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人類社會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為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和人類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現代管理模式。論文分析綠色供應鏈管理基本思想,論述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闡明我國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內容;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3-0105-03
Abstract: The human society of toda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oblems,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th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mode which is proposed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to enhance the enterprise's competence and meet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idea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als with the content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presents the methods for carrying out it in China.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ntent; way
不斷增加的政府法規和公眾要求使得生態成為企業必須考慮的戰略因素,通過實施綠色供應鏈,企業可以達到環境和利潤的雙贏。
客戶要求企業提供更為安全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與服務;企業員工要求所從事的工作對生命安全、健康與環境不造成損害;媒體與公眾對企業綠色化經營傾注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期望與監督;環境有償使用的觀念已經形成,社會要求企業要對生產經營造成的污染及損失負責并予以賠償。與此同時,供應鏈要不斷地整合流程來減少成本和更好地服務消費者,企業不得不開始考慮經營目標和環境的雙贏問題。當環保和能源問題在企業供應鏈運作中同時被考慮時,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應運而生。
1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
綠色供應鏈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SCM)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企業新的戰略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商、銷售商和用戶,通過對商品、信息、環境和資金在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組成的網絡中的流動管理,生產出綠色產品,使鏈中各企業共同贏利,并通過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工藝、綠色生產、綠色包裝和綠色回收等技術手段,使企業供應鏈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核心競爭力增強。
1.1充分考慮環境問題。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將供應鏈上各環節聯系起來的全過程集成化管理過程。它強調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以正確的方式將產品送達顧客,不僅關注供應鏈上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充分考慮在供應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員產生何種影響、是否合理利用資源、是否節約能源、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與回收、環境影響是否做出評價等等。
1.2倡導循環運作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流動的物流不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更是一種“綠色”的物流。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品、廢料和在運輸、倉儲、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損壞件及被用戶淘汰的產品均須回收處理。經處理后可重新銷售、可回到制造廠以及可作為原材料使用。
1.3樹立并行工程理念。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從原材料生產、制造到回收處理,實際上是研究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并行工程要求面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在設計一開始,就充分考慮設計下游有可能涉及的影響因素,并考慮材料的回收與再利用,盡量避免在某一設計階段完成后才意識到因工藝、制造等因素的制約,造成該階段甚至整個設計方案的更改。因此應用并行工程的思想,使材料的生產、產品制造過程和回收與再利用并行加以考慮。
1.4充分應用現代網絡技術。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企業利用網絡完成產品設計、制造,尋找合適的產品生產合作伙伴,以實現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化組合利用,減少加工任務、節約資源和全社會的產品庫存;通過電子商務搜尋產品的市場供求信息,減少銷售渠道;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中資源配送,減少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2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內容
2.1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是指在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設計中,包括采購、生產、物流與使用過程,充分考慮資源消耗和環境友善性,優化所有設計因素,綜合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使得產品在生產、物流、消費過程中實現最少的資源消耗和最高的環境友善性。綠色設計是以綠色即環境友善性為目的的設計,所以又稱面向環境的設計、生態設計。綠色設計的基本思想是:要從根本上防止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而不是等產品產生了不良的環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如目前常采用的末端處理),應該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產品在生產、銷售、使用及報廢后對環境的各種影響,優化其過程,并使之具有良好的環境友善性和全局經濟性。
2.2綠色采購
綠色采購,實質上是指采購綠色,即要求在產品設計中盡可能選用綠色材料,也即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并在生產、加工、使用乃至報廢后回收處理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能耗少、可反復使用、資源利用率高、易回收處理、對環境無污染或少污染、環境友善程度高的材料。綠色材料的主要概念包括材料本身的先進性、生產過程的安全性、材料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符合現代工程學的要求等。實現綠色材料,包括選用可回收重用材料、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易處理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等。
2.3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地應用于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防治工業污染、提高經濟效益雙重目的。對生產過程而言,綠色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減少它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而言,綠色生產策略旨在減少產品在整個生產周期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2.4綠色物流
綠色物流是指在整個產品物流過程實施以提高綠色程度為目的的工作,包括綠色包裝、逆向物流等。
綠色包裝,就是指在商品包裝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突出考慮了環境保護問題的包裝,因此稱綠色包裝,又稱環保包裝。包裝減量化(Reduce)、包裝再利用(Reuse)、包裝再循環(Recycle)以及包裝可降解(Degradable),即當今世界公認的發展綠色包裝的3R1D原則。包裝材料的環境友善性包括:選擇不含鉛、汞、錫等有毒成分的包裝材料,選擇可循環利用的包裝材料,選擇可降解的包裝材料,采用可回收再生的包裝材料。結構設計應采用“零度包裝”,精簡包裝,采用可循環重用包裝,采用可拆卸性包裝結構。
綠色物流的主體涉及到交通、道路、車輛等問題。由于倉儲物流占有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鼓勵整合現代物流產業,強化第四方物流,實施第三方專業化物流為主體的物流產業模式,提高物流產業占有資源的使用效率。由于運輸物流大量使用交通工具,尤其是使用尾氣排放的汽車,因此應該發展比較完善的交通設施、比較寬闊的路面以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盡量選擇大型車輛以減少運輸駕次,透過減少尾氣排放最終提高環境友善性。
逆向物流亦即綠色回收,產品生命周期結束之后,若不回收處理,將造成資源浪費并導致環境污染。因此綠色回收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注意根據產品及零部件的材料結構、回收處理成本與回收價值,對各種回收處理方案進行分析與評估,確定出最佳的回收處理方案,從而以最小的成本代價,獲得最大的回收價值。
2.5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指供應鏈上企業在市場調查、產品研制、產品定價、促銷活動等整個營銷過程中,都以維持生態平衡,重視環保的綠色理論為指導,使企業的發展與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相一致。綠色營銷要求將綠色管理思想貫穿于整個營銷環節,它作為市場營銷發展的新階段,是一種照顧生態層面的新的營銷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
2.6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又稱可持續消費,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消費無污染的產品,消費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自覺抵制和不消費那些破壞環境的產品。企業在生產活動中,必須了解消費者對綠色消費的態度,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從而提高企業的形象,增加用戶對其產品的忠誠度。
3現代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途徑
綠色供應鏈管理對當前企業供應鏈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較好的解決方案,要成功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使之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武器,就必須拋棄傳統的環境管理的思想,把企業內部及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各種業務看作一個整體功能過程,形成一個集成化的環境管理體系。結合實際情況,現代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制定企業所需的導向性政策法規措施
環境法規和標準環保的執行一般會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這就需要由法律來制定游戲規則。環境法規與標準(也稱制度條件)與其它決策要素不同,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決策的主要外部要素,尤其在初級階段,強制性法規是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驅動力。目前供應鏈管理已成為我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因此制定相應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法規和扶持措施,將會使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3.2確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地位
首先要求企業要著眼于長遠利益,以企業綠色供應鏈構建為出發點,引導企業的重大決策轉向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向;其次,要求企業部門在考慮環境優化問題時,不應把眼光僅放在本部門,而應該明確本部門在綠色供應鏈中的位置,使本部門的行為符合整體環境價值最大化的要求;最后,要求企業每個員工都認識到綠色供應鏈管理為社會和企業所帶來的長期回報,讓每一個員工通過實踐努力,使“綠色”慢慢變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創企業“綠色品牌”成為每個員工的自覺行動。
3.3重組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業務流程
企業不管是剛開始設計新的綠色供應鏈,還是完善綠色供應鏈,都可以說是從原來傳統供應鏈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改造不僅僅限于核心企業的內部,而且包羅了供應鏈上的各個供需合作伙伴,故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 Reengineering Process,BPR)的全局性、系統性的重構觀點成為實施綠色供應管理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幫助綠色供應鏈企業在發展中,不斷優化整個鏈的業務流、信息流和內部組織機構,使整個綠色供應鏈最大限度適應市場競爭和環境要求,以追求綠色供應鏈的全局最優。
3.4重塑企業綠色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
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應考慮我國國情,不能盲目地將那些未滿足環保要求的供應商排斥在外,應積極與供應商和分銷商建立新型的戰略聯盟合作伙伴關系。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僅是一種信息和利益的共享關系,而且也是一種標準和意識同步的協議關系。綠色合作是指在供應鏈縱向上進行環境影響的合作管理,在橫向上對同一功能進行企業聯盟。合作可以通過共享技術和共享知識來促進創新,能分擔成本和風險,促進環境信息的交換。
3.5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績效評價指標
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績效評價是在綜合考慮其它指標的情況下,針對重要的環境參數,建立持續監督的系統,并將評估結果與基準比較,再與各利益相關者溝通。它是對企業環境績效進行測量和評估的一種程序,是一種持續性(包括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信息收集工作。而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的建立是評價中最重要的一環,它可使所有企業供應鏈的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的環境風險,以判斷投資的優劣,也可作為企業經營者進行環境管理的輔助工具。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供應鏈有效的環境管理方法,也是應對21世紀綠色管理需求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能民,孫林巖,汪應洛. 綠色供應鏈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朱慶華. 綠色供應鏈管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 汪嵐. 探析綠色供應鏈[J]. 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6(1):99-100.
[4] 張建杰.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J]. 企業活力,2006(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