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析版
A能力要求
分析綜合,即通過分析、綜合了解文章的結構、內容,歸納全文主旨,分析作者觀點,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推斷想象,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
B命題透視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分析文章的段落就是根據文章的線索、材料安排的順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問題。
文章的層次結構與文體大有關系。記敘文(含散文)可按故事的發展階段、場面的變換、時間的遷延來劃分結構。議論文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入手進行分析。說明文依說明的對象不同而運用不同的寫作順序,比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觀察順序、邏輯順序等,考生應根據具體情況去劃分結構。
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要注意兩點:一是整體把握,了解文章思路;二是從概括段意入手,理解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C試題精選
一、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收藏幸福
傅露佳
漸漸地,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漸漸地,人們一歲歲變老了。
何謂幸福?每個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雖然幸福的結局都是那樣的皆大歡喜。幸福可以漾在臉上,幸福也可以寫在心里,當幸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時,幸福是灼人的。
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力量,是千錘百煉之后提升出來的一種力量。一種踏遍陰森荊棘的勇氣,一種翻越陡峭山崖的氣魄,一種走過血雨腥風的從容,一種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態。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黃昏的一刻,在天地交匯中畫出美麗的寧靜之弧,又在寧靜中蘊涵無數智慧的精靈。
因此,幸福,其實是妙不可言的。
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輕易得來的,就像從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任何美麗的鮮花都始于一粒被人忘卻的種子,幸福是創造的過程,幸福是走過了一段漫長的征程。
有人說,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喝一杯自己喜歡的飲料,穿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喜歡一個陌生人,或者,對著鏡子微微一笑……這淺淺的感覺,我更愿意稱之為“開心”,因為它們是瞬間展露的,或是此時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歡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種收獲。
因此,幸福是不需要表白的,幸福更不是用來炫耀的,幸福是用來感受的,就像欣賞宇宙星空一樣,在沉默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幸福是偽裝不出來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來的,幸福是用來品嘗的,就像面對一道佳肴,十個人的味蕾會品出十種不同的滋味。
幸福是要小心呵護的,幸福更是需要秘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遠離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有人說,分享快樂,快樂就變成雙份;分擔痛苦,痛苦會減輕一半。快樂,其實也是開心的感覺,比起幸福的深厚,快樂就像鮮花上的露珠,陽光普照的時候,露珠就會消失……而幸福,則是那粒在泥土中不斷舞蹈的種子,它的美妙的肢體暗藏在一份冷靜的喜悅中。
看到鮮花,人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美好的事物,有些人可以從心里深深地感知,有些人可以在夢中暗暗地向往,有些人只能從眼角偷偷地窺視,也有些人,連偷窺的勇氣都無以產生……曾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幸福的藍圖,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聞到花香采到甜蜜,有些人只在生命的終點被鮮花簇擁,還有一些人,只能是那么孤孤單單了無聲息地別離塵世。
有一天,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幸福,請把幸福收藏起來吧!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的人,他們沒有機會播下一拉種子,也沒有時間等到花開的一刻,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擔而不是與人分享。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幸福,應該是你心中的一份禪意,悄悄地收藏起來,在靜默無語中相伴一生的花樣美麗。
(選自《讀者》)
1.作者以“收藏幸福”為題的意圖是什么?
2.從全文來看,作者對“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
3.文中第十段“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遠離污染才能永葆清澈”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4.本文語言表達很有特點,請以第三段為例從修辭的角度作簡要賞析。
5.作者認為“幸福是用來感受的”“幸福是用來品嘗的”,又提醒我們要“收藏幸福”。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談談你在生活中“感受”“品嘗”到了哪些幸福?
[解題指導]
1題實際上考查的是考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如果考生不認真閱讀文章,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做題時就容易出現偏差。2題考查考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結合語境,從整體把握。3題考查考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這一類題目,首先要認真閱讀文章的重點語段,然后再對一些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同時還要注意句子的修辭手法。4題考查考生修辭手法的掌握情況和賞讀文章的能力。題目要求從修辭的角度去賞析,首先考生應了解幾種常用的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對偶等。本文主要運用了排比句式,逐層深入增強了氣勢和表現力;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幸福的妙不可言。5題是一道開放性題目。考生只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得分,可從生活、學習等方面談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要做到語言凝練,中心明確,沒有語病。
[參考答案]
1.作者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感受和品嘗到幸福,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擔而不是與人分享。提醒我們把幸福收藏起來。2.作者認為幸福是千錘百煉之后提升出來的一種力量;幸福是創造的過程;幸福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歡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種收獲。3.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說明幸福需要小心呵護,更需要秘密收藏,就像泉水遭受污染就不再清澈一樣,幸福一旦遭受污染就不再單純。4.①本段文字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句子的氣勢和表現力,突出表現了幸福是千錘百煉之后提升出來的一種力量;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幸福的妙不可言;③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人思考,突出強調了幸福是一種力量。5.示例:①在家庭生活中,我感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體會到了家的溫暖,品嘗到了幸福。②在學習中,我付出了艱辛和汗水,收藏了知識和成績,我感受到了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品嘗到了幸福。③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我感受到了人人奮發努力、樂于奉獻、共同創造的和諧的美好生活,我體驗到了幸福。
二、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海邊荒石
高立群
有一年夏天,在青島嶗山附近一處無名的海灘,我第一次被石頭的美麗所震懾:它們密密麻麻鋪滿海灘,浸潤在陽光下微微動蕩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處。
水光中輪轉著石頭們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瑩綠如玉,有的深紅似霞,有的暗黃如濕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們多得數不清,坦坦蕩蕩氣度不凡地占據了海灘,簡直像一座散發著靈異之光的寶藏,攔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誘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塊右一塊,猶如貪婪的盜墓者,我挑著揀著;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獲排放在岸邊,轉身又去掏摸。我決心要帶一批石頭回去,它們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那些海水中的石頭,幾乎每一塊都有獨特的形狀和花紋,點點滴滴,絲絲縷縷。俯身其中,令人沉醉。
不知過了多久,我捧著又一批寶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驚。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險些砸痛自己的腳。
那些“首批中選”的石頭呢?它們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兩秒鐘,就發現它們依然一動不動地待在原處,只是,岸上的石頭不再美麗。我看見一些普通的石頭別扭地排成整齊的一列,灰頭灰腦,怪模怪樣。有的帶點兒灰乎乎的紅或者綠,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相信它們就是令我一見傾心的寶貝。呆視之間,我腦中竟跳出那樣一個字眼:死亡。
比起海水中的美態,這些石頭分明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來了我——一個傾慕者,對之愛不釋手,想把它們帶回家去,占為己有。就是這點小小的貪婪,無可厚非的欲望,令它們離開長久熟稔而親密的海水,孤獨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讓它們與大海之間此呼彼應,難舍難分。面對傾心或喜愛的東西,我們多么容易犯傻。
我把石頭放回海中。在海灘盤桓良久,我竟想到一個時空遠隔的人——“昆蟲之父”法布爾。這個一生在清貧中與蟲交談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廢墟。“一塊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陽烤得滾燙。但卻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蟲的好去處。”法布爾把它稱作“鐘情寶地”。與有些昆蟲學家不同的是,別人剖開蟲的肚子,把它們制成標本,他卻是活著研究它們,“在藍天之下,聽著蟬鳴音樂從事觀察”。法布爾把這塊“寶地”命名為“荒石園”,聽來凄冷,但荒石園的故事卻充滿了尊重和溫暖的感情,每塊石頭、每只蟲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
比照我們習慣的一些方式,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愛。
1.第七段說,離開了海水,“這些石頭分明全死了”,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這里的“死了”是什么意思。
2.文章說:“面對傾心或喜愛的東西,我們多么容易犯傻。”這句話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這種心情是怎樣產生的?
3.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試作簡要概括。
[解題指導]
1題考查考生對語言的表現力的分析能力。具有表現力的語言一般多用修辭,回答此類題目可采取如下步驟:一是分析語句所使用的修辭,二是結合語境指出該修辭的表達效果。該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指出石頭失去了它們在海邊的美態。2題考查考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對于這一類題目考生應認真閱讀文章中的重點語段,著重理解句中的關鍵詞語。解題思路:明位置——看前后——抓詞語——找關聯——作解答。3題要求概括文章中心,關于這一類題目,思考角度有很多,可以從標題入手,可以從文章結構入手,可以從關鍵語句入手,可以從人物形象入手,可以從寫作特點及表達方式入手等等。此題可以從行文思路和關鍵句子入手。
[參考答案]
1.指石頭失去了它們在海水中的美態。2.自責(后悔、內疚)。海水中的石頭本來很美,“我”把它們從海水里揀起來,暴曬在岸邊的陽光下。由于“我”的犯傻,石頭失去了原來的美態,引起了“我”的反思,由此“我”產生了自責的心理。3.世間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環境,都有自己的美,我們要尊重它們,而不能貪婪地占有它們。
備考沖刺版
A備考指導
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觀點,就是看記敘文的中心思想是如何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如何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的。歸納文章的中心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之一。如何歸納作者的觀點?一般情況下,側重記事的記敘文,主要分析事件的意義,側重寫人的記敘文,主要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質,而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則主要分析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應遵循“四看一原則”。
整體性原則:要讀懂原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根據文體特點進行分析歸納。只有從宏觀上把握全篇,對文章內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確把握文意,領會作者的觀點及意圖,這也是閱讀理解的核心和關鍵。
四看:看標題、看材料、看首末段、看議論抒情語句。
1.從分析標題入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題目就直接揭示了作者的觀點。
2.從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用來表現文章中心的,可通過選取的材料的性質及其詳略的安排,把握作者的觀點。
3.從分析文章的首末段入手。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開頭一般會點明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觀點,所以往往可以從開篇的語句、段落中歸納出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觀點。結尾往往也會揭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觀點,所以研讀結尾語句也可能會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觀點。
4.從分析議論抒情語句入手。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語句一般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抓住這些句子進行歸納總結,往往可把握住文章中作者的觀點。
歸納作者的觀點,要根據文章的不同情況,有的文章有點題句,直接揭示了中心觀點,摘出這些句子,適當對其進行整合,就是作者觀點。但多數情況下,文章不直接點明中心,需要考生自己概括,考生應在把握全文大意,理解各段關鍵語句的基礎上,指出作者所表達的立場、觀點、感情等。
B沖刺訓練
一、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守護寧靜
周鐵鈞
寧靜是一種偉大的孕育。
真正的寧靜環境的安謐,也非地域的寧寂,將身心放置在一個不受喧囂干擾的地方,
周圍多么嘈雜,讓思緒和心態被恬適包裹,從中派生出超然的境界和悟覺。
如嫌這話過于書卷氣,那么去散步吧,散步無須姿勢,只需一邊走,一邊目隨前拓后縮的腳步將感覺移動成一條道路:可以盡覽景象,也可以成為景象的一部分,可以釋放身心中的渾濁,也可以整理零亂的思緒,可以將自己當成主體也可以當成客體,吸納和放逐心境中的是是非非……
不愿意再走下去,可以獨坐黃昏,觀落霞孤雁,看斜陽芳草,聞蛙語泉鳴,聽漁舟唱晚……寫到這里我想到了達·芬奇,蒙娜麗莎恬適寧靜的微笑傾倒了世人,但創作這幅作品時,他的靈魂一定經歷了漫長的、不寧靜的“散步”,當構思依偎著寧靜坐下來的時候,油彩便開始在畫布上渲染,卓越的微笑就漸漸顯露出來。
垂青萬古的寧靜明似清風、皎如朗月,從容不著驕矜,高潔拒染狂傲,淡泊猶存濟世,縱然形勢迫臨千鈞,生命已近存亡。
寧靜是血凝鬢眉,背負刑繩,仍抖甲揚靴昂首踏上風波亭,從容的心緒依然安想收復疆域,報國雪恥的激昂:“______________,笑談渴飲匈奴血。”
寧靜是拖鐐長街,壯志不泯,不恐先死而憂后生,安詳的眼神仰望長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寧靜是血戰梅嶺,被困孤山,面對重重敵兵安然不驚,抖抖軍衣,撣撣軍帽,掏出筆記本慢慢翻開,眼望飛霞暮日,從容落筆:“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莘莘學子、黎民百姓以從容的大氣去踐行寧靜的高尚。
如果說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不可避免地會有浮躁、喧嘩、功利的充斥,寧靜的思緒、心境的升華、世俗的超越已經是被yān( )沒的、不合時宜的傳統精神,要求人人皆安貧樂道、有志于學、防微杜漸有悖于現實,那么,就不必要求人人都成為圣賢,人人都達到至極高尚,只需自繁華中取靜,于鬧市中獨立,在喧囂中慎思,在紛繁復雜中為心靈營建一隅安詳寧謐,便可bǐng( )棄浮華,培養出行德重善的君子風范、士人品格。上世紀50年代,他著名的人口學理論受到嚴厲批判,并因此被撤消了大學校長職務。他的兒子將這壞消息告訴他時,他只“噢”了一聲,再沒說第二句話。幾十年過去了,他的冤案徹底平反,當時他年已百歲,也是高齡的兒子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他時,他仍是“噢”了一聲,不再說什么。橫跨數十年的兩聲應答,道出了為人的境界、大寧靜的胸懷。
人類所有的生存狀態都可以在思維方式中找到源頭,思維每前進一步,境界就更完美一步,無論結果是找到了永恒、找到了坦然、找到了解脫,都能讓人的精神世界顯現出多彩的斑斕,而斑斕中最耀眼的部分是最值得我們去守護的,那就是——寧靜!
(選自《思維與智慧》)
1.根據拼音寫漢字。
yān沒( ) bǐng棄( )
2.根據語境解釋詞語。
①防微杜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寧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二段中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4.請在第六段中填上空缺的詩句。
5.第八段引用了“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這首詩作者是________,寫此詩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請你再寫出一句表達此感情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
6.能表達本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我們應當如何守護自己寧靜的天地呢?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字數不超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像水一樣流淌
張建偉
從小,他就有從大學中文系到職業作家的絢麗規劃,然而,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1955年,他的哥哥要考師范了,但是,父親靠賣樹的微薄收入根本無法供兄弟倆一起讀書,父親只好讓年幼的他先休學一年,讓哥哥考上師范后他再去讀書。看著一向堅強、不向子女哭窮的父親如此說,他立刻決定休學一年。不過,就是這停滯的一年,命運,天上,地下。1962年,他20歲時高中畢業。“大躍進”造成的大饑荒和經濟嚴重困難迫使高等學校大大減少了招生名額。1961年這個學校有50%的學生考取了大學,一年之隔,四個班考上大學的人數卻成了個位數。他面前的這座高考大山又增高很多,結果,成績在班上數前三名的他名落孫山。
高考結束后他經歷青春歲月中最痛苦的兩個月,幾十個日夜的惶恐緊張等來的是一個不被錄取的通知書,所有的理想前途和未來在瞬間崩塌。他只盯著頭頂的那一小塊天空,天空飄來一片烏云,他的世界便黯淡了。他不知所措,六神無主,記不清多少個深夜,從用爛木頭搭成的臨時床上驚叫著跌到床下。
沉默寡言的父親開始擔心兒子“考不上大學,再弄個精神病怎么辦?”就問他:“你知道水怎么流出大山的嗎?”他茫然地搖搖頭。父親緩緩說道:“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沖垮,不能越過它,就學會轉彎,繞道而行,借勢取徑。記住,困難的旁邊就是出路,是機遇,是希望!”父親又說,“即便流動過程中遇見了深潭,即便暫時遇到了困境,只要我們不忘流淌,不斷積蓄活水,奔流,就一定能夠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一語驚醒夢中人。
1962年,他在西安郊區毛西公社將村小學任教;1964年,他在西安郊區毛西公社農業中學任教。后來,又歷任文化館副館長、館長。1982年,他終于流出大山,進入陜西省作家協會工作。1992年,正是這40年農村生活的積累,使他寫出了大氣磅礴、頗具史詩品位的《白鹿原》。
他就是陳忠實。
以后有人問他:“怎么面對困難與挫折?”老先生總淡淡地說:“像水一樣流淌。”
像水一樣流淌,這是歲月積淀的智慧。遇見困難,努力了,無法消滅它,不如像流水一樣,在大山旁邊尋找較低處突圍,依山而行,借勢取徑。只要我們不忘努力,不斷奔突,也一樣能夠走出困境,到達遠方,實現夢想。
1.題目“像水一樣流淌”有什么深刻含義?結合文中父親的話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說,任何時候都應該積極抗爭,不應該屈服退讓。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談談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有人正是因為讀懂了“像水一樣流淌”的含義,才成就了一番事業,請你列舉兩個事例加以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今中外,對水的比擬甚多。如以水為鏡,可映鑒人生。因為人生如水,方瀟灑一世。“平和心態靜如水,正直為人明如水,輕看名利淡如水”,結合本文對人生的態度,用相似的句式做比喻,并做出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從本文中受到的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