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山水勝跡、名器名陶非文章不易顯也。人以藝彰,物以文傳。明清以來,記載述評、賞析研究紫砂的經(jīng)典著作時有問世。著名的紫砂學者韓其樓專注紫砂文化研究50年,也收藏了許多珍貴的紫砂典籍,今選出中國紫砂發(fā)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本紫砂典籍,以饗讀者。
《陽羨茗壺系》
專論紫砂壺的第一篇著述。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蘇省江陰縣(現(xiàn)江陰市)人,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1628年)著名學者。《陽羨茗壺系》書成于明末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1616年),該書記述了宜興紫砂壺替代銀、錫、瓷壺的情況。書中著重介紹了供春、時大彬等31名紫砂民間藝人的造壺技藝及其作品,并將他們分別列為創(chuàng)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7大類。書中還記述了紫砂壺的泥料產(chǎn)地及制壺地點。全書計3500字,有新安張氏霞舉堂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刊本。
《陽羨名陶錄》
《陽羨名陶錄》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有關(guān)紫砂壺的專著,作者吳騫,浙江海寧人。清代國子監(jiān)生。《陽羨名陶錄》成書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分上下兩卷。設(shè)有7個欄目:自序、原始、選材、本藝、家溯、叢談、文翰(包括記、銘、贊、賦、詩等)。上卷介紹了宜興紫砂壺。并詳細評述紫砂壺所選用的泥料、制作技藝以及金沙寺僧、供春等39名制壺名家的壺藝特色。下卷則記述了紫砂壺泡茶的特殊功能、工藝價值,并附贊美紫砂壺的詩歌銘賦等文翰。全書共計18000字,有會稽章化光緒十一年(公元1855年)刊本,早在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刊出的是吳江沈氏楷堂刊本。不分卷。
《茗壺圖錄》
日本紫砂壺收藏家奧蘭田(玄寶)編著。64開線裝本,分上下兩冊,上冊文,下冊圖。記載了32件名貴的宜興紫砂壺,圖版為工筆白描,并翔實地注明了茗壺的大小尺寸、形制特色、壺泥色彩以及造器者印章、銘文、款識摹本。上冊目次分為原流、形狀、流扳、泥色、品匯、大小、理趣、款識、真贗、無款、銜捏、別種、用意等14章。下冊圖錄例舉了40余位紫砂藝人。分述了他們的年代,評價了他們的作品。有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的李仲芳壺、明末的陳和之壺、清初陳鳴遠的仿古壺,還有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的梨皮泥壺和許龍文、楊彭年的作品等。這些茗壺作者多數(shù)是明末清初的藝人,正和紫砂壺開始東渡的時代相符。
《宜興陶器概要》
宜興陶器由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的籌備委員會編輯,1932年出版。由宜興蜀山人周潤身和周幽東父子合著。為近代紫砂史的重要史料之一。該書首先追述了宜興紫砂壺的發(fā)展源流,再敘述了宜興陶器的原料、色釉、應(yīng)用和仿造他物之機能4個特點。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宜興紫砂業(yè)、黃貨業(yè)、粗貨業(yè)、砂貨業(yè)、黑貨業(yè)、溪貨業(yè)6大類陶器產(chǎn)品的產(chǎn)地、制造、產(chǎn)量、產(chǎn)值以及銷售等情況。最后還根據(jù)當時宜興陶器日益衰落的現(xiàn)狀,呼吁政府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全書17000字,16開鉛印本。
《陽羨砂壺圖考》
南海“百壺山館”主人李景康和順德“碧山壺館”主人張虹合作編著,兩位作者都是紫砂壺收藏家和鑒賞家。該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文,下卷圖。上卷文字考據(jù)部分于1937年在香港地區(qū)出版。出版之際,適逢抗日戰(zhàn)爭,下卷圖版部分未及出版。
上卷按年代統(tǒng)系、壺藝列傳、土質(zhì)出產(chǎn)、制工窯火、賞鑒叢話、前賢文翰、時人題詠、名家傳器、雅流傳器、待考傳器、別乘傳器、附記傳器12類論列。其列傳考據(jù)溯自明代正德初。迄于清末宣統(tǒng)。散佚已近半個世紀的下卷原稿。據(jù)悉是由新加坡宋芝芹先生的承讓,并為臺灣地區(qū)詹勛華先生所得,經(jīng)其精心整理,補述詹先生歷年來所集的有關(guān)文獻,還有海內(nèi)外知名收藏家所藏之紫砂壺珍品照片。羅列而成《宜興陶器圖譜》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