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因網絡普及而產生,從中國的一位大學教授將第一封電子郵件發送至德國算起,至今才不過20年。可曾幾何時,網民在有些人的潛意識中似乎是個并不太好的名詞,大有一種“非我族類”之感。是的,網民在網上大都隱姓埋名,虛擬其身;有的在網上游戲,網上聊天,網上宣泄,網上發布各種見聞或他人隱私;對大大小小的事情總是評頭論足,爭論不休;其言辭也往往頗不正經,有怪話、胡話、臟話、牢騷話……給人的印象,網民的言行總是與傳統的價值觀念相悖,其道德觀念的體現也不那么高潔。個別人甚至提出,網上言辭不可采信,網絡文化是“病態文化”。
然而,不管怎么說,在中國網民奮力反擊西方某些媒體歪曲拉薩嚴重犯罪事件的行為以及支持北京奧運會等一系列事關國家形象、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網民的力量,更看到了他們的正義和良心,看到他們對國家的愛,對民族的情。因而可以毫無疑義地說,他們是網民,也是人民!
人在不同位置而扮演不同角色,當一個人處于旅行中,就是旅客;處于購物時,就是顧客;進入網絡時,就是網民。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人處于某一位置而斷定他是一種什么性質的人。如果我們覺得旅客、顧客大都是良民,那么也就沒有理由說網民是刁民。如今中國網民已達1億多人,其中多數是文化素養相對較高的人,如果我們對網民持有偏見,那就意味著對包括社會精英在內的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中國十分之一的人民存在偏見。
中國網民的網齡雖然不長,但他們的種種義舉可謂已數不勝數,當處于貧病交加之中的女孩在網上發出求救時,無數網民伸出援助之手;當產婦嚴重失血急需某型血液時,網民們及時轉貼相告;當英雄做出獻身的壯舉時,網民們自發悼念和推崇。當有人行以非法之舉和破壞社會公正時,網民們毫不猶豫地口誅筆伐,呼喚正義和公平……
網民在網上更多的是意志的表達,其虛擬的背后仍然是真實的人。他們的正義是不泯的,愛國熱忱是不滅的,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不會喪失的。于是他們在網上就成了這樣的群體,當出現民族沖突或國家受到屈辱的時候,他們會毫無顧忌地以鍵為筆,牢牢把握國人的話語權,發出中華民族的吼聲,義正辭嚴地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而當內部一些矛盾成為焦點時,他們會對權力者的失誤和錯誤做法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評,甚至有時不免要“反思”到文化淵源、制度體制、領導者的能力水平等,其言辭無不透著深刻和犀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行為呢?如果不懷偏見,回答應該是:多數是一片赤子愛國情。
近年來,人們欣喜地看到從國家領導人到各級領導干部都越發重視“網絡政務”,越發重視網民的意見和建議,如國務院總理年年“兩會”提及網民,廣東省委書記和省長在網上與網民“灌水”、“拍磚”等。由此可知,在他們的心目中,網民是可愛可敬的——因為,網民也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