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撫寧縣;館藏;陶器
【摘要】本文介紹了收藏于河北撫寧縣文物保管所的一批陶器,包括戰國時期的鼎1件、壺2件、豆4件、耳杯1件以及漢代的陶樓、灶、廁、奩等。
撫寧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地下文物非常豐富。近年來,縣文物保管所收藏了大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本文選擇其中的幾件陶器作簡要介紹。
1.陶鼎
戰國。夾砂灰陶,殘。子母口,平唇,肥大的方環耳稍外撇。圓腹,腹上部有三周凸弦紋,三獸蹄足。通高23.5厘米(圖一)。

2.陶壺(編號FN58)
戰國??谖⒊蓿瑘A肩,圓腹,平底,圈足,足高2厘米。頸部飾兩組豎波浪紋帶,肩、腹、底部飾7組紋飾,自上而下分別為兩組豎波浪紋,兩組內有波浪紋的三角紋,一組菱格紋,下部兩組紋飾模糊不清。蓋呈蘑菇狀,子口,蓋上有3個高6.7厘米的圓柱鈕,已殘。通高45厘米,口徑11.8厘米,底徑14.5厘米(圖二)。
3.雙耳帶蓋灰陶壺(編號FN57)
戰國,灰陶質。方唇,口微侈,束頸,溜肩,肩部有對稱的環形耳,鼓腹,圓底,高圈足外撇。壺頸、肩、腹部各飾一周凸弦紋。蓋面微隆起,上均勻分布著3個半圓形鈕,蓋下有子口。通高42.5厘米,壺高36.6厘米,口徑14厘米,腹徑21厘米,足徑14厘米(圖三)。
4.球腹陶豆(編號FN70)
灰陶質。蓋呈蘑菇頭狀,子口,方唇,短頸,球形腹,長柄,喇叭形圈足。通高27厘米,蓋高2.5厘米,口徑5.5厘米,圈足直徑11.8厘米(圖四)。
5.陶蓋豆(編號FN63)
泥質灰陶。子母口,弧腹,短柄,喇叭形圈足。上置覆缽式蓋,蓋頂設圓形捉手,捉手內斜收,中心內凹。通高27.5厘米,蓋高6.8厘米,口徑15.2厘米,圈足直徑12.8厘米,捉手外徑7厘米(圖五)。
6.盤形豆(編號FN64)
泥質灰陶。為淺盤形,敞口,斜弧腹,細高柄,喇叭形圈足,器表光素。高27.5厘米,口徑15.3厘米,足徑12厘米(圖六)。
7.灰陶豆(編號FN62)
泥質灰陶,素面。子母口,弧腹,短柄,喇叭形圈足。上置覆缽式蓋,蓋頂設三個環形鈕。通高30厘米,蓋高8.7厘米,口徑16.8厘米,足徑12.2厘米(圖七)。
以上7件由田各莊管區邴各莊村孫清厚于1986年12月捐獻。
8.陶樓
為泥質灰陶,二層,仿磚木結構。通高60.35厘米,分三部分。上層為樓頂,由前、后檐及條脊組成,兩側各有望脊一個,上有瓦壟,蓋下部為圓弧拱形,長27.5厘米,寬21厘米,高7.5厘米。中部為二層的樓體及下層的樓頂。樓體呈長方形,高24.6厘米,寬21厘米,進深10.5厘米。兩側各開一直徑3厘米的圓形窗。前正面開有上下兩組窗戶,上邊一組為網格狀,兩側各有一條狀孔,高5厘米,寬0.5厘米;下邊一組中間開兩條大窗,兩側也各有一條狀孔,大窗寬1.65厘米,高5厘米,長孔寬0.76厘米,高5厘米。下層樓頂前、后坡長相等,條脊兩側各有一望脊。長32厘米,寬23厘米,高9厘米。望脊外側正面有三個圓形瓦當凸起,呈“品”字形排列,頂蓋前、后坡條形瓦壟端也有圓形瓦當,當面均飾“※”紋。下部是第一層樓體,為長方形,高31.65厘米,底寬25.4厘米,進深15厘米。兩側上方也有圓形孔,直徑3厘米;正面上半部有三個條形窗,下半部有兩個假門,門扶手為梳形,中部一小孔(圖八)。1996年6月田各莊管區邴各莊漢墓出土。
9.陶灶(編號FN546)
灰陶質,橢圓形臺狀灶體,殘,經粘接,高8.5厘米。灶面前部有一直徑11厘米的火眼,后部有一直徑3厘米的出煙孔。前立面較平直,中部有一上底長4厘米、下底長6厘米的梯形灶口。無底(圖九)。

10.陶廁(編號FN218)
灰陶質,高11.2厘米。此廁平面呈不規則正方形,上無蓋,前側立面左端開有一高9.5厘米、寬5厘米、略呈長方形的門。平圓底,廁內對門底部有5×4厘米、不規則的長方形廁坑(圖一○)。
以上2件1990年7月出土于田各莊管區邴各莊2號漢墓。
11.陶耳杯
戰國。泥質灰陶,橢圓形口,長向兩側口沿處各附一向外平伸的半月形耳。平底,底為橢圓形,深腹,器表光素。耳杯長徑9.7厘米,短徑9厘米,高3.4厘米(圖一一)。
12.折肩菱格紋灰陶罐(編號FN36)
灰陶。圓唇,矮頸,折肩,斜弧腹,下部內收,平底。肩部有一周壓印菱格紋,腹部飾繩紋。高36厘米,口徑25厘米,腹徑45厘米(圖一二)。1985年撫寧鎮南望莊磚廠采集。
13.陶奩(編號FN448)
漢代?;姨?。方唇,斜直腹,腹上、中、下部各有三周凹弦紋,平底,三蹄足,其中二足殘。通高17.5厘米,口徑25厘米,足高2.3厘米(圖一三)。1991年1月留守營鎮馬義莊出土。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