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同翠竹,飄零的枝葉不是細節,勃發勁挺的嫩筍才是細節;如同大海。鼓脹的泡沫不是細節,純潔跳躍的波浪才是細節;小說家最苦惱的故事好編。細節難尋。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經歷的故事好多好多,但不堪回首的是,留存的細節卻很少很少。
細節是至情至愛的自然流露。媽媽親手包的酸菜油餅,算不上美味佳肴,但它浸透了慈母的情愛。即使老人家駕鶴而去,這餅的香味也永遠留在兒女的舌尖和心頭,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如今有多少為人父母者碌碌奔忙于名利場中,他們也許為子女攢下了萬貫家財,卻無暇為子女留下一點長期滋潤生命的細節。活潑潑的父愛和母愛化為一組銀行帳號上的抽象數字,親情溫暖又剩得了幾何!戀人在蒙蒙細雨中苦苦相守于田野路頭,不見不散,可見了也難免不分開。于是柔情似水的愛轉眼又變為烈焰般的恨。但終究也恨不徹底呀,因為那雨中倩影是世界上誰也沒有享受過的珍品,永遠在心靈深處散發著芬芳。于是,一切的一切都溶解在寬容和祝福之中了。而現在談情說愛都模式化了,上餐館、看電影、逛公園,似乎情濃濃意濃濃。但由于缺少妙然天成獨一無二的細節,如火青春勾勒的只是彼此相像又極易消失的通俗故事。所以往往是好聚好散,而沒有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覺。
有一幅現代畫特別令人心碎:他們四個人坐在電視機前,每天平均四五個小時他們不注視彼此.但是他們的手不斷地相碰在一只盛有堅果的盤子里。扼殺生命細節的第三者何止是電視?電話訪問,表情無法傳達富有生息的細節;網上談情,最容易出細節的機會喪失殆盡;代送鮮花,鮮花代表的往往是一種時髦而非真情。人際交往越來越中介化、模式化了,細節被悄悄地扼殺、掩埋在忙碌和應酬之中。甚至握一握手也成了一種難得的其實是最無特色的細節。
有一位作家寫過一篇《細節溫暖》的文章,感嘆當今細節難尋,讀后令人感動。在這缺乏生命細節的時代,人們應當格外留心去孕育細節、體驗細節:兒子親手為母親洗一洗腳,戀人親手正正對象的衣冠,朋友相互間在澡堂里擦擦背,丈夫攜妻子踏青,爺爺陪孫子看螞蟻。領導為下屬查查漏雨的房屋……一首《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流行全國各地,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生命細節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