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北京;西客站南廣場;明代墓葬;玉帶
【摘要】2007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北京市西客站南廣場地下車庫及商業(yè)工程建設(shè)區(qū)域進行考古發(fā)掘,清理了一批明清時期的墓葬,其中兩座明代墓葬(M15、M16)中出土了3套玉帶,均采用減地透雕或淺浮雕的技法,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本文對這3套玉帶做了簡要介紹。
2007年10月,為配合北京市西客站南廣場地下車庫及商業(yè)工程建設(sh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該工程區(qū)域進行考古發(fā)掘,清理了一批明清時期的墓葬,其中兩座明代墓葬(編號為M15、M16)中出土了3套玉帶。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M15出土玉帶由19塊帶板組成,色呈青白,玉質(zhì)柔和細膩,溫潤晶瑩,拋光潤滑平整,有幾塊帶有黃色的沁斑(封二,1)。帶板中長方形8塊(封二,2),長6.4~7厘米,寬5.6厘米;長條形4塊(封三,1),寬1.9厘米,兩塊長5.9厘米,兩塊長5.4厘米;桃形5塊(封二,3),高5.25厘米,寬5.5厘米;圭形獺尾2塊(封二,4),長9厘米,寬5.85厘米。帶板上采用減地透雕方法雕琢出麒麟紋樣,留有邊框。麒麟作奔跑狀,頭部高高昂起,雙目圓睜,兩須彎曲,角立于腦后;體為鹿身,魚鱗皮,帶有雙翼;四肢健碩,馬蹄,牛尾上揚。在麒麟主體紋樣之外還雕有云紋。帶板背面有對鉆的2~5個穿鼻,供穿絲以連綴于絲帶之上。整套玉帶制作工藝精湛,極富動感。

M16西棺出土玉帶由20塊帶板組成(圖一),其中長方形8塊(封三,3),長5.85~8.45厘米,寬4.8~5.1厘米;長條形4塊(封三,5),寬1.75厘米,兩塊長5.1厘米,兩塊長4.95厘米;桃形6塊(封二,5),高4.2厘米,寬4.6厘米;圭形獺尾2塊(封三,4),長14.8厘米,寬5.05厘米。帶板呈青白色,采用減地透雕方法雕琢出云龍紋樣,留有邊框。龍首昂起,張口瞠目,兩角呈“八”字形立于腦后;身軀修長,彎曲轉(zhuǎn)折,在云中盤旋游動;龍爪飛舞,剛勁有力。龍的神態(tài)形象生動,威武兇猛。主體紋飾之外還雕有花、鳥等紋樣。帶板背面有對鉆的2~5個穿鼻,供連綴絲帶。整套玉帶刻畫生動,紋飾層次豐富。
M16東棺出土玉帶,色呈青白,局部有土蝕之后留下的黃色斑。由20塊帶板組成(圖二),其中長方形8塊(封三,2),長6.6~7.35厘米,寬5.05厘米;長條形4塊,長5.05厘米,兩塊寬2.3厘米,兩塊寬2.05厘米;桃形6塊,高4.7厘米,寬5.2厘米;圭形獺尾2塊(封三,6),長14.45厘米,寬5.1厘米。采用減地淺浮雕方法雕琢出松、鹿、靈芝、云、山、花朵等紋樣,留有邊框。一棵松樹下幾只鹿或立或臥,或低頭或昂首,有的嘴里銜著靈芝,與云、山、花朵渾然一體,相映成趣。背面帶有對鉆的2~5個穿鼻,以連綴絲帶。整套玉帶圖案線條婉轉(zhuǎn)流暢,松、鹿、靈芝構(gòu)成一畫,寓意深刻。

佩系玉帶是古代官場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以帶板的質(zhì)地、紋飾、塊數(shù)不同,來表示品級的高低[1]。明代的玉帶具已經(jīng)完全程式化,是身份地位的昭示物,基本沒有實用功能[2]。據(jù)《明會典》記載,革帶中以玉帶最為珍貴,只有皇帝、皇后、妃嬪、皇太子、親王、郡主、公、侯、駙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可以使用[3]。近年來,北京地區(qū)出土了一定數(shù)量的玉帶飾,如北京工商大學(xué)明代太監(jiān)墓[4]、奧運場館之一飛碟靶場明代太監(jiān)墓[5]等。這些玉帶均出土于墓葬之中,其中一套由同出的墓志碑文可考證其主人為深受皇帝寵信的明代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趙西漳,證明了玉帶的享用者都有著較高的身份地位。本次發(fā)掘清理的兩座墓葬雖未見墓碑或墓志銘,墓主人的具體情況無從推斷,但從所出玉帶及同出器物如玉佩飾、青花瓷罐等可知,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應(yīng)是很高的。
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雕琢技法是先減地留出主題紋飾,在降低的地子上透雕所需輔助紋飾,然后再加工出主題紋飾,使得整體紋飾起伏感很強[6]。兩座墓葬所出的透雕玉帶充分體現(xiàn)了明代玉帶的這一時代特色,為研究明代帶飾制度、制作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1][6]參閱明月清風:《玉帶鉤·玉帶板》,中國文物網(wǎng)相關(guān)鏈接。
[2]沈珠:《中國古代玉帶具沿革及時代特色》,《北京文博》2007年3期。
[3]南京市博物館:《明朝首飾冠服》,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學(xué)明代太監(jiān)墓》,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5年。
[5]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奧運場館考古報告》,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