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韓國南新安海域發現一艘轟動世界的元代沉船,韓國方面經過將近10年的水下考古探索,斷定沉船是中國制造的中國船,推斷年代為14世紀初(公元1310年~公元1325年)。出水的陶瓷器總數達到20661件,其中龍泉系青瓷12399件、景德鎮系白瓷與青白瓷5303件、鈞釉系694件、陶器2305件、雜釉2306件、黑釉系列509件。
全世界著名的陶瓷學家、陸地與海底考古學家、博物館學者、收藏家、航海史專家、貿易史專家從新安沉船發現至今。不間斷地舉行研討會。針對沉船出水的器物展開全方位的比較,舉辦各種形式的聯合展覽,可謂一船激起千層浪,引發海上陶瓷之路的研究熱潮,中國外銷瓷的概念深化了陶瓷貿易對各個國家在文化經濟上的重大影響。
在黑釉產品系列中有長頸瓶、圓形小蓋壺、雙耳罐、黑釉茶碗、小茶碗、黑釉褐斑茶碗、直腹直口盞、黑釉乳頭紋壺等等。其中有10件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宋代黑釉茶碗。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屬于輝煌而又動蕩的年代,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緣起民間的簡單斗茶方法傳入了士大夫階層,最后“茗斗”在宮廷里發揮得淋漓盡致,黑釉茶碗作為點茶使用的最佳茶碗應運而生。
黑釉建盞作為“御供”身價不菲。出現在元代的沉船上吸引陶瓷學家、考古學家、博物館、收藏家的眼球,行家注意到這10件建盞多數都有使用過的痕跡,除了兩件放在木制圓形容器里、口沿鑲銅包邊的黑釉茶碗是完整的,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從數量上看,這10件只是鳳毛麟角,從年代上看宋亡元興,歷年數次考古發掘建窯遺址的資料方面認證,建窯黑釉茶碗的生產在南宋晚期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青白瓷。這10個建盞無疑是被聰明的商人重價求購,或許是為訂購的大貨主買的,或許是轉手賣給古董商的,從單獨放置建盞的行為可見珍貴的程度,而如此精心是為了誰?
或許就像有資料為證,船是有可能駛向日本的,因為沉船的位置距離日本遣唐使北上的航道只有4000米,是否在朝鮮西南海岸的深水處遇險沉沒也未可知。但是日本從唐宋以來就有禪師將中國文化與飲茶方式傳入本國,中國產的黑釉茶碗成為日本上層社會的熱衷追求是有史可查的。目前為止海外發現建盞數量最多的是日本。而同時期的東南亞沿海各國無論是出土還是收藏方面,只有少量建窯黑釉茶盞。這些地區恰恰也是沒有普及飲茶的國家,而能夠把中國茶文化升華為精深茶道也算是日本傳統的一絕。日本京都茶道資料館聲稱建窯“天目瓷”先于“草庵茶”誕生之前,是在日本茶道形成過程中給予重大影響的陶瓷器。
1994年,中國福建博物館與日本茶道資料館在京都聯合舉辦了《唐物天目》展。同時也將新安沉船打撈的黑釉碗展出。10件沉寂新安海底飽經滄桑的黑釉建盞,在萬眾矚目下無語地展現它們的風采,連同保存過它們的那個木制圓形容器。和它們同期展出的還有一批被稱為“南宋一元代”的黑釉小茶碗,許多著名的海內外陶瓷專家都鑒賞過,知道是福建的,但是不知道是哪個窯的,它們在數量上是同船黑釉茶碗里數量最多的,有200多件,簇新的。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當時我作為發掘建窯的中國學者在京都參加學術活動。1995年冬天為了配合南平水口庫區的開發,我領隊到茶洋窯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黑釉盞(淺腹),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以及施釉方法等。都與新安沉船打撈的同類茶碗相似或相同。新安沉船此類黑釉盞在黑釉器中所占比例最大,且未見使用痕跡,應當是當時的產品作為商品在沉船上。可見茶洋窯生產建窯系列的黑釉茶碗是在元代,而此時建窯早已不再燒黑釉建盞了。
發現了新安沉船上不明身份的黑釉小茶盞的出處,無疑對沉船展出的無名茶盞驗明了正身。使之不用帶著宋代的帽子,盡管在年代上晚些,它們還是寶貝。此后新版的圖錄和研究報告就給它們標上“福建茶洋窯”的頭銜。久之,世界認識了茶洋窯,就像知道了建窯一樣,不用再標福建二字,而福建有名氣的茶和名窯已經眾所周知了,這個“眾”包括海內外。
注解:建窯,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南平茶洋窯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是一處宋元時期頗具規模的民間經營外銷瓷窯場,產品曾遠銷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近年來在國外出土的器物資料中發現有茶洋窯產品。
(作者系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應邀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講學,是目前國內公認第一的水下考古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