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和埃溫德·約翰遜同獲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小說家哈里·馬丁遜,1904年5月6日出生于瑞典南部布萊金厄省的亞姆斯霍格鎮。父親原是船長,后轉而經商。馬丁遜6歲時父親病故,母親拋下七個孩子獨自一人前往美國謀生,從此馬丁遜成了孤兒。他先被送進教區福利機構,后又被輪番交給幾戶農家收養,他小小年紀不僅要干各種重活,還經常受到養父母的虐待和折磨,他的童年生活異常悲慘。16歲時,他即開始在外國商船上當小聽差,后來做過司爐、水手,到過南美、印度、南非等地。他浪跡天涯,生活漂泊無定,從未受過正規的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他的文學創作和繪畫才能完全靠自學和在流浪生涯中獲得,因此被稱為“文學界的流浪兒”。
1926年,馬丁遜以海員生涯為題材,創作了處女作詩集《鬼船》,發表后獲得成功。他早期的作品還有詩集《現代抒情詩選》(1931)、《游牧人》(1931)等。這些詩作反映了作家悲慘的童年生活和坎坷的經歷,也闡述了他自己的生活哲學:人的生活應不斷更新。
馬丁遜的中期作品有詩集《信風》(1945)、《蟬》(1958)、《車》(1960)等,在這些詩集中,詩人用細膩而獨特的手法描寫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如《尺蠖》一詩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尺蠖爬到葉子邊緣,像一個疑問,
支起兩只嫩黃的短足:向葉外蕩去,
向空茫的宇宙尋找棲處。
風聽見了,讓樹枝靠近它。
伸出樹葉的手,接它過來。
1956年發表的敘事長詩《阿尼阿拉號》是馬丁遜詩歌的代表作,它的最大特點是以宏偉奇異的幻想形式,揭示重大而玄奧的人類命運主題。它敘述地球上發生核大戰后,宇宙飛船“阿尼阿拉號”滿載八千余名劫后幸存者逃離地球,飛向火星,但因飛船偏離軌道,結果迷失在茫茫太空之中。馬丁遜以此抨擊現代科學和技術把人類引入歧途,使人類走向滅亡。這首詩奠定了他在瑞典詩壇上的泰斗地位。它不僅是瑞典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歐洲現代詩歌中的一部重要作品。1959年,它被改編成歌劇,在瑞典和歐洲許多國家久演不衰。
馬丁遜晚年的詩作有詩集《光明與黑暗之詩》(1971)、《草之山》(1973)等。馬丁遜的詩歌創作風格以浪漫主義為主,間或有神秘、悲觀色彩。他的抒情詩含蓄雋永,富有哲理,頗似中國的古詩詞。由于他在繪畫方面也有相當造詣,他的自然小詩宛如一幅幅精美的風景畫,如《風景》一詩:
蒼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橋。
一個孩子站著。他望著流水。
遠處:一匹馬,背拖一抹夕陽。
它靜靜地在飲水,
鬢毛散落在河中,
好似印第安人的頭發。
馬丁遜的詩不僅想象豐富,聯想奇特,語言流暢,感情細膩,而且具有濃厚的哲理意味,表現出詩人擅長采用新的視角觀察人生,尋求獨到的發現和體悟。
馬丁遜的小說主要有長篇小說《蕁麻開花》(1935)、《出路》(1936)、《迷惘的美洲豹》(1941)、《通向鐘國之路》(1948)和《浪子的故事》(1956)等,其中《蕁麻開花》為其代表作。這是一部自敘體的長篇小說。小說小主人公馬丁的父親奧拉夫·托瑪遜從海外漂泊回瑞典,結婚后開了一家雜貨店,后來同妻子不和,經營又累累失敗,最后破產去世。馬丁的母親拋下兒女,只身去美國謀生。馬丁從此由市政福利機關交由農民撫養。換了數家農戶,結果備受欺凌和虐待。馬丁忍受不了折磨,逃離農家,后來被寄養在一養老院中。養老院女院長心地善良,馬丁在此獲得了母愛,但不久女院長因病去世,馬丁又不得不過起流浪的生活。這部小說實際上寫的是馬丁遜的家庭和童年生活。從中既可以看到馬丁遜苦難的童年,同時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瑞典的農村生活、社會狀況和人們的精神風貌。
除詩歌、小說外,馬丁遜還創作了一批散文、游記、劇本等,如散文《漫無目標的旅行》(1932),游記《再見吧,好望角》(1933),歷史劇《魏朝三刀》(1964)等。
馬丁遜于1949年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1974年,由于“他的作品通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和約翰遜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8年2月11日,馬丁遜因病在斯德哥爾摩去世。
[獲獎演說]
說明:頒獎詞與獲獎作家之一埃溫德·約翰遜合為一篇,并由埃溫德·約翰遜代表兩人發表獲獎演說。
責任編輯 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