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茶館歷來是藝人會聚之地,城隍廟的茶館間流落著好些有名的藝人。“忠新金錢板,說書鐘小帆。道琴賈樹三,川戲康二蠻。”坊間的順口溜把幾位民間藝人傳唱得名聲響亮。
唱金錢板的藝人叫鄒忠新,上世紀40年代,他在城隍廟附近的茶館唱得紅透了天。只要有他的表演,茶館內定是座無虛席,茶館外拉客的車子能堵半條街。鄒忠新靠著三塊竹塊和一張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館。每逢他表演,茶館的茶能多賣幾百碗,所以各大茶館競相邀請。有的茶館不單為他演出提供場地,還每天奉上20碗茶錢作為辛苦費。1947年,成都北東街的“歲寒春茶樓”干脆改名為“忠新書場”,成為鄒忠新個人表演的專門場所,茶樓為此賺足了人氣財氣。
茶館里的金錢板
“上午上班,下午喝茶。晚上聽戲。”成都人如此悠閑地安排生活。1947年的某個下午。城隍廟的老街熱鬧起來。黃包車丁當作響,一撥撥涌來。 “忠新書場”門庭若市,茶館里的招呼聲、笑聲和“茶博士”的吆喝聲喧嘩成一片。能容納200余人的書場早已滿座。茶客們一面細啜清茶,一邊輕聲攀談,還忍不住盯看唱臺。
鄒忠新出場了。他不過是20多歲的小生。他一身藍布褂子,穩立臺中,輕輕試了嗓門,臺下頓時寂然無聲。他左手執兩塊竹板,右手拿起一塊竹板,只聽到“噼里啪啦”一串響聲。鄒忠新亮出看家招牌(亮招牌為曲藝表演術語,指正式開場前先表演金錢板的各種擊打方式),立即贏得滿堂彩。
“巖上松柏巖下花,乾隆皇帝五月五日到江南轉河壩。河壩上正在把龍船劃……”鄒忠新用韻味十足的川劇唱腔唱起《乾隆訪江南·鬧河壩》,適才還似文弱書生的鄒忠新,在金錢板輕快的打擊聲中,變得激情澎湃。那抑揚頓挫的唱腔,音清韻正,悠揚婉轉。那簡陋的三塊竹板,也似乎蘊含了五音十二弦,竟然擊出風云雷雨的不同聲響。
鄒忠新從14歲開始到成都說唱金錢板,幾乎唱遍了成都所有的茶館。他的《武松打虎》、《乾隆訪江南》、《龍鳳配》、《胭脂配》、《芙蓉配》、《金蟬配》、《珊瑚配》成為成都曲藝界的絕版。
暮年走進故事大廳
2007年1月2日,總府路繁華依舊,在豪華氣派的群眾藝術館新館故事大廳,83歲的鄒忠新再次登場,臺下歡聲雷動,猶如回到他當年在“歲寒春茶樓”表演時的盛況。但是,此時的鄒忠新再也看不見臺下滿座千人的盛景了——他雙眼失明。已在黑暗中生活了十余年。
鄒忠新當天一身大紅布褂,他在弟子的攙扶下走上舞臺。依舊是三塊竹板,依舊是先亮招牌,那三塊光亮的竹板在他手中仿佛生命無限。噼噼啪啪地上下翻轉。節拍聲中。他抑揚頓挫地唱起了《三國演義》。在那沉郁有力、直指心底的聲音中,在宛若風云的板擊聲中,人們仿佛墜入無邊的歷史。
演出結束后。鄒忠新和老伴黃桂英在弟子護送下來到托老中心遐齡居,在那里,他倆已生活了一段時間。老伴今年85歲,視力尚行,但腿腳不便。鄒忠新雙目失明,腿腳卻還有勁。兩人相濡以沫。互相攙扶著生活。
鄒忠新把錄制和整理他當年在茶館里表演的那200余個金錢板曲目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閑暇時,他忍不住到院子里唱上幾段。有時,還忍不住向老伴炫耀他當年在城隍廟茶館里成為“紅登兒”的那段歷史。“打(板),打不贏我;唱,唱不贏我;寫,寫不贏我;編,也編不贏我。我一唱,觀眾就圍滿了,票就賣完了,別人把喉嚨吼得沙啞,也沒人聽,最多有幾個老婆婆,坐在他們面前打瞌睡,哈——”
黃桂英總是安靜地聽著。她仿佛在品味一杯永不褪味的蓋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