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創造了龐大的國際物流市場,推動了我國物流企業國際化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國際化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數。文章認為制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物流技術、標準化、信息化、專業人才、國際環境等方面,并針對性地提出提高服務意識、加快技術革新、提高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加強專業化人才培養力度以及適應環境等對策。
關鍵詞:物流企業;國際化;制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7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6-0123-02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makes a huge international logistic market of and gives an impetus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But the successful cases are so little.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restrictions include management, logistics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on, special person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etc. And advise to improve management, reform technology, improve standard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rain special persons and adapt to environment etc.
Key words: logistic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triction; countermeasure
1中國物流企業國際化現狀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企業間的競爭從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要獲得競爭優勢,企業就必須在全球配置資源,這就使企業面臨國際化發展的挑戰。全球經濟一體化創造了龐大的國際物流市場,為物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先進的物流設施設備的產生,又為物流業國際化提供了可能。國際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將客戶企業的全球外包和內向物流模塊,與本土的倉儲、配送系統整合起來,實現供應鏈兩極的銜接,從而滿足國際化物流的需求。
在此機遇下,世界各國的物流巨頭們以其雄厚的資金、成熟的管理和技術進軍國際物流市場。而我國物流企業領頭羊們也開始在國際化道路上啟程。但由于我國物流業起步比較晚,與國際水平相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踏出國門的物流企業屈指可數。如中遠2003年與新加坡港務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首次成功投資中國以外的碼頭項目之后,又進一步投資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口合資公司,涉足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口集裝箱碼頭的經營,與四大國際快遞巨頭之一的荷蘭TNT集團共同組建一家合資物流企業,開拓全球物流市場,成為中國民族物流企業國際化的先行者;中遠已將其設在新加坡的東南亞區域總部遷到馬來西亞巴生港,獲取港口資源的意圖十分明顯;2006年,中外運空運開始組建國際、國內兩個事業部,國際部主要做的是國際貨運代理,2006年上半年中外運分別與美國國家零售系統公司、巴思科國際公司、優質物流公司、空運包裹快遞公司等進行了接觸,為中外運走向國際物流市場,特別是打開美國物流市場創造契機;中儲也在謀劃進入新加坡資本市場和物流市場。這些國內物流的龍頭級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已經展露頭腳,但國內大多數物流企業則幾乎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2中國物流企業國際化道路上的制約因素分析
2.1企業管理
現代物流理念就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針對不同客戶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優質服務。而國內物流企業基本是建立在傳統單一功能的國有物流企業或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或企業的物流部門基礎之上,沒有形成服務行業的戰略意識,不能按照現代物流理念進行服務產品、服務質量、服務流程的個性化設計,導致總體服務水平較低,難以滿足國際化市場的需要。同時國內多數企業對精細物流、6西格瑪物流、閉環物流等新的物流管理方法的運用和推廣還十分欠缺,距離國際的先進管理方式還很遙遠,因此在服務國際物流市場時,受到了很大局限。
2.2物流技術
目前我國物流企業發展水平有限,除個別資金雄厚、規模較大的企業之外,大多數企業是在傳統的簡易物流技術基礎上進行作業。例如,倉儲普遍使用的仍然是普通平房倉庫,搬運工具大量使用功能低下的搬運車、手推叉車和普通起重設備,運輸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車輛等。大多數物流企業還只是被動地按照用戶的指令和要求,從事單一功能的運輸、倉儲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劃、組織及深入到企業生產領域進行供應鏈全過程的管理,物流增值少,這就很難滿足國際物流市場一體化物流服務的需要。
2.3物流標準化
物流標準化是推進物流現代化的基礎,而我國國際物流標準化與世界對接緩慢,增加了企業的國際物流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為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物流包裝標準和設施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物流設施和裝備標準化滯后,同時在物流作業環節缺少必要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導致物流效率普遍不高,難以與國際標準接軌。如:我國集裝箱運輸在整個貨運總量的比例只有20%,而世界平均水平高達65%。我國目前托盤總數約7 000萬個,但是規格、標準都不統一。
2.4信息化程度
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物流信息化已經成為物流企業制勝市場的關鍵所在。然而,我國物流企業對各類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還不高,物流信息管理尚未實現自動化,信息資源的利用尚未實現跨部門、跨行業整合,政府缺乏規劃引導和扶持。諸如物流領域信息技術應用較少,管理信息系統不健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的應用范圍有限,企業之間的物流共享機制尚未形成;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仍停留在初級水平上;利用系統集成軟件技術優化物流配置的企業非常少;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健全,大大影響了物流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與國際物流中對信息化的高要求相去甚遠。
2.5專業人才
在國外,物流人才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熟,而我國的教育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物流的職業化培訓也是剛剛開始,從事物流具體工作的人員真正接受過物流系統教育的并不多,大多數都是從管理專業、工程專業或計算機專業轉行過來的。因此現有從業人員素質遠遠跟不上物流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善經營又懂物流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奇缺。因此專業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國際物流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2.6國際環境
國際物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環境尤其是軟環境差異大。其中包括物流行業相關法律、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國家標準、風俗人文等方面。另外由于政治、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國家對來自特定國家的企業采取了歧視性政策也導致了潛在的風險。如一直以來印度認為中國是其經濟上的潛在競爭對手,政治上也因中巴關系等蒙有陰影,盡管一直游說外資投向其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卻拒絕中國參與其中。2006年上半年,當中國集裝箱公司下屬的深圳中集天達空港設備有限公司以7.91億盧比的最低價中標時,卻被印度外交部和內政部叫停;中海收購加拿大太平洋航運失敗的部分原因也在于加拿大政界的消極態度和被并購企業的股東對我國企業相當的抵制情緒。
3中國物流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對策研究
3.1加強意識,改進管理
不論是形成于國有企業的龍頭級物流企業,還是由傳統物流部門和企業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都應注意轉變管理理念和思路,要首先結合自身條件建立系統化發展的長遠規劃,樹立作為服務行業的服務意識,以最優的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作為宗旨,積極運用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并注意結合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定制化的人性服務,這樣才能在國際市場上贏得自己的空間。
3.2加快物流技術、信息技術革新的腳步
對于資金允許的企業可以選擇全方面引進先進物流技術,推動自身發展速度。對于規模有限的企業可以考慮尋找自身的核心優勢,在此基礎上剝離其他業務,而只培養核心優勢,即引進某一種或幾種技術支持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在知名度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選擇與知名的管理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承擔部分業務,做專業性物流企業。同時注重信息技術的革新與應用,加強企業物流信息管理,同時注重國際信息網絡的構建,提高信息化程度,從而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
3.3全面推行物流標準化
相關部門及組織機構應繼續加強對國際物流標準的研究和學習,并結合國際物流標準,建立和完善我國物流管理、設備、技術、信息、作業等各方面標準,盡早實現與國際接軌;同時還應加大宣傳力度,使企業充分了解并重視標準化的重要性;引導市場提高對標準化的要求,從而通過市場驅動企業實施標準化建設;建立監督和扶持機制,對于行業基礎性的設備、技術等標準,應強制各物流企業實行進行有效監督,對于較高程度的標準,可以采取適當的優惠和鼓勵措施和政策推動企業采用和實施;注重標準化人才的培養。
3.4加強專業化人才的培養
首先,繼續加強高校物流專業建設,完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在大型物流企業內,建立物流研究所或研究室,加強物流理論、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其次,建立物流教育的市場化機制,借助市場的力量,形成國家、物流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教育投資、共同分享教育投資利益的教育投資格局;再次,針對國際物流市場的需求,培養全面的國際性物流人才。除了提高他們的物流專業知識外,還需提高其外語水平和業務談判能力,要對不同國家的思想文化狀況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方面的知識,能夠進行正確的決策等。總之必須把物流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放在戰略地位,以促進物流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3.5努力了解并適應國際環境
這一方面要求物流企業自身全面了解國際環境,包括認真研究相應國家的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設施等環境,同時不斷完善、提高自身適應環境要求,另一方面更要依賴國家政府的積極行動,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建立國際間的友好關系,便于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時為物流企業國際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姜超峰,申崇志. 物流企業的國際化趨勢[J]. 物流技術與應用,2006(9):85-87.
[2] 姜超峰,申崇志. 物流企業國際化悄然起步[N]. 中國交通報,2006-08-17(B4).
[3] 陳永建,陳曉忠. 國際物流與全球化物流[J]. 中國儲運,2005(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