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革命文物;左權;張兆豐;趙亨德;金方昌
【摘要】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我國建園較早、規模較大的烈士紀念陵園之一,館藏文物十分豐富,本文介紹了陵園珍存的左權在“百團大戰”中使用過的煤油燈、中共中央撫恤給左權母親的戒指、張兆豐領導農民暴動時戴過的禮帽、趙亨德“殺敵英雄”紀念章及金方昌家信等5件革命文物。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我國建園較早、規模較大的烈士紀念陵園之一,館藏文物也十分豐富,那一件件閃光的革命文物和烈士遺物,在對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02年12月,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小組對陵園的館藏文物進行了鑒定,共評定出三級以上革命文物73件。下面介紹其中的5件一級文物。
1、 左權指揮“百團大戰”時使用過的煤油燈,鐵質,燈身高39厘米,底盤直徑16厘米,上燈碗直徑7厘米(圖一)。

左權(1906~1942年),原名左紀權,湖南醴陵人,是我軍杰出的軍事家,也是我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戰場上的最高將領。他1924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到中央蘇區工作,曾任紅軍軍長、紅一方面軍參謀長、紅十五軍軍長兼政委、紅一軍團參謀長、代軍團長等職??谷諔馉帟r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日軍向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山西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進犯,左權在指揮部隊掩護后方機關突圍時,被日寇的炮彈擊中而壯烈犧牲,年僅37歲。
1940年,侵華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囚籠政策”,為粉碎日軍的這一陰謀,我八路軍組織了100多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對盤踞在華北的敵軍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掃蕩”,史稱“百團大戰”。左權與彭德懷一起組織和指揮了這場戰役。這盞煤油燈就是當時左權所使用的,曾伴隨他夜以繼日地工作,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百團大戰歷時三個半月,堅持敵后抗戰的八路軍與華北的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大規模的破擊戰,拔掉敵據點2993個,殲敵2萬余人,破壞敵交通線2000余公里,繳獲大量的彈藥武器、軍用物資等,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百團大戰勝利后,這盞見證了左權烈士光輝業績的煤油燈被保存下來,現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的左權將軍紀念館內展出,成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的重要物證。
2、中共中央撫恤左權母親左張氏的戒指,金質,重15克,內圈陽刻“三星”等字樣,應是當時工匠的名號或作坊號(圖二)。

左權烈士犧牲后,1948年,左權的表兄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見到了毛澤東主席。盡管當時的經濟條件十分艱苦,但當毛主席了解到左權家境十分貧寒,他母親還不知道兒子犧牲的消息時,打電話讓在香港工作的葉劍英同志給左權烈士家屬寄300元港幣作為生活補助費。葉劍英通過關系在當時的國民黨湖南銀行廣東分行將300元港幣兌換成一兩三錢黃金,并用其中的三錢打制成這枚黃金戒指,一并由湖南銀行秘密轉交給左權烈士的侄子左谷修。后來左母一直戴著這枚戒指,舍不得摘下,就好像心愛的兒子時刻守在身邊。1979年,左權將軍犧牲37周年之際,烈士家屬將戒指贈予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從那時起,這枚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濃濃的人情味的黃金戒指就一直在左權將軍紀念館內展出。
3、張兆豐領導農民暴動時戴過的禮帽,灰色,呢質(圖三)。
張兆豐(1890~1930年),名獻瑞,字兆豐,河北省磁縣彭城鎮人。他1908年考取保定育德中學,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入陜西陸軍講武堂學習,1919年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1924年列席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國民軍第三師師長。1928年在蘇聯出席中共六大,回國后任中共順直省委委員兼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1930年任平漢北段兵暴委員會委員,10月,受黨委派到河北欒城縣領導晉軍李生達部士兵暴動時,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遇害。1961年,張兆豐遺體由欒城移葬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1930年5月,中共特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在河北博野、蠡縣一帶發動“博蠡暴動”,推翻舊政權,建立博蠡蘇維埃政權和紅軍第十九路軍,時任特委軍委書記的張兆豐具體領導這次暴動。7月初,張兆豐來到博、蠡一帶,召集兩個中心縣委的負責同志研究、部署了暴動的具體問題。8月初,特委將暴動時間定在8月12日中午12點,并在蠡縣城內的鄉村師范學校設立了總指揮部,張兆豐等領導同志開始了暴動的指揮工作。但因大莊頭村的行動不慎暴露,整個暴動計劃嚴重受挫。當時情況非常緊急,城門馬上就要關閉,聞風而動的敵人已經開始搜捕共產黨人,張兆豐必須迅速出城,否則處境十分危險。當時曾有群眾主動讓張兆豐到自己家里躲避,但他不肯連累群眾,婉言謝絕了。為了盡快擺脫敵人的搜捕,張兆豐買了一頂禮帽,化裝成商人,和縣里派來的同志小張一起從容鎮定地穿過大街小巷,機智巧妙地躲過敵人的搜查,順利脫離了險境。出城后,他和小張在一個小飯館吃飯時,因身上帶的錢不夠,就將新買的禮帽作為抵押留在了飯館。后來小張將禮帽贖回,總想找機會還給張兆豐,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到張兆豐犧牲的消息后,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禮帽珍藏起來留作紀念。1946年籌建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時,小張將這頂禮帽交陵園保存,至今一直陳列在烈士紀念堂內,而這頂禮帽的故事也將一直流傳下去。
4、趙亨德“殺敵英雄”紀念章,圓形,金屬質地,直徑35厘米,重14克。圖案分內外兩部分,外環藍色底,上半環自右至左陽刻“殺敵英雄”4字,下半環刻新文字“SHADIJNGXYNG”;內環有戰士持槍圖案,底為銅紅色(圖四)。

趙亨德(1922~1947年),山西平定縣人??谷諔馉幈l后,16歲的趙亨德偕同12名青年放棄學業,參加了平定抗日游擊隊。1938年,趙亨德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太行獨立支隊連長、營長,武工隊大隊長,太行二分區偵察隊長,42團參謀長等職。1944年11月21日,在太行軍分區召開的群英大會上,趙亨德被評為“一等偵察英雄”,《新華日報》(太行版)曾專題報導了他的英雄事跡。
1945年1月,趙亨德受命截擊從太原開往北平的載有日軍高級官員的列車。午夜,埋伏在西莊附近的趙亨德小分隊在列車經過之前迅速掀翻鐵軌,飛馳而來的火車轉眼間被拋到了路邊,車廂里的日軍亂作一團,趙亨德指揮戰士們將手榴彈扔進車廂,敵人死傷慘重。這次戰斗共俘虜8名日本官員,其中包括日本天皇的外甥、日軍駐山西教育廳少將專員鈴木川三郎。1月27日,《新華日報》(太行版)詳細報導了這次戰斗的經過,并在顯著位置刊登了太行軍分區給負責指揮的趙亨德記功一次的嘉獎令。
趙亨德戎馬一生,屢立戰功,先后七次負傷,1947年,在解放他的家鄉山西平定的戰斗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6歲。1948年,趙亨德的遺體移葬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同年,他的母親賈玉英通過當地民政部門將他的“殺敵英雄”紀念章轉交給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后來被陳列在烈士紀念堂珍藏至今。
5、金方昌的家信。信函為兩頁,用紅墨水寫在黑色橫紋紙上。信紙長21厘米,寬16.9厘米。信封為黃色牛皮紙質,縱長14.2厘米,寬6.6厘米。信封正面分3行豎書“代縣新華書店轉呂梁日報社交金默生同志啟,”末行落款“內詳”。收件人姓名上蓋有“山西五臺”郵戳一枚。背面下部貼有三枚“中華民國”郵票,兩枚半分的居上,一枚一分的居下,票面加蓋郵戳,時間為民國“廿九年九月十一”,即1940年(圖五)。

金方昌(1920~1940年),山東聊城人,回族。1937年11月,他赴山西運城入民族革命大學讀書,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被分配到山西代縣開展抗日工作,先后任趙家灣區委書記、城關區委書記、游擊大隊長等職,1940年春當選為中共代縣縣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兼城關區委書記。1940年11月,因漢奸告密,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金方昌受盡了日軍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最后慘無人道的日軍還殘忍地挖掉了他的一只眼睛,砍去了他的一只胳膊,金方昌仍堅貞不屈,蘸著自己的鮮血在監獄的墻壁上寫下了“嚴刑利誘奈何我,頜首流淚非丈夫”的感人詩句。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從容就義,年僅20歲。
金方昌在趙家灣地區開展抗日工作期間,和同志們一起積極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動和領導人民群眾積極抗日,各村成立了農會、青救會、婦救會、民兵自衛隊等抗日組織,民主選舉了抗日政權,還成立了黨的基層組織。人民群眾的抗日情緒日益高漲,趙家灣一帶成為代縣抗日斗爭的堅強堡壘,昔日貧窮落后的趙家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看到這一切,金方昌感慨萬千,在1940年8月24日給在山西興縣工作的哥哥金默生寫下了這封充滿激情的信。
現將信的內容抄錄如下:
哥哥:
你5.4信才接到,詩和信都看到了,我現在正朝著你指示的方向邁進。學習在代縣是太差了,因為第一沒有材料,什么書都沒有,《聯共黨史》只有下冊沒上冊,哲學、邏輯都沒聽說過,只是能看到幾本文件。但也看的很晚,也不是每期來,像《共產黨人》我們只看到第二期。
每月至少給你一封信的確需要,可是這里交通太困難,又沒郵政。只要我有機會一定盡量的寫,不管寫多寫少,就是一句話,如果有機會寄信的話也一定寫。青年人的確容易迷失方向,不過在晉察冀是比較要好一些。因為我們占絕對優勢,一般青年都有他的組織,都是在我們的領導下,尤其我已經再不會受別人的騙,我敢向哥哥這樣的講,我已經是一個相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的戰士了。這里有堅強的組織在領導著我們,不會,絕對不會迷失方向,只要服從組織的話。
代縣是邊區最落后的縣份,不,現在不一定了,因為大家的努力,現在不至于頂落后了。邊區的每一個角落里都熱烈的開展著民主運動,代縣縣議員、區代表、區長都選過了,我親自領導了兩個區,我們都親身嘗到了新民主主義政治的味。誰說老百姓不懂得民主?誰說老百姓不能管國家大事?叫他來晉察冀看一看,這里的區代表、縣議員不是老百姓選的嗎?不是有很多的老百姓當選嗎?頑固家伙們再讓他們頑固吧,恐怕再頑(固)就完了,在邊區,這些頑固分子在這次偉大的民主斗爭里將都被打碎。
你們那里最近做些什么工作?我們開辟代縣工作中得到了一個最大的經驗,改善人民生活是發動基本群眾抗日積極性的有利武器。還有很多話,再談吧。因為帶信的同志要走。
致
敬禮
弟方昌24/8
因年代關系,這封信紙質已泛黃,字跡也有些模糊,但細讀之下,我們仍可看到一個青年志士、堅定的革命者心中所充溢著的革命熱情和對親人的濃厚感情,那一個個紅色字跡猶如一顆顆跳動的紅心,時刻準備著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獻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現信紙、信封裝裱在一起,陳列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的烈士紀念堂內,成為緬懷金方昌烈士的重要文物。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