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但同時也存在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程度日益加深,綠色物流將成為物流發展的趨勢。文章闡述了綠色物流的內涵,在分析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非綠色現象基礎上,探討了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以促進其發展。
關鍵詞:民營企業;綠色物流;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6-0001-03
Abstract: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s placed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resource wasting and environment destroying still exist. The degree of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hortage of resources are strengthened day and day.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will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on-environmental problem,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necessity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承受著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惡化對人類的威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消費心理、消費行為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綠色”已成為人們的選擇標準。
民營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民營企業存在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等生態環境問題,面對日益流行的綠色貿易壁壘,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已成為必然選擇。
1綠色物流的起源及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2001)》中規定,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它具體是指在物流活動中,整個過程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的物質或其它會對自然界的動植物造成影響的有害作用,必須要用現代的機械設備,完美的管理理念,對整個物流活動進行監控。
實質上,物流從誕生之日起,就包含著“綠色”。物流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目的是壓縮成本。物流的本質就是通過整合、優化各種資源,提高流通效率、壓縮流通成本。這個過程同時也節約了資源消耗、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總之就是一個節能環保的過程。
但在物流實踐中,并未能遵循綠色的本質,這主要是由于物流供需雙方存在矛盾:供應方盡量節約資源、提高利用率;需求方要求供應方用盡量多的資源來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最終結果只能是供應方用最少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需求方,于是,資源浪費、不符合環保要求等問題逐步出現。近年來,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日益關注,要求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在這種背景下,綠色物流應運而生。
2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非綠色現象
盡管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由于各種問題的限制,導致了生命周期過短。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生存期超過8年的企業僅占總數的3%左右。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非綠色現象,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和可持續發展。
2.1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綠色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我國學者盧代富認為,所謂企業社會責任,乃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范圍和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對雇員、消費者、債權人、社區、政府、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責任。民營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非常簡單,認為只要依法納稅就履行了社會責任,浪費資源則認為只要企業能承擔浪費的費用,則別人無可厚非,而破壞環境則認為單純憑一己之力無法挽回,過多關注環境保護會增加成本。
民營企業大多是從勞動密集型行業開始,簡單模仿其他企業的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科技含量較低。民營企業受資金、技術、管理等條件的制約,靠大量投入資源來獲取利潤。在民營企業發展初期,這一粗放型增長方式也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初步積累了資金,但這一現象同時影響著后來的民營企業家,促使他們也走上了粗放型發展之路。從“綠色”的角度看,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后果主要集中在資源消耗過度和環境破壞兩方面。
2.2環保意識不強
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總戶數已達8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是否環保嚴重影響著生態環境,但遺憾的是我國民營企業絕大多數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企業的活動不可避免地要與自然發生關系,并可能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排放有害物質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濫砍濫伐森林造成的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等。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情況尤其令人擔憂,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占75%和25%,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
2.3企業成本高
目前,我國資源回收率還比較低,綜合利用率不高,許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資源成了廢棄物。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為3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55%,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分別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25和20個百分點。煤炭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0%左右,其中大中型煤礦為40%~50%,小型煤礦只有10%~15%,我國每年產生上億噸的粉煤灰,歷年積存量已有30多億噸。我國每年約有500萬噸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 400萬噸的廢紙及大量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得到回收利用。此外,在車輛利用率、倉儲利用率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導致單位投入的產出比較低,從而增加企業成本。
根據有關調查資料,我國物流運輸車輛的空駛率達37%;某些專門運送特種貨物的專用車輛,如專門運送商品汽車的汽車物流車輛,其空駛率高達39%。據中國倉儲協會組織的全國物流狀況調查顯示,工業企業汽車空駛率高達34.7%,商業企業為38.5%,物流企業為38.9%,企業自備汽車資源有60%處于閑置狀態,空駛現象嚴重,汽車資源嚴重閑置,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
2.4短視行為
由于我國實施市場經濟體制時間不長,大多數民營企業是在改革開放后從個體戶發展起來的,其中相當部分尚處在原始積累階段或剛剛渡過這個階段。處于原始積累階段的企業,由于受其他民營企業發展經驗及個人素質等影響,帶有極為嚴重的急功近利和“撈一把”的思想,表現在生產經營上就是對資源的瘋狂掠奪和環保的漠視。其企業文化就是一切為了利潤最大化,企業的經營行為與企業社會價值、社會責任的關系等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剛剛渡過原始積累階段的民營企業,深受前階段經營思想的影響,且無法看到重視環保對企業實現競爭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有怎樣實質性的幫助,因此也很少有主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為。淺薄的經營理念反映在實踐中,就是經營行為短期化,違法違規、損害社會和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層出不窮,諸如毒粉絲、毒火腿、毒奶粉等的出現,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明證。
3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同時又是“七山一水三分田”、“缺鐵少煤又無油”的資源小省。資源的日益缺乏、環境的破壞,迫切要求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
3.1發展綠色物流是民營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涵義是指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當代人的一時利益。它是人類在總結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相互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的目的。
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建立在自然資源持續供給和環境和諧的基礎上的,離開了資源和環境的有效支持,企業所有的規劃都是空想。民營企業一直以來走的都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發展之路,作為自然資源的利用者和環境破壞的主要責任者,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問題,民營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應該如何做,才能對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環境起到節約、保護作用,最終達到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民營企業在現階段發展綠色物流,綜合考慮諸因素,確實是一個實現雙贏的明智之舉,主動關注環境、資源,必將獲得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廣泛支持。融資難一直是限制民營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民營企業履行生態保護責任,更有助于獲得政府貸款。20世紀80年代初,聯邦德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態銀行”,專門貸款給一般傳統銀行不愿接受的環境保護工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銀行也改變了貸款方向,使貸款項目更符合保護環境的要求;亞洲開發銀行制定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提出要把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管理作為戰略目標之一,并決定在近幾年把大部分貸款項目都用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重點是控制和治理污染。所以,發展綠色物流,走環保之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此外,隨著國內外對環境的重視,必將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遏止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企業發展,與其到時被迫發展,不如現在提前發展,取得主動權,有更多時間來完善綠色物流,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
3.2實施綠色物流以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際社會的環保法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國際合作保護地球環境的呼聲和行動日益高漲。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1世紀議程》,很快我國政府也編制并通過了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21世紀議程》,將環境保護列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與國際國內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營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漠視,與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針對企業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我國有關部門制定并頒布了《環境保護法》、《關于加強鄉鎮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各地要把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的排放量納入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嚴禁引進和新建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要求對現行污染嚴重的企業責令關閉或停產,等等。由此可見,企業在發展中面對的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會越來越多、越嚴厲,民營企業要想擁有生存空間,必須遵守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措施之一就是發展綠色物流。
3.3發展綠色物流是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加入WTO后,國外企業開始搶灘中國市場,與此同時,我國有更多企業走出國門,民營企業也不示弱,紛紛將視線投向國外。據統計,2005年全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
2 243.7億美元,同比增長38.9%,高于全國進出口總體增速15.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 489.8億美元,增長47.3%,高于全國出口總體增速18.9個百分點。但在民營企業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民營企業遭遇到了綠色壁壘。所謂綠色壁壘,又稱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人類及動物、植物健康或安全甚至生命,保護生態和環境為名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法律、法規、政策與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國商品進口或在進口時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市場和環境的目的。物流貫穿原材料采購、生產、銷售、回收等領域,運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等環節都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我國民營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發展綠色物流是其理性的選擇。
3.4發展綠色物流是民營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徑
企業形象是企業在社會上得以立足的重要因素,企業形象的好壞代表著生命力的強弱。一個好的企業形象有助于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偏愛,贏得市場,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渠道,所以說,企業形象是一項無形資產,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有力保障。
我國處于短缺經濟階段時,民營企業應運而生,大多數企業沒有作好充足的準備,在許多人心目中,與民營企業相關的是廠房簡陋、設備落后、技術陳舊、產品低劣、污染嚴重等,從而造成了不良的企業形象。隨著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宣傳力度越來越大,人們的環保意識在增強,人們對企業的環境行為也越來越關注:企業在破壞環境,還是在盡力將破壞降到最低?隨著選擇余地的增大,有環保意識的人寧愿多花些錢也要買有良好環境記錄的企業產品。消費者有一個簡單的推理:愿意善待環境的企業還會不善待產品?不善待消費者?民營企業應及早發展綠色物流,以獲取消費者的好感,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
3.5發展綠色物流是降低民營企業成本的根本保證
發展綠色物流被民營企業視為額外增加成本,企業認為發展綠色物流需要購置符合環保要求的設施設備、廢物回收、去污處理、使用價格更昂貴的替代能源等。從靜態的角度看,確實需要付出大量費用,在短期內無法看到明顯的效益。但隨著國際對環境的日益重視,將會把環境納入利潤核算中,這將大大增加成本,若發展綠色物流,將會降低環境方面的成本。再者,綠色物流從原材料采購、產品開發設計、整個生產流程、產品銷售、廢舊物回收等作了完善的設計,使民營企業不僅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當前的物流基本上還是“高投入大物流”、“小投入小物流”的運作模式,綠色物流推行的是“低投入大物流”方式,綠色物流在節約成本之外,還注重節能高效低污染,因此,對成本的降低是無法簡單用數字估量。最后,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得到政府和社會的信任和好感,并且可以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獲得優惠措施。
從短期、靜態的看,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是增加支出,但從長遠、動態的看,無疑將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3.6發展綠色物流是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潛力的契機
目前大部分民營企業從事的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規模小、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科技含量低,這些民營企業往往注重數量上的擴張,忽視技術創新,認為這是風險投資,成本高、回收慢、技術進步的效果難以預料,因此民營企業的創新機制不健全,創新能力不強。據調查,我國只有不到1
/3的民營企業擁有獨立的研發機構,有56.3%的企業近年來沒有任何技術活動。面對環保意識的增強,企業面對來自政府、競爭對手、客戶等方面的壓力,環境問題就成為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潛力的良好契機。設計恰當的環境標準會引發企業技術創新,降低產品總成本或提高產品價值,更有效地使用原料、能源和勞動力,改善生產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以抵消改善環境影響的成本,最先在物流領域應用最先進的環境技術的企業,還能超越競爭對手獲得先行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一路領先。
4結束語
物流是一個系統,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其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隨著環境資源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逐漸擴大,引起了人們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深度關注。綠色代表希望,象征著生命,意味著活力,人們正在發起一場綠色運動,并正在向物流活動中滲透,于是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綠色物流呼之而出,它倡導了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健康運作模式,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方面有良好表現。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重視其對資源的大量吞噬和浪費,廢物源源不斷地排放所帶來的危害。因此,民營企業發展綠色物流一項利國利民利企的明智之舉,是非常必要的,其影響將十分深遠。
參考文獻:
[1] 康涌泉. 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 經濟師,2005(4):176-177.
[2] 徐建中,張志軍. 論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管理的必要性及對策[J]. 煤炭技術,2003(12):4-6.
[3] 徐輝. 可持續發展與民營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J]. 改革與戰略,2003(1):39-41.
[4] 王琪. 企業生態道德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探討[J].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3):6-11.
[5] 朱選功. WTO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影響及對策[J]. 商場現代化,2005(1):24-26.
[6] 毛文娟. 打造中國企業的綠色競爭力[J]. 華東經濟管理,2005(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