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濟鐵路,是貫穿山東半島的交通大動脈,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鐵路之一。膠濟鐵路的開通,使得青島港的貿易額迅速超過比其開埠早40多年的煙臺,不僅影響了整個山東乃至華北的貿易格局,而且奠定了青島路港興市的發展走向。
186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考察中國18個省份后,認為膠州灣有著優越的裝船條件,建一條從青島橫穿省內、到省府濟南的鐵路可更便于采礦。這引起了德國當局的極大興趣,青島是德國侵略中國的前哨,而鐵路則成為他們進一步向中國內陸滲透的橋梁和跳板。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首先著手的便是興修鐵路。正如德國膠澳督署的官報《膠澳發展備忘錄(1898年)》所述,“迅速地修筑鐵路遂成為開發這一地區經濟的當務之急。”所以在規劃建設青島的一開始,德國便把膠濟鐵路和青島港的建設置于整個殖民地建設的首位。
1898年,德國人通過不平等的《膠澳租界條約》攫取了在山東修筑鐵路及沿線30里內的礦藏開采權,迫不及待地規劃了以青島為中心,通達內陸的鐵路網。
為了迅速建成這樣一條鐵路,德國調動國內資金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公司接手鐵路建設工作。1899年6月1日,德國政府發布命令,特許德國亞細亞銀行建設膠濟鐵路。6月14日,在柏林組成了德華山東鐵路公司,公司資本5400萬馬克,柏林設1名首席董事總攬公司全權,青島設分公司和最高營業部,具體管理筑路工程及運營等事項。
為了吸收資本,公司在創業初期曾發行股票,不但德國人可參股,而且也讓華人參與認購,美其名日可使“華人參與經營時獲得直接的物質利益。”1902年山東巡撫周馥曾由省庫撥支25萬兩白銀認購鐵路、礦務兩公司股票各300股。
公司將鐵路營運收入的一部分繳給德國膠澳督署,作為修建青島港口以及保護區的行政開支費用。當股息超過5%以上時,應以超過1/20的份額充當報效金上繳膠澳督署。膠澳督署有權對這條鐵路的修建和營運進行監管,但不可隨意干預公司的經營。按照德國政府對它的授權,山東鐵路公司必須在5年內完成膠濟鐵路的修建并交付營運。
公司成立后,就立即著手進行筑路的準備工作。整條鐵路的線路上部建材向德國工廠訂貨,這些物資的船運委托給兩家德國最大的航運公司——北德勞埃德公司和漢堡一美洲航運公司。中國政府同意免稅進口山東鐵路修路器材和機車車輛。遠洋運輸,常有不測風云為修建膠濟鐵路運輸物資的“享尼·埃列門”號失蹤了,“蘇特蘭舍爾”號沉船,“蘇柯特拉”號和“奧西登”號在航線上著火。另外,因青島建港工程尚未竣工,大型貨輪不得不停泊在海灣外,然后通過舢板卸載貨物,屢致沉翻或擱淺,損失慘重。直至1901年小港竣工,材料裝卸方始便利。
1899年9月23日,德皇之弟海因利希親王親赴青島主持了膠濟鐵路開工典禮,膠濟鐵路開始由青島向西修筑,同時由膠州向東鋪軌。正如德國人自己所說,這條鐵路“對于殖民地整個交通發展具有最重大意義”。1901年4月8日,膠濟鐵路青島至膠州段(74公里)通車:1902年7月1日,通車至濰縣,1903年4月12日,通車至青州;同年9月22日通車至周村,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路港聯動,拉開了青島經濟騰飛的大幕。
從濟南到青島,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車站點綴在鐵路線上。鑒于山東省人口密集,德國人在最初設計的時候,火車站設置較多,較密。除青島和濟南的車站建筑上有些特色外,其余車站建筑都很質樸實用,火車站設施——站房,貨棚,廁所和護路小屋等都是按最簡單的式樣建造的,一般只有一二棟小房。德國人只把四至五個大站交給歐籍站長負責,而中等的和較小的車站都交給中國人管理。
膠濟鐵路沿途所經,多是平原,工程相對比較簡易。但某些地段河道縱橫,需要架設橋梁和涵洞,其中著名橋梁有長約470米的淄河大橋及長約250米的濰河大橋。橋梁工程多由德國鋼橋制造廠承包。由于山東省的水文特殊,河流多是短程河流,雨季里水面寬,水量大,給橋梁的設計和安裝造成了許多困難。1902年7月18日,濰河水位超過歷史最高,剛建成的濰河大橋的兩座橋墩因下部受到沖擊而下沉,一孔重達48噸的橋梁鋼鐵部件被沖出了600米遠。
膠濟鐵路干線穿過了山東省主要的礦產地,如坊子煤礦、金嶺鎮鐵礦等。從張店至博山的支線,就是德國人采取“迂路以就礦”的辦法,專為掠奪淄川、博山地區的煤炭等資源服務的。通車后,德國人便開始大規模開采沿線礦藏,并經青島港運回德國。1901年9月,山東第一個煤產地——坊子煤礦開始采煤并打出第一口煤井。1902年7月1日膠濟鐵路濰縣段通車后不久的10月30日,首列運煤火車就由坊子到達青島。德國皎澳督署為此還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德國人認為此地的煤質量非常好,進行的燃燒試驗充分證明,這里的煤比日本煤具有更高的熱值,質量更好。
隨著鐵路向內地的延伸帶動了青島乃至鐵路沿線經濟的發展,山東的農副及工業產品通過鐵路被運往青島,然后出口到國外。鐵路又將由青島港進口的機器染料等工業產品輸往山東內地。原先通過煙臺出口的大量土特產品,轉向青島港,原由煙臺進口的商品也改由青島輸入。漢堡商會年報對此做了如下評價:“據1905年中國海關總署的貿易和關稅數字來看,1898年剛剛開港的青島已經趕上了1863年就開港的芝罘(即今煙臺)了。”鐵路的建成和四方機廠等一批依附性工業企業和加工業相繼出現,也為這里延續千年的經濟結構注入了新的因素。從此,膠濟鐵路的命運就與其周邊地區尤其是青島這座城市的發展緊緊相連。
德占后期,還規劃設計了津浦鐵路。1911年11月,連接天津與浦口的津浦鐵路建成通車,這條鐵路與膠濟鐵路在濟南交軌,北可至天津,南可達南京,青島的腹地進一步得到擴展。這就為青島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