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家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從此,金沙僧成為紫砂陶藝的創始者,而金沙寺亦成為紫砂陶業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訪宜興古金沙寺遺址,并在當地村子里發現一塊載有金沙寺歷史沿革的殘碑。光陰似水,世紀交替,十幾個春秋過去了,在紫砂陶藝大興的今天,千年古剎金沙寺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宜興湖(氵父)
嗜茶,鐘情紫砂壺。金沙僧的傳奇故事不時惹人遐想,遂萌生晉謁古金沙寺心愿。去歲春分前夕。筆者邀壺友“老紫砂”一行從浙江前往宜興湖汶,探尋紫陶祖庭金沙寺。
途中,曾一路詢問古金沙寺所在,孰料,竟是知者寥寥。又問及古寺遺址附近的寺山。初步探明地處湖(氵父)橋北。行走在集鎮之中。感覺湖(氵父)比較幽靜。聯想到同屬宜興的丁蜀鎮。以紫砂陶藝聞名遐邇,因紫砂陶業而富庶一方,對比之下,傳為紫砂陶藝起源地的湖(氵父),卻似沉寂于蘇南一隅,不禁讓人感懷。
穿過鎮西小橋和一條長約兩三百米的小土路。不多時。便到了一處已被開挖去大半的小山丘旁。原來這就是寺山。這里如今已成為石灰巖礦,周圍建有礦舍和工場,山邊辟有運輸通道,不時可見裝載石子的車輛穿梭而過,一片塵土飛揚。
出行前,專程赴湖州請教曾兩度探訪金沙寺遺址的寇丹先生,按寇老的指點,先去找尋一位名為“馬牛大”的湖汶當地老者。問了兩戶村民。終于在寺山東南堍的一所老房子里,找到了馬家。可惜主人外出了,馬牛大的老伴張阿婆接待了筆者一行。
道明來意后,熱心的張阿婆請筆者等上樓,并知無不言地回答了有關金沙寺的提問。在天臺上。浙江樓明初先生《訪金沙寺記》(《陸羽茶文化研究》總第7期)文中提及的那塊殘碑再次驚現。
原來,1996年秋,寇丹、樓明初、楊安生一行首次來金沙寺遺址時,尋訪到了曾在該寺做過沙彌。法名為常慶的古稀老人周雙喜,而且還在馬牛大家的屋基邊發現了這塊隱埋經年的殘碑。惜當時此碑因久砌于墻基。土垢凝結,以致字跡漫漶,給辨識留下幾許遺憾。后來,馬牛大夫婦為了妥善保存這一珍貴遺物,遂移石碑至家中二樓天臺,將殘碑貼墻安置。還用混凝土板筑了個龕,以固定并保護此碑。
閑聊間,得知張阿婆是25歲時嫁來湖汶的,已在寺山邊這個村子生活達半個世紀,她自稱篤信大乘佛教。多年前。曾有人出高價購買不起眼的金沙寺殘碑,但被老兩口拒絕了。老人動情地表示:“我們只是暫時保管這塊碑。待金沙寺有朝一日恢復重建。便讓石碑重返寺院,了卻平生夙愿。”聽了這一席話。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此刻,友人從樓下打來了一桶水。搬開擋在殘碑前的雜物,略作擦拭和清洗,神秘的碑文頓時顯現在眼前。據目測,碑額已斷損,碑身的下半段亦不知去向,推測原碑斷作3塊。此為碩果僅存且文字最多者。
好在碑名尚存,題為《重修雙溪公祠堂記》,所有殘余碑文均以工楷鐫刻。書法鐵畫銀鉤,清健挺秀。粗粗瀏覽,便被碑刻內容之文采所吸引,尤其是多處涉及金沙寺的片段,更覺珍貴無比。當即掏出紙筆,俯身碑前。花了半個多小時,將碑文悉數抄錄。
豎書殘碑文字計21行,殘存字數為406個(略),其中有7個字難識或不可辨。落款為“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武英殿提調壬子山東大主考公口(以下殘缺)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學士邑后學吳廷選撰”(附二字殘方印:吳廷)。立碑時間為“嘉慶六年歲在辛酉八月之望”(公元1801年)。
臨近中午,馬牛大老人回來了,年逾古稀的他相貌黝黑而清癯,給人的印象忠厚樸實。說起這位老者的名字,可謂有趣,因其父親姓馬,母親姓牛,他又是長子。故名“馬牛大”。
筆者向馬牛大老人提起寇丹先生以前來訪的事,老人記憶猶新。但當年曾在金沙寺為僧的周雙喜老人業已謝世,有關金沙寺更多的細節再無當事人可以釋疑,頗為惋惜。巧合的是,竟然邂逅了周雙喜的孫子。堪稱緣分。
古金沙寺
在村子西南方的曠野上。馬牛大老人詳細介紹了金沙寺的確切所在及相關逸事。如資料記載所言,金沙寺位于宜興縣城西南40里。距離鼎蜀約十數里。南朝茗嶺;北倚寺山,后為陽泉;東臨湖汶。西鄰玉女潭;東南方那座小山俗稱烏龜山。
金沙寺原為唐相陸希聲的讀書山房,后改為禪院。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賜額“壽圣金沙”,隆興初。改為“廣福金沙”。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抗金名將岳飛駐軍宜興時,曾禮佛并小憩于金沙寺,還題詞于壁間。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7年),寺中落,邑人雙溪公杭中丞復多捐給。乃至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1662年),杭淮五世孫杭昌齡還對金沙寺進行過修葺。后續雖有增建,且廟宇一度多達上千間。規模浩大。但終毀于兵燹戰火。現在,金沙寺遺址已成為一片農田。僅有“文革”時留下的一間破屋子立其中。
在唐代,與長興一嶺之隔的湖汶是著名的陽羨貢茶產地。盧仝詩云:“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可見陽羨茶品之佳。有意思的是,和長興顧渚山的名泉金沙貢泉一樣,無獨有偶,在金沙寺也有一口“金沙泉”,為罨畫溪源流之一。據傳北宋時,買田于宜興。改獨山為蜀山,并始創提梁壺式的蘇東坡,因為其胞姐的女兒嫁予湖(氵父)名門單家為媳,便常來湖(氵父)并游金沙寺,每以金沙泉水煮陽羨佳茗。還留下了“竹符調水”的茶壇韻事。
此后。大約在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1522年),平日里常與陶缸甕者相處的金沙寺僧,轉益多師,無意中,成為陶藝的創始之祖。其后,隨吳頤山侍讀于金沙寺的青衣小童供春,在給役之暇,竟也竊得老僧匠心,以洗手澄積的細泥,從寺中銀杏老樹的癭瘤獲取靈感,制成傳世名作“樹癭壺”,并被后世紫砂藝人奉為紫砂陶藝鼻祖。
1976年。宜興蠡墅羊角山古窯址紫砂殘器的出土。將紫砂器的起源推至北宋提供了實物明證。但可以認定的是,隨著明代散飲茶俗的興起,以金沙僧、供春為發端的明初陶藝,為后世紫砂陶制作由手工業制品向工藝美術品轉型奠定了基礎。
世事滄桑。如今。傳為當年岳飛羈馬并留下鐵鏈痕的古銀杏。早在1934年便因故被鋸伐。殘碑中描寫的“舟泛畫溪。泊湖(氵父)。其時,紅葉映山。烘染如畫”情景已不可尋,而惟一和歷史上陶缸制作或許有淵源。位于金沙寺東側的磚瓦窯亦不復存在,成為一片荒蕪的洼地。另據馬牛大鄰居家的一位大嬸回憶。以前在金沙寺遺址見過的舊石墩等物也已不知所終。
幸喜紫砂陶藝一脈,自傳奇式人物金沙僧、供春之后,經董、趙、袁、時4人。并養心、少山、仲芳、友泉等名家,以及雅流、別派諸工手的傳承演繹,雖幾度興衰,但最終還是在湖汶的東鄰鼎蜀(今丁蜀)日漸昌盛起來。這一切,恰如寫下《陽羨名陶錄》的清·吳騫所言:
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禪僧去不還;此日蜀崗千萬穴,別傳薪火祀眉山。
金沙僧若是彼岸有知,亦將把壺啜茗而微笑矣。金沙寺殘碑《重修雙溪公祠堂記》碑文
才人性耽山水,每遇峰嶺奇秀,水木明瑟,輒流連嘯詠。或……
流,往往即其。地為祠宇,而尸祝之,歷千載不替。前明杭中……
嘗讀書湖(氵父)之金沙寺,為宋熙寧初敕建。岳忠武曾駐……
銀杏古跡尚存,明嘉靖間,寺中落。雙溪公既貴眷念舊游……
區先后從唐荊川、萬履庵兩先生往游,復多捐給。時金湖……
公像其中,顏之日:大中丞杭雙溪,祠事詳色乘明季經兵……
國朝順治間,公五世孫昌齡修葺之,迄今百四十年。又天喚杭……
所也。胡頹敗若此,乃鳩工節材,既次月口寺僧協力祠口……
言于杭氏族人曰:汝祖雙溪公名卿,而才子者也。公因由口……
章,翰墨尤擅絕一時。因公之才,想公之志。其性情嗜好口……
畫溪林壑尤美,夫以溪上最勝之處,生平嘗口誦其中
如,堂守重新擷溪毛剝山果以奠公,公其不口云翳鳳
風逸致幾類,坡公然則。此祠且將與東坡書院并重于……
舟泛畫溪,泊湖漢。其時,紅葉映山。烘染如畫。夜泊溪頭……
獨賦詩數十韻,顧未識金沙寺所在,故未往。他日重游……
因登公之祠,揖公之像,將別有詩文以紀游也……
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武英殿提調壬子山東大主考公口……
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學士邑后學吳廷選撰(附四字殘印:吳廷)
嘉慶六年歲在辛酉八月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