,影響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形成及質量。缺少像美國孟山都公司那樣的對物種資源的深入研究,造成了“種中國豆,侵美國權”的悲劇。
3.2 建立和完善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的科技管理制度
科技管理對于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應調整科研管理思路和目標,把能否形成知識產權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來衡量。建立一個以創新為核心的、以自主知識產權產出為目標的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如對重大項目開展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跟蹤管理制度。世界上許多大公司、大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毫無例外地都充分注意專利信息和專利戰略的運用。他們的經驗表明,這樣不僅能提高研究開發的起點,而且能節約40%的科研開發經費和60%的研究開發時間。再如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將課題的檔案記錄資料與申報專利、新品種保護等技術資料統一,有計劃地做好發表論文、公開創造成果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將保護工作與科技創新同步進行。
3.3 與科技人員繼續教育相結合,加強知識產權培訓
廣大科技人員是科技創新工作的主體,他們對知識產權工作的認知決定了該項工作的成效。而目前大多數科研骨干沒有接受過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專門教育,認知和操作技巧不足,將知識產權保護培訓與科技人員繼續教育相結合,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的認識,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也是科技人員保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時,通過開展知識產權知識培訓,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的申報技能和維權能力,使科技人員學會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申請知識產權保護。
3.4 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
做好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必須要有大量專門的人才,他們需要有農業的專業基礎知識,熟悉科研程序,而又有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及司法程序知識。目前,一方面是加強對各級農業知識產權工作人員的相關專業培訓,以適應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數量和質量增長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農業高等院校增設農業知識產權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專門的農業知識產權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冠華.關于自主創新的幾個重大問題[N].科技日報,2006—04—04(1).
[2]國家知識產權局.200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年報[EB/OL].www.sipo.gov.cn.2007—08—10.
[3]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處1999—2007年品種權申請情況匯總表(2007.8.31)[EB/OL].www.cnpvp.cn.2007—10—08
[4]李順德.知識產權法律基礎[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5]李立.中國農業知識產權流失嚴重[N].法制日報,2005—6—21(5).
[6]李建蓉.專利信息與利用[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