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泰斗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末事耳!” 楊式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說:“第一就是太極拳講‘松’。這個‘松’字,我學太極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為什么松有這么大的好處?當時只曉得講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才能松,一句話很難講明白。前年悟通這個道理,我才想到老師澄甫先生所講的。他不大愛講話,一天到晚坐在那兒可以不發一言,你不問他絕不講話。但這個‘松’字,他每天總要講上幾百回,我的耳朵甚至都聽出繭子了。”楊式太極拳技擊名家楊少侯先生說:“不是把對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對方松出去的。”楊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說:“打人不入內,是松的功夫不夠,尚未松凈,還有拘滯之力牽制。”
有興趣者不妨比較一下長勁和短勁的發放,便可感受到松了。練過三五年太極拳的愛好者,僅以腰腿的力量,用長勁不難把一個彪形大漢發出兩三米遠。但即便是有著十年以上拳齡的太極拳愛好者,有相當部分人能發起短勁卻收不到短勁的效果,找不到短勁的感覺。比如向對方發出一個似乎不用多大力氣的推按短勁,對方僅僅感覺到受擊部位表層有些疼痛,而不是透內入里、震擊內臟的難忍之痛。其實短勁應是將勁松松地落擊在對方之小臂,對方便痛徹臂骨,如同受到鐵棒敲擊。發不好短勁的原因何在?多是因為發短勁時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夠松軟,有些僵硬,有些本能的緊張,正所謂修煉未到火候,發不出具有威懾力的短勁。
松凈是太極拳的靈魂,是一種重要的拳理和拳法。兩臂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全身無處不松凈。太極拳的功夫,從某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松的功夫。中定勁、松彈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等等都須從“松”中求得。從字眼上看,“松”似乎不難理解,在打坐或站樁時進入松靜狀態也許不難,但要想在行功走架和對練競技的運動中保持一種良好的放松狀態,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在練拳架、揉推手、拆散手時做到松、做好松,即使對于那些打了幾十年太極拳的老練家來說也并非一件易事。
臺灣太極名家葉金山先生說:“因為‘松’是一種極高的無形境界,沒有練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么。這句話說出來,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卻是事實。每天嘴里說松,每天練松,每天教人放松,但是卻完全不知道松是什么的人,遍地都是。因為‘松’根本不是肌肉不用力這么簡單而已,一定要松到別人接觸你時,完全感覺不到你有一絲一毫的重量才行,要松到感覺自己好像完全沒有重量、幾乎不存在才行。如果你的小手臂被人由下抬高而超過頭頂,只要別人感覺到你的手臂有絲毫的重量,或自己覺得肘、肩關節有絲毫卡住的感覺,就表示你連基本的松都沒有達到,離全身松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習太極拳之難,首先難在改變本能的觀念。練太極拳之初,就是要你放棄日常本能的觀念,平時生活工作習慣用人之本力的,到練習太極拳時就被視為一個病。太極拳不是讓你練蠻拙的外力,而是要你把以前練的外力都卸掉,卸外力就是棄僵力,僵力棄了,松柔、松活、松彈的勁道才能出來,減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內功。可是有些人不會松,不敢松,甚至不相信松。松不到位的結果,就是太極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較高的層次。
何謂松? 松是指修為的方法,是身心于規矩之中的自然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勁。要想松就要按照規矩用勁,以意貫穿于動作過程之中。練拳時松,關節是開啟的,肌肉軟組織是舒展的,皮膚的毛孔是隨呼吸和動作的開展而開放的,精神是安逸的。有些人練松不成反變為懈,懈時關節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是萎縮的,皮膚腠理(腠理一詞源于傳統中醫,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緊張,精神萎靡不振。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其表現是上下癱成一堆。腰懈則身癱,胯懈則身傾,膝懈則立不定。做到松而不懈,這是練功的關鍵。練松并不是一點力氣都不用。試想如果連一點力氣都不用了,還能走架和推手嗎?練太極拳時身體的放松,實質上是在意識的控制下盡量少用拙力。在動作過程中,如果只用一分的力量就夠的話,就決不用一分半的力量,這就是太極拳巧勁省力的學問。放松其實只是一種通向高功夫、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徑,并非最終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必要手段。那么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就是在松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內氣和不斷增長靈性,通過放松結合其他多方面的訓練,鍛煉出一種剛柔相濟、輕沉兼備、松活彈抖的螺旋式的整體勁。要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刻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要體悟“松為太極拳術之靈魂”這句話精髓所在。
體育科學研究成果表明,肢體放松除了能提高生物力的傳遞系統效率外,還能夠增加所產生的生物力,生物力的大小決定了肌肉、肌腱、骨骼松弛與收縮之差的大小。要解決放松的問題,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鍛煉胸腰運化上下功夫,而胸部開合靈活的關鍵又在于松肩,腰部折疊運化的關鍵又在于松胯。放松的一個標準,叫做松透。何謂松透,我認為它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松靜。即鍛煉一種放松的心態,這也是放松的入手點。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武禹襄公曰:“先在心,后在身。”心靜無為是實現松的前提和保證。練太極拳首先要心靜,只有神經中樞(大腦)松靜,思想集中,心平氣和,才可以開始動作。李雅軒先生說:“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練拳時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氣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個臟器的放松程度,是受大腦神經興奮程度影響的。練功時,大腦越入靜,神經興奮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動就越好。但是練大腦入靜的功夫絕非幾日之功,需要一個鍛煉過程。心靜不是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趨于緩和、坦然和寬松,繼而才能進入無欲無求之境界。單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不少習練太極拳者雖深知盤拳揉手須周身放松肢體無一處用拙力、無一處僵滯的要求,但卻因找不到要領而很難真正做到,他們往往只知道放“松”肢體去練拳,這樣從形體動作上看似柔軟優美,但周身或多或少總有一部分沒有放松。其實實現松的障礙就在于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圖,他們往往越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越緊張,一顆心老懸著放不下來。刻意追求和意念過重的心理因素,恰恰導致了與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馳。有些人把太極拳練得軟綿綿,稍微用一點力卻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來,這樣既沒有柔,也沒有剛,這種練法練成的不是“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而是一種體操式的太極拳,即圈內人俗稱的太極操。松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是看不出來的。
要松得好,就要加強心性方面的修煉,在推手對練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心性修養,心里松不下,形體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內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聽勁靈敏、化勁干凈、發勁干脆呢?松是太極拳勁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無法求得整體勁。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越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所以在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入手,敢于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從而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煉自己的松活、引化的本領。學太極拳不久的愛好者,要先松心后松身,不宜過早找勁,亦不宜追求練松功的“氣感”,應該首先求得神經中樞的松,接著求得皮膚腠理和肌肉韌帶的放松,再接下去是關節的放松和用意識導引內臟的放松,如胸松腹實、氣沉丹田等。松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進而松柔兼備,進而松而能沉。
第二是松展。在大腦入靜、意念導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個臟器、肌肉、韌帶、關節處處松開、松展、拉長。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松”、“對拉拔長”、“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節節貫穿要求的體現。腰胯以上松開往上領拔,腰胯以下松開往下沉墜,上領采天之氣,下沉接地之力,這就是松展的重要體現之一。(若練低架拳求松展長功,宜注重這個要領,否則容易造成下肢僵緊不活,影響全身放松。)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寓。
記得我學拳伊始,有一次在四川省太極拳推手研究會的練功房,恩師林墨根先生給師兄師姐傳授分解拳勢動作的技擊要領時說:“單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用勁;倒攆猴不是重在左(右)掌擊人,而是右(左)肘使勁;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擊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滾手使勁……”當時我搞不清楚,明明看見示范單鞭掌時用左掌向對方胸部按擊,為什么說是右勾手用勁呢?后來我得到了林老師多次悉心的言傳身教,三五年之后才逐漸理解并感受出來。太極拳每勢動作從頭至尾都包含著如弓狀的對拉勁道,在完成一個動作時,總是上下、左右、前后進行對拉弓勁的拔長,我認為有大約四部分的對拉弓勁是較為明顯的。
1#1049008;頭部百會穴與會陰穴之間的對拉弓勁。“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為上下對拉,上下保持勻稱。上以提頂(提頂時頭頸正直、不低不昂、神貫于頂、提挈全身)相吸相系,上體從鎖骨后大椎與襠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對連成一條中線,下以吊襠(兩股用力臀部前送,襠部有向前上翻之勢)相隨,形成上下一致的對拉弓勁,體現出分合統一的整體性。這個對拉弓勁以腰為弓,以大椎和骶骨為弓梢,腰背命門穴是“身弓”中的關鍵。人的脊椎是人體總長度的45%,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彎曲,做好項頂頭懸、松胸內含和尾閭內收,能使人體脊椎骨拉開,能降低人體重心,使下盤穩固。
2#1049008;肩、肘、腕之間的對拉弓勁。肘為弓把,手腕和臂部成弓勁對拉,產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間的弓勁對拉,也產生含胸拔背與松肩松腕之間的對拉弓勁。
3#1049008;胯、膝、足之間的對拉弓勁。膝為弓把,胯與足跟為弓梢,兩胯之間對拉撐圓,產生了弓勁。同樣,兩膝關節相反方向微屈,微向里扣內含圓,加上兩足前弓后撐,產生外形屈,內中求直,形成對拉弓勁的圓襠。
4#1049008;兩手與兩足之間的對拉弓勁。兩手與兩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開,方向相反進行對拉弓勁的拔長,做到上下左右內外貫通一氣。林墨根老師曾說過:“在練拳架或推手時,要下松涌泉,上松勞宮。”這也是一個手與足之間的對拉勁道。往下松開涌泉穴,以意引導涌泉穴貼地,這樣能使下盤穩固,還能較好地產生反彈力。若下盤不大穩固,上身又怎能松得放心呢?往上松至勞宮穴,能使五根手指自然舒展,勁道能從手指暢通透出,亦能提起拳意精神。勞宮穴的內氣之感較強,對聽勁極為有利,感觸對方來勁也很靈敏。單鞭掌的動作是大家熟悉的,若練得得法時至少可以產生四個對拉勁道:一是兩手之間的對拉弓勁,二是兩足之間的前弓后撐、襠下有橋的圓襠的對拉弓勁,三是右勾手與左足之間的對拉弓勁,四是左掌與右足的對拉弓勁。又如玉女穿梭,若練得得法時亦至少會產生四個對拉弓勁:一是兩手之間的對拉弓勁,二是左(右)掌與右(左)足之間的對拉弓勁,三是右(左)掤滾手與左(右)足的對拉弓勁,四是兩足之間的對拉弓勁。
練拳求松展除了要進行體舒心靜的修行,還要多點在拳架動作和推手過程中感受上下對拉、左右對拉、前后對拉的弓勁,通過肢體有上同時有下、有下同時有上,有前同時有后、有后同時有前,有左同時有右、有右同時有左的三對對拉拔長式的放松展開,使拳勢動作既有圓的勻整和靈活,又有似弓與弦的對張掤彈之力,更有八面支撐的穩固氣勢,在意、氣、勁中產生了對稱、平衡、折疊、勻整,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濟。
松展是有意識地使全身肌肉、皮膚、內臟、關節、骨骼松開、放展,使有關部位韌帶拉長,通過松開放展的手段,使全身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好地連接成一個全新的整體。太極拳明師戴英先生在1989年11月抵湘授課時深入淺出地說:“松是對每個練太極拳的人的要求,沒有誰講太極拳不要松。怎樣理解松?松就是說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都要統一起來。關節統一就能均勻,均勻了就能比較松了,節節能接得上,而不是這個地方用力、那個地方不用力。松得不好容易產生兩個方面的錯誤,一是容易丟,還有一個是沒有松卻自以為松了,身體不聽指揮,一遇到外力就僵緊。這是本能。如果想遇到外力時也能松,這就要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去鍛煉。松得不好容易丟。我松了,再松就沒有了,這實際上已經是丟了。松是把身體松開來,而不是讓身體縮了。松開松開,松了以后是大,而不是小。縮小不是松,而是緊,它是局部的松,不是整體的松,所以松是一個張大的概念。如果沒有松而去練推手的話,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負擔,負擔大了變化就慢了。”意氣在縱向松展的同時伴隨著橫向松展,是實現全松的重點。有些人認為肩松時要向下松到腰胯,腰胯松要松到腿足,能上下松展至此處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殊不知這樣就再無處可松展下去,身體只好承受負荷,從而導致腿足僵滯不靈。拳勢動作求得身體上下對拉、左右對拉、前后對拉,松展恰到好處,才是完整的周身松展。松展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做到以意導氣、以氣行身,當血氣周流全身時,便可體驗到通體舒服和泰然自若,松展的甜頭自然就感受到了。
第三是松沉。松沉包括內氣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關節的松沉。松沉不是動作的下砸、下蹲,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而指的是丹田內氣的下沉。李雅軒先生說:“只要周身松開了,氣自然會沉下去,日久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打拳時,除了“虛領頂勁”以外,身體其他部位都應處于松沉的狀態。如上肢的松肩、墜肘,下肢的松胯擴膝、涌泉穴貼地、腳趾抓地,中盤的松胸實腹,都是這種周身松沉的要求。這種肢體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氣下沉,重心下移,從而穩固下盤。下盤沉穩,又有利于中盤和上盤的輕靈,從而達到輕沉兼備,一旦松柔與輕沉兼備,在往后的行拳中就會處處體現八面支撐的勢態。放松要松得干凈,要絲毫雜念也沒有,要瞬間放松到腳下。能松腰,則氣自能下沉,兩足增力,樁功穩固。此乃楊式太極拳家傳口訣“不倒翁”者是也。
真的放松到意、氣、力都沉入腳底,且入地很深時,會感覺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項頂頭懸也會于自然中形成。就太極拳的特點來說,這里說的“松沉”是相對“松而輕浮”來說的。一般人認為“沉”與“重”是一樣的,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在武術詞典里“重”為有形,其力呆滯。而“沉”則不同,沉勁活,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在松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雙重之病;在輕靈的同時,亦一定要注意克服雙浮之病。
第四是松活。松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個關節的曠量松活,二是以丹田為核心帶動肢節順逆纏繞之柔韌性的松活。關鍵在于通過打拳,特別是通過松腰和胯襠勁的鍛煉,不斷增強關節的松活性、韌帶的柔韌性和肌肉的彈性,從而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從動作的形態上來講要求松圓,動作非圓即弧,在腰胯的帶動下身體各部做螺旋的纏繞運動,合也螺旋,開也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處處體現了公轉、自轉的運動規律。修煉太極拳,無不以底樁沉穩、腰身活潑、上肢輕靈為要旨。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松的必要條件,只有每打一勢輕輕運行,用力越少越好,才能動作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太極拳的動作始終是螺旋式、抽絲式的內外協調運動,全身各部位圓活無滯、富于彈性和韌性,“松活”能隨時靈活地集中于某一點,從而發展出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勁完整。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
第五是松擊。諸如短勁、透勁、驚彈勁、崩炸勁等太極功夫的松擊手段,以松透全身的整勁求得快準、冷狠、入里透內、驚心動魄的擊打效果,拳論所謂極柔軟而后極堅剛的內勁就是松擊的體現。太極宗師楊澄甫生前曾有人問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么遠,打得那么脆呢?”楊宗師答曰:“我是松著勁打的。”
要體悟松擊,先要理解和認識“松”與“緊”的關系,這樣有利于進行“由松入柔至剛”的技擊訓練。練太極拳時往往強調一個“松”字,因為“松”是太極拳術之靈魂,但也不能不談“緊”字。太極拳明師劉習文先生在《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一文中說:“太極拳鍛煉要求的放松,是自然的放松、綿柔的放松、輕靈活潑的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放松;太極拳鍛煉要求的縮緊,亦為自然的縮緊、綿柔的縮緊、輕靈活潑的縮緊、‘用意不用力’的縮緊。這與現代漢語注釋的‘松’、‘緊’(筆者注:通常的‘緊’表述為意念和形體上的緊,是精神上的緊張和肌肉、筋腱的僵直呆板、關節不靈活等等)完全是兩回事。只有松緊結合才是產生彈力(伸縮力、爆發力)的基礎和條件。松緊結合的質量,決定了太極拳推手時的發放質量——冷彈脆快的標準。”但拳齡較短的太極拳愛好者不宜過早體悟剛勁之“緊”,要多體悟大松大軟的拳理拳法,以免影響初級階段“摧僵化拙”的練松。太極拳明師張子英先生在《論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的“松”與“緊”》一文中說:“如果未了解松柔或不明白緊的用途,就會誤將‘硬’的動作當成‘緊’的動作練習,使整個身軀與四肢貫著沉重的笨勁。”有道是:有意練松,無意求剛。實際上發勁末端聚點上瞬間的緊就是剛。太極拳明師李秒豐先生在《回憶師爺講太極弓子、悶勁、松緊》一文中說:“松緊訓練,主要是掌握松緊的空間和時間的頻律及頻率變化,即松緊的頻度和幅度的變化。松緊的時間越短,松緊的頻率越快;松緊的空間越大,松緊產生的能量越大;松緊變化越瞬,能量釋放的效果越佳……松則全身皆要松透,緊則要全部緊到極點,而不能半松半緊,要松在自己身上,緊在對方身上,使力量透達無滯。平時訓練,不僅要做到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緊非緊,更要瞬松瞬緊,任意松緊,隨意松緊,還要漸瞬突變。”
太極拳練得越松,內勁就越整;勁越整,打擊點越小;點越小,穿透力就越大。這就是把松緊練至恰到好處的結果,亦是松擊的功夫。
第六是松空。全體空靈,應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過來,功夫越深,對松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應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體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傳說功夫高深者可使自己在受襲時安然無恙,而襲擊者卻被發放出去。林墨根老師深入淺出地說:“松干凈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練太極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練久后則熟能生巧,自可以不假思索地練習,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第二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手中要如挾有一個皮球,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第三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武式太極拳名家郝少如先生說:“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松空則是練太極拳達到了無形無象的高級階段,此階段沒有幾十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高人指點是無法達到的。
有些追求深入研練的太極拳發燒友看了不少拳書和請教了一些名師,但其練拳仍不能做到松,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沒有明師的言傳身教。楊式太極拳名家董英杰先生在《太極拳釋義》一書中說:“不得真傳,身體略壯,學拳十年,終是糊涂。”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松練到好處,若沒有一位有師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懷太極功夫的明師(不是小有名氣的名師,而是既名又明的老師)的言傳身教,是難以悟得透徹的。就太極拳而言,其動作的細微之處及道理的深奧玄妙,多有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之處,只有經過明師點撥和自己的刻苦研練才可悟其真義。吳式太極拳名家馬多瑞先生說:“‘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 拳友們大多知道初學慢練的重要性,只有慢練的功夫達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復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一定的階段后,就可隨心所欲地快練,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要出功夫,必須把架子放慢,一招一式、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不要放過。以慢練松才好采氣、養氣,摧僵化拙,不但能體悟拳架的細微變化和求得架子工整,也容易練出周身一家的內功來。怎么才能以慢練松呢?那首先要看各家老師的教法如何,然后加上學生的悟性和苦功。如拳架的“起式”,林墨根老師的教法就與眾不同。他在《欲精深功夫須熟練起式》一文中說:“起式由以下四個連貫動作完成:l.兩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細繩將其拉起,兩后胛緩緩打開,兩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兩掌之間的距離略寬于肩,邊起邊吸氣,同時兩腳腳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兩臂提起與吸氣、兩腳抓地、提肛、收腹為同時動作)。2.當兩臂升至與肩同高時,松肩,兩臂略向內收,即環狀收回,至兩指尖的距離與頭部同寬(松肩,兩肘自然左右稍開,就使兩臂環狀收回;環狀收回的同時,再次兩腳腳趾抓地,提肛,收腹)。3.隨后,將手肩忘掉,兩臂緩緩垂直下落(兩掌掌心向下,似降落傘兜風樣緩緩下落)。與此同時,松胸部、背部、腹部、胯部、大腿、雙膝。4.當兩手落至與腰部等高時(這時意念松至雙膝),墜肘,兩小臂及前胛自然打開,兩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兩臂垂落至身體兩側,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貼至褲縫。這時感覺兩臂猶如鐘擺,自然懸垂,手指有麻脹感。在這一過程中,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趾,松至腳底涌泉穴。”
發人時,從拳理上講腕要靈活,手須松軟,才能起到中指根通出的內勁指引方向的作用,腕的后援是肘勁,在與對方接手直至將對方發出的過程中,肩、肘、腕、手必須松軟圓活,這樣才能使內勁暢通無阻地射向對方。我習練發人時很長時間仍不見預期效果,幸得林墨根老師的悉心點撥后才明白要領。無論是“力發于足”或“力由脊發”,力要到達手指作用于人,都要經過一個傳遞的過程。人的腳作用于地會產生反作用力,由于復雜的肌腱、骨骼、關節等的傳遞,力可能不同程度地被傳遞系統消耗,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自己身上做到大松大柔,如松九節(腳踝、膝、胯、腰、脊、頸椎、肩、肘、手腕)、松八段(腳、小腿、大腿、脊背、脖頸、上臂、小臂、手掌)。又譬如說體悟“胸部能松空,才能做到胸中運化”這句話,我起初習練多日仍是不自然地松胸內含,更談不上在技擊中能領略到其中奧妙。后來經林墨根老師精心指教才明白要領,得到要領后便體驗到胸中運化顯示出的“活”字,同時身體重心比以前更為穩固,不易受牽制。松胸內含的要求是胸肌從兩鎖骨處向下松沉,兩肩骨外側微微有向前合與包抄之勢,胸骨不是內凹,而是向下松開。含胸不是向體內收小,而是在松開的情況下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樣做能使膻中穴松開而空,心胸開闊而氣順神爽,同時兩胸分前后虛實時亦運化如意。松胸的要求不在外形的變化,而是內在肌體的松空活動。
再如“松肩”和“松腰”,表面上道理我是大體明白了,但做起來仍沒能松到恰如其分,后來經過林墨根老師的言傳身教我才逐漸感受出來。以意將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心要靜,氣要斂,肩要靈活,就是平常所說的松肩。兩肩關節有脫開之感,肩部斜方肌和韌帶拉長,氣向下沉與跨連接,前與兩胸相連,后與兩肩背相接,肩關節松開,意貫于兩膊。練拳時松肩是極為重要的,肩膀不松,上胸處氣不能下沉,進而影響含胸與拔背。肩松后上肢就沒有用力的感覺,長期練拳而注意松肩,就會出現練拳時沒有肩頭的感覺,故有“忘肩”之說。林墨根老師解惑開悟地說:“上肢的放松,肩關節的放松起著主導作用。事實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體上肢關節、肌肉的放松。在太極拳的走架中,一般說來兩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應略微著意去放松虛腳所對應的肩,或者略微著意去放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有一個輔助的松肩的練習方法,就是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要放松,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應的位置要放松,如此練習效果較好。松腰則是指腰部在放松同時帶有下沉之意,但并非把腰部硬往下壓,硬壓則腰不易轉動,要抓住腰(下)脊(上)對拉放松的感覺,放松則能隨意轉動。腰是全身上下之樞紐,腰不放松則根力很難上達,影響勁道的完整,也是部分人發勁不好的原因之一。需要在此強調的是“腰只能松,不能亂動”,也就是說腰宜按拳架和推手、散手的要求去放松,而不能左扭右擺、前晃后搖。這好比車軸是個穩定的圓心,車輪圍繞圓心轉動的快慢不影響車身的平穩,如果車軸內隨同車輪同時而動,不僅不靈便,連車身也不穩定。所以說,如果腰亂動,練拳時則會搖擺不定,與對方交手則易為人制。
有些拳友問:練拳時如何感受到松呢?本人習拳多年得出以下體會:當你盤拳架練至單鞭掌轉腰往左帶時,一條或兩條手臂往左運動時感到皮膚微涼,或是練摟膝拗步手掌松出去時,感到勞宮穴皮膚或手指微涼,進而由涼變熱,就說明你有放松的感覺了。手臂或手掌感覺到涼,是因為松得好時皮膚能靈敏地感覺到空氣對手的阻力,能感受到運動時迎“風”(指空氣的阻力)吹涼。如果練太極拳能夠練到涌泉穴有“熱、麻、脹”的感覺,那就表示氣血暢通,在日常生活中也自然是精神飽滿,身體健康。在盤拳架中練到攬雀尾和如封似閉的后坐按勢、海底針等動作時,會感到胯以下臀部肌肉松開往下沉的同時使胯以上腰背肌肉松開向上移動,這是氣下沉同時意上升或勁上走的松展體現。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懈,則整個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脹滿感覺,手指亦會自然張開,不可用拙力將手指并攏或撐開。在練拳的過程中,時有勁貫四梢之感,手掌發熱、發脹,丹田偶有熱感和發沉,這是通過強化意念來穩定周身松沉的氣勢和感覺。總而言之,練太極拳既要大松大柔,又要恰到好處,道法自然,不要有拔苗助長的生硬做法。
太極名家顧留馨先生認為:不論治病、保健,都應抱著練功夫的信念來練習太極拳,在“心靜用意,身正體松”的原則下,認真正確地一個姿勢一個姿勢地練習符合武術含義的動作。筆者贊同這一看法,練習太極拳要求思想放松和肌體放松,思想集中,能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消除大腦疲勞,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增進新陳代謝的機能,從而直接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強,提高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減緩衰老進程。鄭曼青先生說:“體如能松,則百病不得上身。因體能松,則氣血流暢,筋脈和同,五臟始得平衡,上中下三焦,了無阻礙,則病何能侵其體也……茍能得其健康,便是袪病,能袪病,即能延年。”所以說,無論是對功夫派的太極拳愛好者,還是健身派的太極拳愛好者來說,下功夫揣摩放松,細心體悟練松,確實能使自己的拳藝產生質的飛躍。當然練太極拳做到放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花許多時間和流許多的汗水,但只要潛心刻苦修煉,總會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