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強大的科技投入作保障。長期以來,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科技投入逐年增長。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已從2002年的1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6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1%提高到1.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投入仍然較為有限。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科技投入的體制機制和效益不盡人意。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浪費不起;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耽誤不起。因此,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益是我們當前時期面對的一個新的課題。
加強頂層設計,深化科技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毋庸置疑,當前我國科技投入管理與調控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科技投入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缺乏統籌,往往造成重復立項與支持不足同在;項目研究開發與成果應用分離現象普遍;投入不足與浪費低效并存。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應深化科技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切實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制定過程中的經驗就值得借鑒。筆者認為,深化科技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首先,建立統攬科技全局的宏觀協調管理機制。在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下,由科技部全面負責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規劃、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的制定,統籌協調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與各部門、各領域的科技計劃以及科技投入的分配,監督并考核各部門、各領域科技計劃和科技投入的合理性及效益。
其次,建立健全國家科技決策咨詢機制。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由來自政府、科技界、經濟界、企業界及其他相關領域的戰略專家組成,為國家提供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決策咨詢;成立若干專門委員會,由各個學科領域的杰出科學家組成,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向政府提出包括重大計劃和項目立項等相關建議;設立動態專家庫,盡量囊括各個學科領域的優秀專家,就相關科學與技術問題為政府提供多層次的咨詢服務,并參與科技計劃與項目執行過程的技術監督。同時,制定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鼓勵爭鳴、注重吸納不同意見,促進決策科學。
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分立的科技投入管理機制
加強對科技投入使用的監督和評估,是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政府科技部門既管經費,又管項目,既是“出資人”,又是“經營者”,還是“監督者”,難以形成有效的評估和監督機制,導致決策不當、資源浪費乃至腐敗現象增多,甚至形成了“跑項目比做項目更來勁,做學問的替搞公關的打工”等奇怪現象,科技投入效益大打折扣。
可見,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構建決策、執行和監督相分離的科技投入管理機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確保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各相關部門負責科技投入的規劃、計劃、使用方向和預算決策;同時,成立若干社會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性質的、分門別類的基金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項目的管理,遵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項目的審批、管理和組織實施。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監督問責機制。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項目的評估,同時評價與監督項目承擔者的信用,依法處理各種違規行為;政府有關部門監督基金管理委員會在審批、資源分配和評估、評價過程中的公正性,同時對結果進行追蹤問責和后評價;政府審計部門負責對科技投入使用進行審計,依法處理侵占和濫用科技投入的行為。
加強導向作用,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
當前,科研成果往往是“只見論文不見效益”,科研功利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由于對科研的評價過于重視獎勵和論文數量,評價結果直接和科研單位和人員效益掛鉤,致使科研過程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好大喜功,疲于拼命爭項目,疏于潛心做研究;樂于東拼西湊編文章,忽視關注研究本身的科學意義和研究成果的轉化,直接影響了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效益,甚至還催生種種腐敗行為。
因此,應加強政府導向作用,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
加強政府導向作用,不僅可以改變對科研院所和高校評估、考核的簡單量化傾向,建立符合科學技術本身發展規律的、符合學科特點的、分類導向的成果評估與評價體系,而且還可以減少獎勵種類與數量,引導科學與技術研究向支撐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引領攀登科學高峰、夯實發展后勁等基礎方向發展。
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不僅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立足于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而且建立以學術與技術級別為基礎的、輔以績效考核的薪酬制度,這樣就可以給科研人員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使其能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
面向市場,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0%,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專利技術的交易率也只有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這說明,我們的科技產出不能很好地轉化為經濟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實際上也大大降低了科技投入的效益。那么,面向市場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制定完善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強化對技術成果轉化的法律要求和激勵措施。如解決“首創首臺”和 “國家核心技術”的政府采購立法問題,盡管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部門的規范性文件,但真正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必需從法律制度上予以完善。
二是加強科技成果交易平臺的建設。在國家、省、市各個層面,在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各個領域建立互聯、互動、協同的技術成果信息共享與交易的平臺和技術評估、轉化機構。
三是拓寬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渠道。中試是科技成果轉化的薄弱環節。除了大力發展風險投資,開辦創業板外,應盡快開辦區域性科技銀行,為技術成果中試、產業化提供信貸支持。
四是完善對技術交易的稅收優惠政策。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加大了對技術轉移方的稅收優惠力度,筆者認為,應該對技術受讓方和技術交易服務機構也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
總之,如何將有限的科技投入有效地用到刀刃上,獲得更好的效益,這既是我們面臨的難題,也是在競爭中求發展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