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析版
A能力要求
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是一種傳統的考查方法,它把對語言表達形式的考查與對文意內容的考查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不僅涉及到對各種文言現象諸如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的判斷能力的考查,而且便于考查考生對文段大意的理解與表達的能力。
B命題透視
綜觀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特別是課改區試題,我們發現幾乎每份試題中的文言文閱讀題中都設有“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題。這一考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具體體現。作為考查文言詞語、句式的有效手段,這一考點將會在今后的中考中繼續保持下去。
該考點常見的題型主要包括四類:一類是直接出示句子要求考生翻譯成現代漢語;一類是文言文句理解性默寫題;一類是給一組文言文句斷句;一類是考查考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能力,用原文回答問題。
C試題精選
一、理解性默寫題
1.(2006年廣安中考試題)《陋室銘》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6年臨沂中考試題)同學之間真摯友誼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理解與尊重。因此,當遇到誤解和誤會時,采取“______________”的態度才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用《論語》中的句子回答。)
3.(2006年永州中考試題)陳水扁要搞“臺獨”,遭到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強烈反對,這正如《<孟子>二章》中所寫的那樣:“_______,_______”。
4.(2006年南京中考試題)如果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做到“_______,_______”,那么,構建和諧社會的愿望就能早日實現。(用《〈論語〉十則》中的詞語填空)
5.(2006年金華中考試題)《紅樓夢》中有詩云: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這讓我們聯想到周敦頤《愛蓮說》中與之意義相近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06年無錫中考試題)雖然社會還存在著貧富差距,但是許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就像黔婁之妻所說的那樣“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為社會努力工作著。
[解題指導]
理解性默寫題的解題關鍵是對題干的理解,而要弄懂題干就要學會抓關鍵詞,如題1中:“交往之雅”和“陋室不陋”,如題2中的“理解與尊重”“誤解和誤會”等,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和把握是準確回答問題的前提;之后才能有效鏈接所學文句,準確作答。如1-5題都告訴了我們回答的范圍,6卻沒有明確出來,但從題目中的“黔婁之妻”我們很簡單地就可以確定要填《五柳先生傳》中的語句。
[參考答案]
1.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2.人不知而不慍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6.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二、斷句、翻譯句子及用原文回答類題
(一)(2005年嘉興中考試題)閱讀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甲)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頞上革肉,已破裂云。
(選自蒲松齡《螳螂捕蛇》)
(乙)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幣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腦果腹而去。
(選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①飚下:帶著一股風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審視殊無所見。
(2)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
2.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樣殺死大蛇的?請分別用文中原話回答。
[解題指導]
題1的要求很明確,就是用現代漢語翻譯語句,首先要從整體上準確把握句子大意,再就是要抓好關鍵詞,結合上下文去理解,切忌孤立地離開語境理解。如“然”在文言文中有如下義項:①正確,對,如“吳廣以為然”;②然后,如“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③如此,這樣,如“然,胡不已乎?”④……的樣子,如“雜然相許”。但(1)句中的“然”卻不太符合以上義項,結合“殊無”和上文“有聲甚厲”“似有物捉制之”,“然”應該解釋為“然而”,所以該句的意思應是“然而仔細看看,什么也沒有看到”。(2)句中的“還”則應該理解為“退回”,“如是”應解釋為“像這樣”,故該句應譯為“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網里,像這樣有三四次”。
題2只要回答螳螂和蜘蛛殺死大蛇的經過或方式即可。
[參考答案]
1.(1)然而仔細看看,什么也沒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網里,像這樣有三四次。
2.甲文:螳螂踞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
(二)(2005年溫州中考試題)閱讀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者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養,猴遍哭于鄉,鄉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墳間。鄉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猴子從家里一直哭到鄉里,鄉里人也跟著掩面哭泣。
B.猴子在鄉里哭了一遍又一遍,鄉里人幫它一起哭。
C.猴子在鄉里到處哭著(求別人幫助),鄉里人于是資助掩埋了(老者)
D.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聲驚動了鄉里人,大家竟然資助掩埋了(老者)
[解題指導]
該題是一道選擇題,難度相對較低,但要選出準確答案,也要費一番周折,對文章大意的理解是選擇正確的關鍵,在通讀文段的基礎上,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文中的“義猴”是作者所贊揚的對象,那么,它的“義舉”表現在哪里呢,一是遠赴他鄉為老者之女報喪,一是牢守故宅為老者守墳。要求翻譯的句子應該也在其“義舉”之中,結合上句“家徒壁立,無以為養”,可知老者死后無法掩埋,所以“資而掩”應譯為“資助,掩埋”,所以只能選擇C。
(三)(2005年浙江省紹興中考試題)閱讀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05年陜西中考試題)閱讀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眉、眼、口、鼻四者,畢有神①也。一日,口為鼻曰:“爾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觀美惡,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吾上?”眉曰:“吾也不解與諸君廝②爭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哪里?”(選自羅燁《醉翁談錄》)
[注]①神:靈性。②廝:相互。
3.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
吾 能 別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 位 居 汝 上。
4.請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指導]
這兩段文字都涉及到了“斷句”,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斷句”是和對語句的理解分不開的,沒有對文意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斷句就很可能斷錯,鬧出笑話。應該知道“斷句”不是“劃分朗讀節奏”,而是要在該加標點的地方用“/”劃開,也就是要準確地找到語句之間的停頓點,而這要依靠對句義的準確把握。準確地理解“別”“食”“故”是解決題3的關鍵,只要抓住了“分別”“吃”“因此”三個意思,句子就一定斷不錯。還可以根據上下文的句子和提供的情景來斷這一句,因后文有“眼曰:吾能觀美惡”,因此可斷定在“吾能別香臭”后應斷開。題1,要求較為明確,結合課內學過的“必為有竊疾也”“委而去之”可以明確句中“疾”“委”的含義,“寧”的意思可以聯系上下文確定為“寧肯”,這樣再斷句就簡單多了。
[參考答案]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2.敗壞道德來求得生存,難道是我荀巨伯的行為嗎?
3.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4.如果這樣,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領,也在我上面呢?
備考沖刺版
A備考指導
解答“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題,考生首先應該非常熟練地掌握常見文言詞匯的含義、用法以及一些常見句式的特點,尤其對課內接觸到的重點實詞、句式更要爛熟于心,這樣才能在遇到課外文言文時實現對接;其次,不管考題提供的文段是課內的還是課外的,一定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段所提供的語境;第三,要重點掌握翻譯句子的方法——五字要訣:留、刪、增、調、變。
1.留。即保留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詞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2.刪。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3.增。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4.調。將古今語序不統一的句子,按現代漢語的規范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翻譯時就要把前面的“甚矣”放到“汝之不惠”的后面,否則,表達就不通順。
5.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吾義固不殺人!”中的“固”原義為“本來”,但這里就要變通一下,翻譯成“堅決”了。
B沖刺訓練
一、理解性默寫
1.《論語》中表達要善于向周圍有長處的人學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傳》的“贊”語中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徜徉,我們的心靈時時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潤。我們欽佩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的高尚氣節,我們崇尚陶淵明“___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貴”的精神境界。
4.洞庭湖的萬頃碧波曾引發古代文人的無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顯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展露了作者的寬闊胸襟。
5.美術興趣小組到蓮花池邊寫生。帶隊的林老師告訴同學們:畫蓮花,不僅要畫出蓮花的外形,更要表現出植莖于泥、滋養于水的蓮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本色。(周敦頤《愛蓮說》)
二、閱讀
(一)
王著教帝學書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之余,留心筆札,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⑤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后,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注]①太宗:宋太宗趙匡義。②朝:一代君主的統治時期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⑤遽:匆忙。
1.依據黑體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寫出一個成語。
太宗益刻意臨學
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又以問著,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①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②,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③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④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其強⑤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⑥,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是人常以為宿構⑦;然復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⑨也。
(《三國志王粲傳》)
[注]①蔡邕:東漢末年文學家。②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說明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x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對來客的熱情歡迎。④王公:特稱王粲的祖父王暢。⑤強(qiáng)記:記憶力強。⑥屬(zhǔ)文:寫文章。⑦宿構:預先謀劃準備。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過。
3.說說文段中畫線句“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寫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選文段中的概括性詞語回答)
(三)
(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
______________,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
______________,歐陽修情醉滁西瑯琊。
(四)
賈人渡河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7.給下面的語句斷句,要求用“/”劃兩處。
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
8.(1)賈人許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語作答)
(2)漁者見死不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語作答)
(五)
(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乙)班超字仲升,扶風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詣校書郎⑥,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⑦、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注釋:①扶風:漢朝郡名。②平陵:漢朝縣名。③徐:徐縣.漢朝縣名。④永平:漢明帝年號。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⑥校書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漢冒險家,以計斬樓蘭王聞名于世。
9.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這個句子,將其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將乙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