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商賺錢上,有些人喜歡最后一個吃“螃蟹”,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缺乏魄力。其實,有時候逆潮流而行,理智地做最后一個吃“螃蟹”的人,更需要精明的頭腦和膽識。
有一家食用油加工廠要在劉建強的家鄉建一個食用油加工分廠,油廠就建在他們村的附近,所以他們村就被定為該廠的原料生產基地,這對于他們村的所有農戶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在食用油加工分廠即將建成的那年,數十戶膽大的農戶只留下少量的糧田,其余的土地全都種上了葵花、蓖麻、胡麻等油廠所需的油料作物。
劉建強雖然家里也承包了一些土地,但他拿不準種植葵花、蓖麻、胡麻的效益究竟會怎么樣,所以沒有輕舉妄動,不去跟風。秋后葵花、蓖麻、胡麻豐收了,油廠也建成投產了,事實果然如油廠當初承諾的那樣,扣除各種費用,全村種植葵花、蓖麻、胡麻的農戶每667平方米(1畝)一年收入都達到了2000元以上。
第二年,油廠開始對葵花、蓖麻、胡麻實行自由收購,村里種植葵花、蓖麻、胡麻的農戶又猛增了好幾倍,劉建強還是沒有跟風。由于葵花、蓖麻、胡麻種植過多過濫,而油廠的需求量有限,所以葵花、蓖麻、胡麻的價格開始狂跌。因此,到了第三年,多數過去靠種植葵花、蓖麻、胡麻賺了錢的農戶認為這下沒戲了,所以他們不再種植葵花、蓖麻、胡麻,而開始改種別的了。這時張建強有了他的計劃,反潮流,開始種植葵花、蓖麻、胡麻,當時有不少人取笑張建強,可事實證明,張建強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由于葵花、蓖麻、胡麻產量嚴重下降,再加上控制在張建強手里的原料比較多,油廠給他的價格自然不敢低于往年。這樣一來,張建強沒花費多大的精力,一年就凈賺10多萬元。他最后吃“螃蟹”,卻真正發了財。(山西 薄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