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析版
A能力要求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分析文章結構,即根據文體的特點,分析文章的開頭、結尾,段落層次,過渡、照應的安排;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的邏輯順序。
B命題透視
針對本考點,中考中一般采用以下幾種命題形式:
1.給文章或段落劃分層次;2.歸納文章或段落各層次的大意;3.理清文章或段落的行文思路,并歸納概括其特點;4.對文章或段落的結構、思路特點、效果等作出評價;5.通過考查關鍵詞語來考查考生對文章思路的理解;6.通過考查文段的層次、句子的層次來考查考生對思路的把握;7.通過概括文段段意來考查考生是否把握了思路。
C試題精選
一、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問題。
朱自清先生
遠在二十五年前,我讀到過一部詩集《雪朝》,是六個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黃色的,里邊的詩有一個共同的趨勢:散文化、樸實,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義的色彩。那本詩集現在已經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邊的詩我一首也不記得,但根據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說,假如《雪朝》里的詩能夠在當時成為一種風氣,發展下去,中國的新詩也許會省卻許多迂途。只可惜中國的新詩并沒有那樣發展下去,中間走了許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個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拋掉了詩,有的改變了作風。其中真正能把那種樸質的精神保持下來,不但應用在詩上,而且應用在散文上以及做人的態度上的,據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見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時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華任教休假到倫敦住了一年,歸途路過柏林。我請他到我住的地方談過一次,過了幾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無憂宮去游玩過。他很少說話,只注意聽旁人講談;他游無憂宮時,因為語言文字的隔閡,不住地問這個問那個,那誠摯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說一句強不知以為知的話。此后他就到意大利,從威尼斯登船回國了。三年后,我也回國了,和他卻很少見面,見了面也沒有得到過充足的時間長談。至于常常見面,能夠談些文學上的問題時,則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書的那幾年。
他談話時,仍然和我在柏林時所得到的印象一樣。他傾心聽取旁人的意見,旁人的意見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點頭稱是。他這樣虛心,使談話者不敢說不負責任的話。他對我的確發生過這樣的作用,我不知道別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覺,但愿他的誠摯和虛心——這最顯示在他那兩只眼睛上——曾經啟迪過不少的人,應該怎樣向人談話!
由虛心產生出來的是公平,沒有偏見。黨同伐異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寫的文字里是讀不到的。他不是沒有自己的意見,但他對于每個文藝工作者都給予所應得的地位,不輕易抹殺任何一個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舉行文藝晚會,我和他都被約去講演,我在講演時攻擊到戰前所謂象征派的詩,夜半回來,他在路上向我說:“你說得對,只是有些過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華去看他——這是我最后一次見他,他已十分憔悴,談起一個過于主觀的批評家,他盡管不以他為然,卻還是說:“他讀了不少的書。”
一個沒有偏見的、過于寬容的人,容易給人以鄉愿的印象,但是我們從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點鄉愿的氣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對于惡勢力絕不寬容。尤其是近兩年來,也就是回到北平以來,他的文字與行動無時不在支持新文藝以及新中國向著光明方面的發展。他有憤激,有熱烈的渴望,不過這都蒙在他那平靜的面貌與樸質的生活形式下邊,使一個生疏的人不能立即發現。他最近出版的兩部論文集《論雅俗共賞》和《標準與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說明。他一步步地轉變,所以步步都腳踏實地;他認為應該怎樣,便怎樣。我們應該怎樣呢?每個心地清明的中國人都會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國的新文藝失卻一個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卻一個公正的畏友,將來的新中國失卻一個腳踏實地的文藝工作者。
現在我如果能夠得到《雪朝》那本詩集,再把他歷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會看見他在這一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內在走著一條忠實樸素的道路。
1.本文從一部題為《雪朝》的詩集寫起,由詩及人,在對比性的敘述中亮出了全文所要闡明的中心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了三個方面的事例來寫朱先生待人的“公平,沒有偏見”。除概括事例以外,其他兩個是具體事例,這兩個是(不得照抄原文,均不得超過20個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文字旨在強調( )
A.朱先生對惡勢力絕不寬容的態度
B.朱先生兩部論文集的價值
C.朱先生腳踏實地、愛憎分明,忠實為新文藝作貢獻的精神
D.朱先生為人的可貴之處:沒有偏見,寬容待人
4.文章結尾的一段并非多余,它有兩點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從三個方面邊敘邊評朱自清先生怎樣“走著一條忠實樸素的道路”,這三個方面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指導]
1、2題考查考生的提煉、概括能力,3、5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思路的把握,4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結構的把握。
[參考答案]
1.真能把那種樸質的精神保持下來,不但應用在詩上,而且應用在散文上以及做人的態度上的,據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2.①批評作者對象征派的攻擊“有些過分”;②肯定一個過于主觀的批評家“讀了不少書” 3.C 4.①高度概括朱自清一生走過的道路,以及朱自清對中國新文學的重大貢獻。②照應開頭,使首尾圓合,渾然一體。5.①鮮明的政治態度;②高尚的思想品質;③對新文學的重大貢獻。
二、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問題。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a)這塊將被后代永遠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尊嚴圣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里。(b)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蔭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d)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的傳說,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栽了幾種樹苗,這個兒童游戲不久也就忘了。(f)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g)他當即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h)
上面這段話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給了標號。對該段思路的分析和圖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全段先敘述參觀過程(順序),再交代選擇墓地的經過(轉入插敘),共分兩層:
(a)(b)(c)(d)(e)(f)(g)(h)
B.全段先總述,再介紹墳墓,然后從樹的來歷入手,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層:
(a)(b)(c)(d)(e)(f)(g)(h)
C.全段先說明墳墓將永遠對后代產生巨大影響(將來),再介紹墳墓的現狀(現在),又追述選擇墓地的經過(過去),共分三層:
(a)(b)(c)(d)(e)(f)(g)(h)
D.全段以說明托爾斯泰埋骨樹下的愿望為最終目標,由大到小,層層遞進,共分五層:
(a)(b)(c)(d)(e)(f)(g)(h)
[解題指導]
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為總領句,(b)(c)緊接著介紹墳墓,接下來是由墓及樹、由樹及人,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
[參考答案]B
三、閱讀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問題。
山因雨長秀,石因雨生色
沿著東山仄仄的曲徑石道慢行,眼光穿過春雨編織的雨簾,東山奇巖異筍盡收眼底,滿山石頭嶙峋突兀,經春雨的浸潤,盡顯出奇異的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繽紛在其中。
遠處觀望,煙雨霧靄里,有的巖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龍騰飛,有的似駿馬奮蹄,有的似雄獅眈視;近處審視,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筆之態,有似劍戟之狀,還有那數不盡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縫,似幽深莫測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書。
離我不遠的一塊巨石,負重承托著一塊兩頭翹起的彎彎石頭,似一艘即將出海的漁船。我凝神視之,只見船兒動了,似緩緩破浪入海,濺起團團白色浪花。定神視之,原來是一簇簇輕如棉絮的乳白云煙從石船底下悠游而過,使人對石船產生了游動的幻覺。
我轉到一尊赤紅色的巨石面前,只見一個老石匠和兩個青年石匠,頭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壯的手腳架上,依著巨大的巖石雕鑿,看那精神矍鑠的老工匠和血氣方剛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們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膚清晰地顯露出來,宛如一座立體的浮雕。我斗膽走上前去,問他們為何要雕鑿題字,他們卻哈哈大笑起來,指著漫山飄灑的煙雨對我說:“我們雕的是‘煙雨東山,薈萃奇石’,這可是一次難以尋覓的機遇呀。”
一陣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聲,伴著春雨融入東山緩緩流動的煙云霧氣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是抓住東山巖石的什么特點來寫的?(10字以內)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東山巖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達了雨中游東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D.二、三自然段點明了大自然也有著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自然段寫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
A.說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說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來創造。
C.說明抓住機遇才能創造美好生活。
D.說明人與大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結合本文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①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圍繞_______________展開景物描寫。
②全文主要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指導]
1題考查學生概括能力;2、3、4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思路的把握。
[參考答案]
1.形狀奇異,七彩繽紛。 2.D 3.C 4.①“我”的所見所聞 雨字②比喻 使所寫的事物具體形象
備考沖刺版
A備考指導
一、整體上把握全文,這是解答閱讀題的第一步。文章的結構是作者為了表達中心意思而對寫作材料進行精心安排的結果,是行文思路的具體體現。文章的結構層次是受內容制約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層次,首先必須對全文、全段有大體的了解,在做題時,應該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層意,這樣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把握不同文體的結構特點。分析記敘文的結構,應注意以下幾點: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感情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文章內容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等。分析議論文的結構,應該首先把握全文的結構體式,議論文常見的結構體式有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等。分析說明文的結構,應該抓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要點。
三、注意語言標志。很多文章有明顯的語言標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數詞。文章的段內層次,往往有一些銜接上下文的詞語,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僅如此……”“此外”等。另外還可以看標點。
四、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著大致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個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著可以大致弄清這個段落的層次結構。此外,文章中的一些過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們答題的重要依據,應充分加以利用。
B沖刺訓練
一、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小 鹿
辦公室的書桌上放著一只藤編的小鹿,小鹿側著長脖子,天鵝般的優雅,加上稍微低著的頭,溫柔,沉默。
那天我在廣州的街上,見到一個小伙子提著一大串藤編的工藝品,我一眼看中攙在里面的這只小鹿。
“停停,讓我瞧瞧。”我叫住了小伙子。他停下了匆忙的腳步,將那串工藝品擱在路邊,任我翻看。
“我買它。”我找到了小鹿,正要掏錢。
“不賣,這些都是樣品。”小伙子笑呵呵地說。
我還以為他是街邊的小販呢!
“真可惜。”我愛不釋手,將小鹿拿在手里看了好一會兒才放下。正想離開,小伙子卻大方爽快地將小鹿遞給我說:“你拿去吧,送你好了。”
“那怎么可以?”我驚喜不已,“我付錢。”
“拿去吧。”小伙子臉上依然堆著笑容。我終于發現,這張笑臉流露出除了“小意思”的大方外,還有一種被人欣賞的喜悅。于是,我欣然接受了小鹿——這個陌生人送給我的禮物。
好多年了,小鹿雖與辦公桌的現代化用品很不相稱,但我總會將小鹿擺在辦公桌上。每看到它,我就會想起那個成人之美的小伙子。小鹿比用錢買的東西更可貴,________________。從那以后,我會為買東西時無法找錢的陌生人出零錢;我會在“的士”上主動與司機聊天;我不會介意陌生人在街口不小心將我碰撞……我相信,在陌生人的世界里,有著許多淳樸善良的心。一分善意,會換來十二萬分的感動。
1.文中的橫線處應填上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因為它代表著我對那位陌生人的感激。
B.它引發出我心靈深處的那份善良。
C.它引發出我心靈深處的那份善良,因為它代表著我對那位陌生人的感激。
D.因為它代表著我對那位陌生人的感激,它還引發出我心靈深處的那份善良。
2.文中說:“好多年了,小鹿雖與辦公桌的現代化用品很不相稱,但我總會將小鹿擺在辦公桌上。”結合全文看,“我”為什么要這樣做?
3.第一自然段在文章的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結尾,作者連用兩個“我會……”和一個“我不會……”,是什么信念支撐著“我”這樣做?
5.從描寫人物的方法或表達方式上簡析這篇文章的特點,并簡析本文思路。
二、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保護森林
森林是人類的朋友,尤其是維護生態環境方面更是功勞卓著。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災害的作用非常大。據專家測算,一片面積10萬畝的森林,相當于一個200萬立方米的水庫。這正如農諺所說:“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A)森林因這種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學家稱為“吞水吐雨器”。
它以另一種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類。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氣很少,氣溫很高,(B)生物難以生存。大約在4億年前,水陸變遷,海里的先進植物來到陸地,陸地才出現了森林。森林慢慢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時吐出新鮮氧氣,調節氣溫,地球這才具備了人類生存的條件,(C)科學家又稱森林是“吞碳吐氧器”。
森林,是地球生態的主體,是地球溫度的總調度室,是地球的綠色之肺。(D)森林維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這種特殊的“吞吐”功能,是其他任何物體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的是,地球的綠色之肺正在日益①。近200年來,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毀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燒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劇增加,此消彼長,地球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主要表現為全球②變暖,引發了熱浪、颶風、洪澇及干旱,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讓我們大力植樹造林,并且保護好森林,使地球的綠色之肺恢復健壯,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
1.從下列詞語中選擇恰當的詞放到①②處。
縮小 萎縮 減少
氣候 氣溫 溫度
2.“所以”用到A、B、C、D四處中的哪一處才恰當?
3.按要求說明畫線句作用。從內容上看,第一個畫線句的作用是________。從結構方面看,第二個畫線句作用是______。
三、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都江堰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肅、陜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但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有了它,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的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的中國才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決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
它,就是都江堰。
1.①用一句話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過10個字)
②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換成以都江堰為主體,應如何表述?(不超過20個字)
2.①第二段首先概述長城的偉大,原因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不超過12個字)
②本文第二段中“站遠了看”和“味道”分別指什么?
答:“站遠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8個字)
“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5個字)
3.第三段從哪三個方面對都江堰和長城作了比較?
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長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請對其不同之處加以概括。(各不超過15個字)
5.對文章內容和寫法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以反襯的手法貶長城褒都江堰,滿懷激情地贊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績。
B.開始不寫都江堰而寫長城,是為下面更好地寫都江堰作鋪墊,因為二者有許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評述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工程時,融進了自己的文化認識和感受,抒寫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D.作者贊美都江堰,主要是因為它歷史悠久,長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輩。
E.作者著眼于造福人民大眾的角度,鮮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都江堰熱愛和崇敬的感情。
四、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防沙治沙
今年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多次遭受沙塵暴襲擊,南方有些城市出現泥雨天氣。幾十年來,我們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植樹種草、防沙治沙,為何沙塵暴和沙漠化愈演愈烈?
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驅動,西北的許多地方在不具備條件又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無計劃、無節制地進行開墾,導致土地沙漠化。目前,我國大部分草場放牧大大超過了其承載能力,荒漠化地區草場牲畜超承載率為50%—120%,有的地方甚至高達300%。超載放牧使草場大面積退化、沙化,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變成了“老鼠跑過見脊梁”的荒漠化地帶。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資金嚴重不足,建設力度不夠。防治沙漠化的經費相對于廣袤沙源地而言,只是——。
現在,國家林業局計劃采用三項重要措施來遏制沙化土地擴展,使“沙進人退”的局面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第一項措施是,在我國沙化嚴重地帶開展大規模的防沙治沙工程。第二項措施是依法治沙。第三項措施是建立起荒漠化動態變化的監測預警體系。
令人欣慰的是,防沙治沙已經成為政府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1.第二自然段的橫線上,應填入的一個成語是( )
A.坐以待斃 B.杯水車薪
C.紙上談兵 D.束手無策
2.由于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今年春季,我國的天氣出現了哪些異常現象?
3.歸納出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產生并愈演愈烈的原因。
4.文章可分為三部分,正確的劃分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心情。
6.文中畫線句采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