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中國汽車市場精彩紛呈,其發展變化更讓人應接不暇。這一年中網上點擊率居前列的車市十大關鍵詞是:
降價
對于中國車市而言,降價似乎是一個“永恒”的頭號話題。2007年當然不會例外。年初,一句如同魔咒的預言為2007車市做了開場白:“今年國產車價格不是降不降的問題。而是降多少的問題。”于是,一輪又一輪的降價大潮席卷車市,然而,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再簡單地為某款車降價而狂喜,也不會為某款新車的上市而盲目購買,面對變幻莫測的汽車市場,消費者的心態已經平穩了很多。
油價
2007年,油價的走向牽動著人們的神經。事實上,不久前部分地區的“油荒”讓更多消費者對能源危機的感受更加真實。國際油價持續“高燒”帶動中國油價一再上漲,已經造成汽車使用成本急劇上升,并對轎車的購買需求形成障礙,制約了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的購車欲望。隨著油價不斷走高,更多消費者正從以前只注重車型、車價轉而更加注重用車的經濟性。
自主
2007年自主品牌收獲頗多。1~11月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113.61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7%。自主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在不斷攀升,走高端路線已是大勢所趨。
2007年自主品牌已不再是草根企業的專利。當廣州本田在7月份成為合資企業中第一個宣布推出自主品牌的“出頭鳥”后,國內幾乎所有的汽車合資企業都在以高姿態迎合“自主”這個概念。合資的自主開發為我們的自主品牌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模式。
碰撞
2007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尊馳和旗云在國外NCAP(新車評價規范)碰撞測試中屢遭失利。引起輿論嘩然。碰撞,成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出口海外的一道坎。
在碰撞門事件發生后,國內有許多聲音在為這兩家企業叫屈,“碰撞”緣何總與中國車過不去?但碰撞問題的頻出,我們是否也該反思自己的問題。為什么在海外屢屢受挫?為什么外方能在安全性上大做文章?
模仿
2007年國內車企一再被國外廠商指責抄襲,一個接一個的車型外觀設計侵權糾紛不斷挑戰著人們的視覺神經。似乎自主汽車品牌是伴隨著知識產權糾紛成長起來的。這是偶然還是必然?難道自主汽車品牌就逃不出“模仿”這個怪圈?
中國入世,意味著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要恪守游戲規則。中國汽車企業的模仿之路還能走多遠?
上市
2007年以來,車企“整體上市”成了熱門關鍵詞。在多種因素作用下,不少車企爭先恐后地投向資本市場。從年初開始,關于車企上市的消息就不絕于耳,廣汽、長安集團全面啟動,上汽、海馬、吉利等上市公司已經通過在股市融資來支持技術升級與產品開發。而東風集團放言,要投入數十億用于自主品牌和轎車新產品的開發。
車市再度“井噴”,引發了廠商的擴張沖動。而已經回暖的資本市場則理所當然的成為各大汽車集團募集資金的最直接途徑。
車展
2007年各地車展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不僅一線城市和二線省會城市舉辦車展,一些中小城市也加入到車展經濟的熱流中。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車展讓人感覺太多太雜,除了北京、上海隔年舉辦與世界同步的一流大型國際車展外,各地打著車展旗號組織活動的一年少說也有幾十場。我們的車展究竟缺失了什么?車展作為一種新興的會展經濟到底能走多遠?
召回
2007年共計召回缺陷汽車23次、58萬余輛,涉及18個企業的25種車型。召回實施3年來,國內已累計召回缺陷汽車130萬余輛,涉及45家國內外企業的107種車型,召回次數選103次。
從2007年的情況來看,召回已經沒有2006年頻繁了。雖然總量上還是超過了2006年,但頻次比2006年低。當召回已經成家常便飯時,正說明企業和消費者的雙向成熟。期待汽車召回制度能夠更加完善,企業對消費者更加誠心。
差異化
汽車產品“同質化”問題日趨凸顯。無差異的產品只能最終導致無休止的價格競爭。這不僅影響品牌形象,而且對消費者而言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汽車企業要擺脫困境就必須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憑借自身的品牌價值或者特色以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和更大的銷量。
如今消費者的購車需求越來越多樣性,廠家只有針對不同車型采取差異化策略,展示不同的亮點,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新能源
2007年本土企業在新能源車上頻頻發力。無論是國家“863計劃”、還是奇瑞、吉利、東風、長安、上汽等企業,都在這個領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期在未來的新能源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但機會背后卻是層層障礙。目前國內新能源主要是市場優勢,而不是技術優勢。在新能源爭奪戰中,中國企業不僅要應付跨國公司的挑戰,還要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能源壓力。由于環境污染和能源緊張,國家在制定政策時,不得不提高技術門檻。實力的差距和政策的約束,讓中國汽車的新能源之路充滿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