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縣九口鄉瓦烏村曾經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農業學大寨先進村,先后涌現出了一批省、州先進個人和勞模。 而在十年前,瓦烏村因幾十名吸毒青年經常在村里偷牛盜馬,偷雞摸狗,父母管不了子女,酗酒鬧事經常發生,社會治安一片混亂而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亂世”之村。
如今,瓦烏村的社會治安穩定了,農民收入提高了,村容村貌變美了。全村通電、通水、通信、通了公路,村民房前屋后果木成林,坡上坡下牛羊成群,村民喜氣洋洋忙致富,一派和諧文明的彝鄉新氣象。
社會治安穩定了
村支書阿合哥爾說,當年村里最大的困境源于社會治安混亂,而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源于村里的幾十名青年吸毒人員。吸毒人員最多時達68名,其中18名青年已因吸毒而死亡。因此他想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把村里的社會治安穩定下來。
1999年初春,村支書阿合哥爾買來一頭價值一千余元的牛,請來德高望重的“德古”和畢摩,進行了彝族民間大型的鉆牛皮戒毒儀式,訂下了盟約。通過這次戒毒儀式,全村社會治安逐步好轉,額其阿壩、勒則拉機等曾經因吸毒成癮,把家產和土地都賣得一干二凈,還經常搶奪父母和親人的錢財,或在村里偷雞摸狗來滿足自己的毒癮的青年,如今在黨支部的幫助下,戒掉了毒癮,還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面對毒癮過大的黑比依洛,村支部派出五組組長監督其戒毒,通過3個多月的監督,黑比依洛經過不斷努力,終于有效地控制住了毒癮,最終成功戒掉了毒癮。現在的黑比依洛養有3頭牛,4頭豬,9只多胎山羊,家中糧食滿倉,買上了彩電,有了手機,還修建了一座寬敞明亮的住房。
面對突發事件和搶險救災工作,瓦烏村支部組成了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民兵應急隊。
2004年3月,瓦烏村遭到了一場罕見的冰雹洪災,六組的村民吉日達機家的房屋倒塌,兩個孩子被泥流困住,危急時刻,民兵搶險救災隊及時趕到現場,用繩子把每個人的身子連成人墻,在泥流中救出了兩個被困的孩子,并把全家人轉移到安全地帶。當晚,民兵們還先后從泥流中搶救出了沙馬偉日、阿牛阿克等受災村民的幾十頭(只)豬、羊等家畜。 在2005年7月的一次雹災中,村民阿牛阿克和五保護阿西木牛兩家的房屋被洪水沖毀,災后,民兵應急隊在支部的帶領下,為兩戶受災村民建起了新的住房。
村民收入提高了
隨著圈養牲畜的不斷發展,村民對種草養畜的積極性也在不斷提高,幾年來全村村民科學圈養美姑山羊,先后種植牧草2000余畝。全村10個小組積極實施項目,開展致富競賽,共謀發展,同走致富路。
2003年,瓦烏村爭取到救世軍圈養山羊項目,引進多胎山羊88只,分別送給40戶農戶。村民額其阿富得到4只項目種羊后,自己貸款買了7只母羊,修了整潔、漂亮的羊圈,通過科學技術精心飼養,到目前,先后賣出40多只,獲得1萬多元,現有存欄30只,他說,到今年底,可賣出15只,得4000元沒問題。
在縣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瓦烏村還爭取到了每頭價值3600元的西門塔爾牛牛種20頭,縣畜牧局還對95頭基礎母牛實施了人工授精,據悉,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民增收30余萬元。
去年3月,全村40多名村民在阿牛覺莫的帶領下,遠赴新疆務工。村長額其格于說,最近,新疆務工的村民們傳來喜訊,村民們在新疆工作順利,生活輕松,除去生活費,每月能掙800至1000元錢。
目前,全村10個村民小組都通了公路、有了照明電、有清潔的自來飲用水,很多村民家里都安裝了電話,有的配上了手機,全村有個體工商戶22戶,農民興辦企業4家,人均收入從幾年前的580元增加到1200余元,全村共有70多臺電視,30部電話,20多個手機。
村容村貌變美了
金秋的瓦烏村,秋高氣爽,瓜果飄香,村民們在黃澄澄的田地里愉快地搶收著稻谷。走進瓦屋村,山上山下滿眼皆是黃色或綠色,層層疊疊連片的稻田,村里彝族特色的房屋相互映襯。由于村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村容整潔,村風文明,呈現出一派彝家特有的新景象。
瓦烏村先后旱改田1045畝,原來每到水稻育秧季節,村民因水經常發生糾紛。面對缺水問題,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7個月的苦干實干,2002年8月,一個占地6畝,能蓄水8800立方的水庫修成了。水庫竣工后,新修維修了配套水渠3800米,解決了全村旱改田農戶引水灌溉難的問題。
2004年以來,村支部帶頭動員2100人次,積極、主動地修建起了通村通組公路。目前,全村10個組都通了公路,在縣交通局支持下,全長3000米的公路主干線將在年內鋪成碎石路。
“……支部帶領我們走致富路,糧食裝滿倉,牛羊滿山坡,有吃有穿不用愁,黨的政策對咱農民越來越實惠……”由村支部女黨員、赤腳醫生吉古爾子和男青年阿合阿火負責組建的村級文藝宣傳隊,在一首名叫《牛羊滿山坡》的歌曲里這樣唱道。
如今的瓦烏村村民們樹立起了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家家戶戶人畜分居,修了廁所,建了節能灶,豬圈、羊圈、牛圈樣樣都修得整潔、漂亮。告別了從前沒有廁所,門前一堆糞,人畜混居,又臟又亂不講衛生的習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九口鄉中心校校長吉沙曲者告訴記者,瓦烏村村組干部不僅抓農業生產,對教育工作也特別重視,如今全村161名適齡兒童全部在鄉中心校就讀,還有10多名在縣城中學和州民中讀初中,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