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安徽合肥;買地券;校補
【摘要】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刊登的《安徽合肥出土的買地券述略》一文,隨文公布了八通買地券,錄文釋讀詳細。本文校證了釋文的部分可商榷之處,并一一分析誤因,就教于方家,以便更有效地利用這份寶貴材料,避免以訛傳訛。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刊登了《安徽合肥出土的買地券述略》(以下簡稱《述略》),公布了八通買地券,并附有釋文,結論頗具有啟發性。這些買地券是我們研究語言文字、道巫文化、民俗史、經濟史等方面的寶貴材料,但這些出土材料或多有磨泐,或年代久遠,文字漫漶不清,或因俗訛字、形近字較多等原因,《述略》多處釋讀似有不當之處。筆者不揣淺陋,反復目驗原照片并再三校讀,辨正了錄文在文字和斷句方面的失誤之處,現謹校如下(地券名按原文)。
一、汲府軍(君)買地券
1、原釋文:內方勾陳,分掌四方,立成十□,□□道路將軍胸敕阡塋,千秋萬歲,□□宅□。
按:“胸敕阡塋”為何意?文義頗不順暢,對照原照片,文字誤釋較多。“胸敕”不成詞,必誤。目驗原照片,“胸”字為“”,乃“齊”字之誤讀。“”是“齊”字的俗字或訛字。又,“敕”字,頗為費解。原照片中該字輪廓清楚作“”, 應是“整”字,《述略》只取了“整”字的上半部分。“齊整”是整頓、整治的意思,買地券用例較多,如《明承運庫官黃宗呂墓契》:“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1]《宋吳郡府君地券》:“將軍太歲齊整阡陌,千秋百歲子子孫孫承無殃咎。”[2]
又,“阡塋”不成詞,關鍵在“塋”字恐有問題。原照片“塋”為“”,雖字體模糊,但左旁之“阝”尚可見,諦審之,應是“陌”字。南北道路曰阡,東西道路曰陌,“阡陌”連用泛指田間小路。“阡陌”在此指通往陰間的道路,為買地券常用詞,可參上例。
又,“立成十□”,此處釋文亦誤釋。根據買地券行文格式和慣用語,此處應是“丘承墓伯”。 丘丞、墓伯為買地券中慣用神,是人們模仿令丞之類人間官爵形成的冥間官吏,自西漢初期已經在先民的信仰體系中存在了,地券用例較多,《潘順買地券》:“丘承墓陌,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3]《王氏劉氏立買地券》:“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4]
2、原釋文:今用月主者保人今日直,并飲氣□精,先乃灰避萬里。
按:“并飲氣□精,先乃灰避萬里”不知為何意,比對原文,《述略》此處釋文和斷句幾無是處,文義不可解。“并”字,原照片本作“”,原來“并”字實為“符”字的誤讀。原照片中此字下部微泐模糊,上面“艸”部和左下“人”字旁可辨,復審之,乃“苻”字。“苻”通“符”,“直符”表官名,如《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今將輔送獄,直符吏詣閣下,從太守受其事。”又可指神名,如《宋史·列傳》:“臣嘗推演兵書,自去歲上元甲子,五福太一初度吳分,四神直符對臨荊、楚。”在買地券中,人們常用“直符”表冥府官吏,明《王璽買地券》:“代保人今日直符。”[5]《述略》將“陳氏十一娘買地券”中的“”釋讀為“符”字,兩處照片字形十分相似,且同出一地,年代接近,可互參。
又,“飲”字乃“故”字之誤。古代認為人死之后身體化為氣,“故氣”乃道教用語,指先死之人的不滅之氣,買地券已成慣用語,例證甚多,《南安鐵券》:“故氣邪精,不得,先有居者,永避萬里。”[6]元《凡山鎮板水彌勒禪寺買地券》:“故氣邪精不得干憂先有居者永避萬里。”[7]
又,“先乃灰”義無所指,必誤。“乃”字為“居”字之誤,“先居”是提前居住的意思。“灰”字乃“永”字之誤,形近致誤。《述略》不察,將文字誤此為彼,結果又誤斷文句。此句正確釋讀應為:“今用月主者,保人今日直符,故氣□精,先居永避萬里。”
二、陳氏十一娘買地券
原釋文:用金銀錢、五色錢共計壹阡伍佰貫文,龍馬伍延就互亡地靈之山川百靈,買得此本晉大利西向塋地壹所,東西南北義之叁步已上,四至界內并屬陳氏娘子所管。
按:“龍馬伍延”的“伍”字,原照片作“”,應是“邊”字。“延”乃“廷”之誤。“邊廷”猶邊地的意思。如《后漢書·銚期王霸傳贊》:“祭遵好禮,臨戎雅歌。 肜抗遼左,邊廷懷和。”“龍馬”此為星宿名,即房宿。《周禮·夏官·校人》“春祭馬祖”鄭玄注:“《孝經說》曰:‘房為龍馬。’”“龍馬邊廷”與“山川百靈”一起代指土地的所有權者。
又,“義之”非文字假借,結合文句,意義尚不可解。復核原照片,本作“”,應是“各”字,字體輪廓清楚可辨,尤其是“口”上的一長丿,凸顯獨體字。原來《述略》將獨體字“各”拆開,誤讀為“義之”。“各”表各自、分別的意思,買地券常用字,如陜西耀縣董家河金墓的:“東西各長一拾步南北各闊九步。”[8]《董海今買地券》:“謹用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貫文買地一段,東西南北各一十三步數。”[9]將“各”字放入原文,則意義明確貫通。
三、梁大郎買地券
原釋文:維南贍部州大宋國廬州合肥縣左廂慕善坊殃故亡人梁大郎,行年四十四歲。
按:“殃”,原照片作“”,實為“歿”字。“歿”表示去世之意,常與“故”同義連文。“殃”則傾向于禍患、災難之意,買地券中“殃”、“故”二字未見連用。“歿故”為買地券慣用語,如《趙德成買地券》:“維元豐四年歲次辛酉九月甲申朔十三日丙申郎有歿故趙德成地
券。”[10]又《蔣師益買地券》:“今有泰州海陵縣常樂坊居住歿故蔣師益。”[11]均可佐證。
四、陶時買地券
1、原釋文:擇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地屬本縣南鄉第一保之原墻。
按:“來去朝迎地占襲”文義頗費解,標點必誤。核對原文,“迎”字后當逗開,且“吉”字應上屬。從結構來看,“擇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均四字格,且對舉成文,行文結構和諧,語義貫通。《述略》“倫氏買地券”錄文作“遂令日者擇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地,屬□府合肥縣北鄉第十七保酉山卯向之原”,句讀誤同。因此正確標點是:“擇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地屬本縣南鄉第一保之原墻。”
2、原釋文:丘丞墓伯,封步界迷,道路將軍,齊整阡陌。
按:“界迷”是什么意思,不可解。結合文義,仍不可通。“迷”字應是“畔”字之誤。“界畔”同義連文,表示界限、邊界的意思。從行文格式上看,對舉格式明顯。“界畔”為買地券習語,比如《張才之買地券》:“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12]《朱公買地券》:“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13]《述略》斷“畔”為“迷”,誤。
3、原釋文:知見人歲月主,代保人今日直符,故氣邪精不得于愾,有此先厝者,永避萬里。君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助葬主哀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按:“于愾”不成詞,文義不可解,必誤。原來“于愾”是“干”的形近誤釋。“干”表示擾亂侵侮的意思,是買地券常用詞語,五代后蜀《張虔釗買地券》:“故氣邪精,不得干。”[14]《喬進臣買地券》:“其錢交付訖,其地更不得干。”[15]可互參。
又,“君”既非專稱,又非謙稱,必誤。原來《述略》誤讀“若”字為“君”字,形近而誤。“若”為假設連詞,買地券常見語,如涼山州出土的明代買地券:“若違比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16]《董承祖買地券》:“若違此約,地付(府)主吏,自當其禍。”[17]
又,“哀外”不成詞,核對原文,“哀”字乃“里”字之誤讀。“里外”和“存亡”相對,可參上例。因此,此句正確釋文應為:“知見人歲月主,代保人今日直符,故氣邪精不得干,有此先厝者,永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五、倫氏買地券
1、原釋文:買到墓地一方,左之青龍,右之白虎,前之朱雀,后之玄武,四方勿陳。
按:“勿”字乃“勾”字之誤,“勿陳”義不可解。“勾陳”,星名, 最近北極星,在紫微垣內。人們用“勾陳”星指星官名,漢代劉向《說苑·辨物》:“璇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也。”“勾陳”又可指神名,買地券常見,如《朱公買地券》:“內方勾陳,分掌四域,丘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18]《張公買地券》:“內方勾陳,分掌四域。丘丞墓柏,謹肅界封;道路將軍,齊整阡陌。”[19]
2、原釋文:知見人主代保人今日直符故氣邪精不得干,先有居者永避萬里。為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
按:“為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語義矛盾,文義不可通。“為”字是“若”字之誤。“若”為連詞,表假如,如果之義。用在句前,意義貫通明晰。“若”為買地券常見用字,如《李明買地券》:“有居者永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20]又《蔣師益買地券》:“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21]《述略》“為”、“若”混淆,形近而誤。
又,疑“干”字后脫“犯”字或“”字,組合成聯合式復合詞,因未能見原磚或照片,暫且存疑。此句正確斷句當為:“知見人主,代保人今日直符。故氣邪精不得干(犯/),先有居者永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
六、郎朝用買地券
1、原釋文:今據:大明國直隸廬州府合肥縣在城左二廂布政坊居住主癸孝子郎應選、試。
按:“主癸”是何意,不可解。細審照片,原為“”,乃“祭”字,輪廓清晰可辨,“癸”字原來是“祭”字之誤。“主祭”是主持祭祀之意,如《孟子·萬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三國志·魏志·東夷傳》:“國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結合句義,此處“主祭”指主持祭祀的人,放入原文,與“孝子”搭配,意義貫通。《述略》作“主癸”,不察致誤。
2、原釋文:二位之柩自從庵逝未終大葬,夙夜憂思,不□所厝。遂合日者,擇此高原。
按:“不□所厝”,《述略》將“遑”字作缺字處理,該字原照片作“”,應是“遑”字。“不遑”是無暇,沒有閑暇之意,傳世文獻常見,如《詩·小雅》:“王事靡,不遑啟處。”《詩·羔羊》:“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又《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不遑”為買地券通語,《王氏劉氏立買地券》:“未卜塋墳,夙夜憂思,不遑所厝。”[22]《丁寵買地券》:“未卜塋□風衣憂思,不遑所厝。”[23]
又,“令”字,原照片為“”,《述略》誤釋為“合”字,形近致誤。“令日”表吉日之意,為常用詞,如《戰國策·趙策二》:“趙燕再拜稽首曰:‘臣敬循衣服,以待令日。’”鮑彪注:“令,善也。”《漢書·韋玄成傳》:“即以令日遷太上、孝惠廟,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將以昭祖宗之德,順天人之序,定無窮之業。”顏師古注:“令,善也。謂吉日也。”買地券用例,如《史晨后碑》:“建寧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謁[孔子]。”[24]《述略》中《倫氏買地券》:“遂令日者擇此高原……”可互參。
————————
[1]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編:《新中國出土墓志匯編·北京卷上冊》,文物出版社,2003年。
[2]刁山景:《安福發現宋代地券》,《南方文物》1998年4期。
[3]倪志俊、韓國河、程林泉:《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4年5期。
[4][22]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卷(二)上冊》,文物出版社,2002年。
[5]張才俊:《四川平武明王璽家族墓》,《文物》1989年7期。
[6]王洪濤:《泉州南安發現宋代火葬墓》,《文物》1975年3期。
[7]劉建華:《淺議元代凡山鎮板水彌勒禪寺買地券》,《文物春秋》1995年3期。
[8]銅川市考古研究所:《陜西耀縣董家河金墓清理簡報》,《文博》1998年1期。
[9]楊富斗、謝堯亭:《侯馬102號金墓》,《文物世界》1997年4期。
[10]王方:《成都市南郊北宋趙德成墓清理簡報》,《四川文物》2001年3期。
[11][21]王為剛:《泰州市北宋墓群清理》,《東南文化》2006年5期。
[12]王久剛等:《西安南郊皇明宗室研陽端懿王朱公繒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5年2期。
[13][18]徐建昌、陳定榮:《臨川溫泉鄉宋墓》,《南方文物》1986年2期。
[14]成都市文管所:《成都市東郊后蜀張虔釗墓》,《文物》1982年3期。
[15][24]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16]黃承宗:《涼山州出土的明代買地券》,《四川文物》1997年5期。“比約”誤,乃“此約”,形近誤釋。
[17]李獻奇:《河南嵩縣發現金大定董承祖買地券》,《文物》1997年9期。
[19]黃冬梅:《江西樟樹元紀年墓出土文物》,《南方文物》1996年4期。
[20]王志斌:《河北鹽山出土明代買地券》,《文物春秋》2001年6期。
[23]馬升、王萬輝:《襄汾丁村明代墓葬發掘簡報》,《文物世界》1996 年1 期。
〔責任編輯 :張金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