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這些都是中國消費者尤其是有車一族耳熟能詳的輪胎品牌,而消費者對于中國本土輪胎品牌認知和熟悉的程度則幾近空白。這種認知程度的反差客觀地反映著一個現實。即中國輪胎市場尤其在中高端領域長期被洋品牌稱霸天下。然而可喜的是,目前這種格局隨著本土輪胎企業的成長壯大將逐漸被改變。國內誘人的市場空間正吸引著一批本土輪胎領軍企業將發展的戰略重心鎖定國內市場,開始與洋品牌虎口奪食。
中國的汽車產業帶動了輪胎市場
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也極大地帶動了輪胎市場的繁榮。據有關方面統計,國內約有大小輪胎企業370多家,不包括規模極小的企業,2006年產量達到4.3319億條,較2005年增長15%。是繼美國、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輪胎生產國。但多年以來,已有美國、法國、日本、德國、意大利、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輪胎品牌在中國登陸,許多著名品牌輪胎還在中國開設了專賣店或專營柜,使國內高檔輪胎市場幾乎全部被進口產品所壟斷。中國輪胎企業生產的輪胎在檔次、質量、生產規模上與美、日、韓等輪胎強國相比都相形見絀。在全國馳名商標中,僅有山東的“三角”牌輪胎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當然。這中間確實有許多原因,如缺少制造世界名牌的經濟實力、缺乏品牌和質量意識、研發費用少導致缺乏創名牌的物質基礎等等,但國內的地方保護主義和不正當競爭同樣不容忽視。面對當前中國輪胎行業的現狀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的輪胎企業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向國外的輪胎企業學習,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本身的品牌意識,全力以赴樹品牌創名牌,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擴大企業在海內外市場上的影響。
近年來,國內的汽車輪胎制造業新聞不斷,大多數都是民營資本,而且出手不凡,產能都是幾十萬或百萬條以上級別的。據報載,山東省平度市的橡膠工業園就有28家輪胎制造企業,年產值可達5億元,年創利稅4500萬元,出口創匯10DC多萬美元。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3000多人,全鎮80%的財政收入來自這一產業。這些橡膠企業清一色的都是民營企業。山東的煙臺和東營、浙江的富陽、吉林的長春等地,民營及合資企業也在快速發展。民營企業進入輪胎業,呈現出了不求濫、只求精、重點發展高端產品子午胎的特點。
歐美準入標準提高,汽車輪胎出口遏阻
一場技術壁壘風暴已經向中國輪胎企業襲來。美國及歐洲相繼執行新的輪胎準入標準,新標準的一些規定大大提高了中國輪胎企業的出口門檻。預計受準入標準提高影響,中國輪胎出口量會相應減少,出口輪胎的生產成本將大為提高。自2007年6月1日,美國執行《FMVSS139輪胎測試標準》,與此前實行的《FMVSS119輪胎測試標準》相比,新標準調高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標準提高了安全參數值。如汽車輪胎在低氣壓狀態下進行的高速試驗速度變為每小時140km、150km、160km,此前為每小時121 km、129km、137km;耐久性試驗里程升至4080km,較此前增加1.5倍。二是提高了輪胎脫圈、老化、透氣性及道路危險性試驗等方面的要求。美國的新標準更著重于提高輪胎性能,與之相比,歐洲標準對于中國輪胎企業的成本影響更大。6月1日,歐盟REACH法令正式實施。REACH法令是一個化學品法案,但也影響到含有化學物質的輪胎。該法案對于汽車以及輪胎等含有的化學物質進行明確規定:制成品中某種化學物質的年釋放量超過1噸,該化學物質就應注冊。如其中臺有歐盟化學品局危險品名單中物質的含量每年超過1噸,且其含量超過制成品重量的0.1%,就要告知化學品局。達到這些標準企業就要多付出兩種成本,即提高生產成本和新增巨額檢測費用。據悉,REACH法案判定化學品安全性的原則是“一種化學物質,在尚未證明其是否存在危險之前,它就是不安全的”。因此,中國輪胎出口企業必須面臨兩大問題:—是出口企業的責任加大,生產者必須自己提出無害證據,而不是歐盟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確認是否有害,提供證據所需的檢測費用由企業承擔。二是未能按期納入該管理系統的產品不能在歐盟市場上銷售。如通過檢查,則要面對注冊年限明確(5年)、檢測費用昂貴的問題。據歐盟估算,每一種化學物質的基本檢測約8.5萬歐元,每一種新物質的檢測約57萬歐元。美歐是中國輪胎企業最主要的出口市場,而中國輪胎暢銷的最重要條件就是高性價比。如果要達到其新標準,中國輪胎企業必須改變原材料、改進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成本,這對中國輪胎出口將造成較大的影響。這些更加嚴格的標準實施,對大公司影響不大,因為其技術儲備比較強,因此能迅速對新標準作出反應;但國內一些規模小、研發能力低的輪胎公司可能受較大沖擊,有可能會無奈地退出部分歐美市場。
外資巨頭搶灘中國汽車輪胎市場
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前景,極大地吸引了世界跨國輪胎制造商到中國投資建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輪胎自主品牌相繼被外國收購,外國產品在中國中高端市場形成強勢,而中國自主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場與競爭對手拼價格,幾乎沒有利潤。近年來,在免征子午胎10%消費稅、取消輪胎項目行政審批等優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輪胎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全球四大輪胎巨頭之一的德國大陸集團不久前稱,將在安徽省臺肥市建立其在中國的第一家輪胎生產工廠。至此,全球十大輪胎制造商全部進駐中國設立他們的合資或獨資企業。顯然,中國已成為世界輪胎制造集中地之一。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與其相關的行業和市場也變得越來越活躍,而汽車輪胎作為汽車的一個重要零部件,不僅擔負著承載、滾動的作用,而且通過其花紋塊與路面產生的摩擦力,成為汽車驅動、制動和轉向的直接執行者。因此,輪胎作為一種重要的零部件和需要經常更換的消耗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尤為激烈。
在任何一家外資輪胎巨頭的眼中,中國輪胎市場都是一塊日益膨脹的“大蛋糕”。外商對中國輪胎市場的熱衷,除了上述政策和環境因素之外,中國輪胎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是重要因素。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極大地刺激了國內汽車生產和消費。中國汽車工業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發展,高速公路迅猛增長,目前已達2萬多公里,這給輪胎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較大的市場空間;輪胎的出口量大幅增加;發達國家汽車消費市場日趨飽和,造成全球汽車產量增長減緩甚至下降。所以,國外輪胎廠商紛紛傾向中國市場。以米其林全面控股上海輪胎廠為標志,國外輪胎生產企業以資本、技術、品牌、服務等優勢大舉進入中國。
自2004年初開始。米其林旗下百路馳、PILOT兩大品牌相繼在中國上市,同時,米其林在上海增加投資幾億美元。將上海回力建成全球最大的米其林輪胎生產基地。目前,米其林在華的馳加店已超過300家,且以每年100家的數量增長。世界輪胎界的另兩大巨頭也不甘示弱,固特異已經增資1.2億美元在大連擴建生產基地,將大連工廠的生產規模擴大到530萬條/年。2006年僅6個月。固特異就在中國籌集了300家零售加盟店,以平均1天開設2家新店的速度創下業內奇跡;普利司通也增資10億日元對天津工廠進行擴建,年生產能力超過500萬條。后起之秀的韓泰輪胎忙著進入整車配套領域。根據韓泰輪胎與奧迪公司簽署的“技術合同協議書”,自2007年6月份起,韓泰輪胎向高檔轎車奧迪A6L、A4兩款車型提供9萬條配套輪胎,這意味著其從中級轎車的輪胎供應商躋身入高級轎車配套領域。這是韓泰在中國輪胎市場迅速建立品牌形象、提升用戶忠誠度、躋身世界五強的便捷之路。再有如世界輪胎業排名第七的日本橫濱輪胎也加大對華投資,計劃5年內增資2億美金,擴大杭州現有工廠的產能,并于3年內在廣東建立新工廠。
近年來中國汽車輪胎業的競爭可謂“風起云涌”,不僅國內的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國際輪胎巨頭也相繼在中國建廠,并不斷加強中國市場的營銷攻勢。目前中國輪胎市場已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中國輪胎在世界市場的份額為15%左右,為了爭奪日漸增長的中國市場。許多輪胎廠家都推出自己的品牌策略。
中外輪胎企業加劇市場競爭
一邊是日益增長的市場空間。一邊是外資企業的市場強勢,處于夾縫中的中國輪胎企業長期以來對于國內市場的策略都保持著低調和守勢。然而,近年以來,一些本土輪胎企業加大力度進軍國內市場的聲音多了起來。國內最大的子午線輪胎出口創匯基地——華南輪胎公司不久前對外正式宣布,將逐步提高對國內市場的開發力度,將戰略重心從海外移師國內,并推出一系列市場營銷戰略。目前國內輪胎市場分為“三大方陣”:第一方陣是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等為代表的獨資或合資企業,其優勢在轎車、輕卡子午胎市場以及高檔、高速度級等子午胎市場;第二方陣則是以韓泰、錦湖、佳通等為代表的獨資或合資企業,其優勢在中檔的轎車、輕卡子午胎市場;第三方陣為國內企業,其競爭優勢仍局限于以低廉的價格占領部分市場。這些跨國輪胎企業在中國市場競爭的策略已由品質策略轉向完善服務再到價格比拼,競爭優勢不斷提升。雖然本土輪胎企業的競爭優勢日益增強,但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角逐中,分食到更多的份額并非易事。因此業內專家建議,首要的市場策略應“先做替換胎爭取配套胎”。按照國際市場慣例,替換胎市場將占據輪胎市場七成的份額。中國消費者現在越來越重視輪胎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市場空間將不斷增大。因而要爭奪國內市場,先從替換胎做起。在先期投入做替換胎的基礎上,要積極爭取國內知名汽車廠家的配套資格,按照整車的設計同步設計配套輪胎,這樣企業才能獲得穩定的市場收益。與此同時,市場開拓區域逐步推進。在加大品牌宣傳和服務的過程中,宜先將重點放在珠三角、北京、上海、成都、武漢等地區,然后再輻射到全國范圍。企業也可通過賽事、公益活動等來進行品牌推廣活動。國內市場消費者對洋品牌輪胎的盲目崇拜將成為本土企業開拓市場面臨的較大障礙。其實,國產優質輪胎和在華的國際十大輪胎名牌生產企業生產的輪胎質量相比,差距已不大。消費者往往抱著買得起馬就配得起鞍的心理選擇國外名牌。要改變這種消費偏見,有賴于國內企業堅持不懈地提供高品質的產品。經得起市場考驗,形成良好的口碑,讓自費者自愿地支持民族工業。
汽車輪胎后市場發展趨勢
近年來一些初具規模的汽車一站式服務中心慢慢占領了汽車服務行業的絕大部分市場,輪胎也只不過是他們經營項目中的一個不甚關注太多利潤的項目,他們通過多項目的相互帶動增大利潤點。面對目前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汽車一站式服務站,專業的輪胎店具備很多的優勢:專業的輪胎服務設備;過硬的補胎技術;多年經營輪胎的經驗;對輪胎深刻的了解等等。
調查顯示,消費者對輪胎的了解并不多,缺乏對輪胎產品,特別是輪胎修補和養護方面的知識,希望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便捷的服務以及專業的指導。米其林推出了“隨你行”服務計劃,其中包括24小時道路救援、輪胎扎釘免費修補、免費定期輪胎保養提醒、輪胎品質保證和多種VIP用戶專享服務等內容,這是目前市場上最全面、最專業的輪胎售后服務計劃。目前國內輪胎服務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許多家庭擁有的是第—輛車,他們需要專業而且便捷的汽車維修和保養服務。在汽車發展的初期,輪胎是以配套市場為主的,但隨著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替換輪胎的市場會越來越大。近年國內配套市場與替換市場所占的比例為6:4,在國外。這一比例是3:7或者4:6。所以。輪胎零售模式正是為了適應這一市場變化的需求。替換輪胎市場超過配套市場也是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增加,特別是私家車的高速增長,消費者對于汽車相關服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是否擁有完好的服務內容和體系,已成為消費者選擇輪胎時越來越看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