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開始,翻閱中華民族輝煌的飲茶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歷史時期喝茶方式的運行軌跡。根據史書考證,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今天,我們帶您穿越時空,看看古人是如何喝茶的,茶人朋友們也可以試著沿用古人的方式來走一遭“時尚喝茶復古風”。
復古年代一: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復古難度:★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便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隨著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在茶成為飲料的過程中。又經歷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方法是把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點評:生嚼、煎服、入萊,這是最粗放的飲茶方式,簡單易行。生嚼鮮葉,恐怕為者甚少;煎服,茶湯尚可。可是要連茶葉一起吃下去,就要難為部分茶客了;至于將鮮葉入菜。與目前許多餐廳推出的茶食完全不同,現在的茶食一般用制作好的茶葉入菜。鮮葉入菜是什么滋味就難描述了,茶友們不妨試試。
復古年代二:秦至南北朝時期
喝茶方式:茶團搗碎沖泡
復古難度:★★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橘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

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點評:秦至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茶葉發展承前啟后的階段,這時對茶葉的加工仍處在較為原始的狀態。只需要木棒、盛放茶葉的器物即可復原當年的制茶模式。這樣的茶品口味恐怕較為干澀,難為茶人所接受。
復古年代三:隋唐
喝茶方式:煮茶
復古難度:★★★★
隋唐時,茶葉仍加工成餅茶,但飲用時卻要麻煩許多。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
點評:隨著茶事的興旺以及貢茶的出現,隋唐時期涌現出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荼方式有較大的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的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還要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這個時期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
復原大唐盛世的飲茶之風,當然很有意義,而且也非常優雅,但其難度是一般茶人所無法接受的。慢工出細活,這樣制作的茶湯,除了茶香外,應該更多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復古年代四:宋
喝茶方式:點茶法、散茶;中泡
復古難度:★★★★★
宋代盛行的是點茶法,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籮將茶末篩細。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制的茶筅反復擊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為湯花),打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最佳狀態。
同時,宋代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過程逐漸簡化,傳統的沖泡習慣開始出現。
點評:“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同時隨著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要想復原宋代的點茶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器物,更要有深厚的茶學知識,對于一般茶友來說具有很高的挑戰性。
復古年代五:明清
喝茶方式:沖泡
復古難度:無需復古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后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洌、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點評:目前,國人喝茶的主要方式就是沿襲明清的沖泡工藝。只要有耐心,擁有一套簡單的功夫茶具。你就能用和乾隆一樣的品飲模式來品味各地的茗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