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是目前種植最廣泛、效益最穩定的食用菌品種之一,但近年來一些菇農反映平菇的種植效益不如前些年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提高種植平菇的收入呢?建議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以提高種植效益。
一、防菌種退化,慎重選種
選擇品種時根據栽培季節的不同選擇適當品種,同時注意品種的搭配。
菇農從菌種的外觀特性上可判斷出菌種的好壞與新舊,實踐證明長滿后7~8天或剛剛現原基的菌種抗性及活力最強。
二、科學滅菌、補水增產量
1.制種及發菌期間防止各種雜菌的污染。這是平菇高產的基礎,最關鍵的幾步是:第一,無論是制作哪一級的菌種,滅菌是非常重要的。制做栽培種時我們一般采用土蒸灶常壓滅菌,滅菌的時間一定要保證,當溫度上升到100℃時,維持10~12小時,再悶4~5小時以上。越是溫度高時制種,越應該注意這點。第二,滅菌完成后,接種時一定要嚴格無菌操作,這種操作一定要在接種箱或接種室內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場所、接種工具及種瓶的外壁必須嚴格消毒。第三,培養發菌時,注意培養環境,最好有單獨的發菌室,要求培養環境通風、濕度小、遮光。溫度高時,菌袋呈井字型碼放,以利于散熱,防止高溫燒菌。濕度大時,注意通風,高溫高濕的雜菌主要是紅色脈孢霉。溫度低時,菌袋要堆碼緊湊,以利用自身的發熱來保溫。第四,為了減少感染雜菌,可在栽培料中添加優質多菌靈和百菌凈,注意氣溫高時少添加玉米面、麩皮、尿素、二銨等,并建議加入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以防止蟲害發生。
2.出菇期間注意通風保濕,并注意防治各種蟲害。由于平菇子實體生長發育期間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使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大,如果通風不良,就長出畸形菇。平菇子實體對水分的需求量大,要求環境中空氣濕度達到85%~95%。濕度過低,子實體失水干燥,生長受到抑制,嚴重時會枯死。但空氣濕度過大,子實體會變黃腐爛。因此在噴水保濕時,主要向地面和四周墻壁上噴水,要做到輕噴勤噴,噴水時盡量不要直接對著子實體淋水,要將噴頭向上,讓水自然飄落在子實體上,使子實體表面濕潤。噴水次數要根據氣候和菇體大小而定。在晴天,溫度高,菇體大時,要多噴水,每天噴水3~4次。陰天和雨天菇體小時,要少噴水,或不噴水。每次噴水時,結合進行通風換氣。溫度較高要注意防止蟲害,如果有蟲害發生,可環境噴施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如高效氯氫菊酯、辛硫磷等,最好使用食用菌專用藥劑,如菇蟲速殺等。
3.出菇末期注意補水,以提高產量。平菇采收了2~3茬以后,培養料內的水分降低了很多。而平菇產量的高低,質量的優劣,關鍵因素在于水分。因此需要往袋內補充水分。補水的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1)用補水器直接往袋內注消過毒的水,或者把菌袋放在裝滿水的池子內浸泡。水分的補充標準是:補好水的菌袋重量基本上達到或略低于裝袋時的重量。在補水時還可以添加各種營養液,對增加產量也有一定好處。經補水后,還可連續出2~3茬優質平菇,總產量可比不補水的要提高30%左右。但是請注意,出現以下情況不宜補水:第一種情況是料內菌絲生長稀疏、長勢細弱、菌絲發黃、生活力下降,第二種情況是料內已發生病蟲害。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補水時要注意當時的氣溫,自然溫度降至5℃以下,或者遇到高溫季節,均不宜使用此方法補水。否則容易導致整體污染。(2)覆土補水法。將菌棒脫去塑料袋,排在畦內,覆蓋上加有白灰的濕土,菌棒可以從畦底及覆土中吸收水分。注意覆土的前3天,每天要澆水3次,每次要澆透。覆土的優點是既保溫又保濕,據統計可增產50%左右。(3)垛菌墻補水法。即立體形式的覆土,方法是把菌棒一端脫去塑料袋,脫袋的一端相鄰起垛,縫隙間用濕泥土填充,垛成的垛底面大,上面小,以防止倒垛,上面還可用土圍成水池形狀,供洇水時用。垛菌墻的最大好處在于有效的利用空間。
三、反季生產,品種巧搭配,打開市場銷路
我們普通的農民很難把握市場行情,根據近幾來年的銷售情況,建議農民種植一些高溫品種反季生產;也可以通過不同品種的搭配,進行周年生產,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近年來小平菇的價格比較高,農民朋友們也可試種一些。(河北省農林科院遺傳生理研究所 高春燕 王朝江 郵編:0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