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6日是煙臺市萊山區第四屆人大代表的選舉日。中午上完課,我去系辦公室領了張選票,開始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選票上印著三個候選人的名字,從這三個候選人中選兩位。這三位候選人我均不認識,更談不上了解。只好胡亂在其中兩位的名字上面畫上圓圈。選舉工作就這樣完成了,我個人也算是行使了一次公民權利。后來,我又打聽過我們系的其他教師,問他們認識不認識選票上的候選人,他們也都說不認識,也是隨意畫的圓圈。選民之所以對候選人不認識、不了解,是由于選舉委員會把“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回答選民的問題”(此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第七章第三十三條的有關規定)的這個具體細節給省略了。在選民對候選人不認識、不了解的情況下,參加投票選舉,是機械地選舉,這樣的選舉是流于形式走過場的選舉。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在發展基層民主方面,當前我國普遍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某些基層領導過于忽視民主的具體細節問題。實行民主,絕不只是高喊人民當家作主,也絕不只是宣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民主形式多么優越;實行民主,還應包括扎扎實實落實民主的具體細節,如組織候選人與選民會面和劃選票等等。
重視民主細節的落實,可以養成人民的政治生活習慣,可以訓練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非常重視民主的具體細節問題。他的“建國方略之三”講的是民權初步,其內容是講如何開會,如何發言,如何表決,如何選舉等。講選舉,又是講如何提出候選人,如何產生檢查人(即檢票人),如何發票,如何寫票,如何投票,如何宣布選舉結果(各個候選人得票數),等等。這些都是民主的細節問題,看起來似乎意旨平淡,未及“大道”。但是,程序民主是實體民主的前提與基礎。這些瑣碎的操作細節,絕非將民主問題簡單化,庸俗化,而是將民主政治理論,落實為一般民眾人人都能掌握的普通常識與行為規范。民主政治體制的“議事之學”,好比“兵家之操典,化學之公式,非瀏覽誦讀之書,乃習練演試之書也。若以瀏覽誦讀而治此書,則必味如嚼蠟,終無所得。若以習練演試而治此書,則將如澉蔗,漸入佳境。一旦貫通,則會議之妙用,可全然領略矣。”孫中山希望家族、學校、農田、工黨、商會、公司、國會、省會、縣會“皆當以此為法則”,由此養成國民的民權意識。“倘此第一步能行,行之能穩,則逐步前進,民權之發達必有登峰造極之一日。”孫中山在西方多年,親自觀察人家的民主政治生活,懂得民主不能僅講原則,而要有一整套規范的操作方法來保證。他強調,這些,雖是實行民權之第一步,但“行第一步之工夫萬不可忽略也”。
另外,重視民主的細節,還能彰顯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更好地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眾所周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目前我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基礎。人民當家作主的直接體現就是人民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來行使民主權利,體現自己在國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中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通過選舉方式由選民自由地、公正地選舉產生,目前普選實際上僅限于作為非立法機關的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不適用于作為立法機關的省和全國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也就是說,縣級以下人民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縣級以上人民代表由下級人民代表大會逐級選舉產生。如果縣鄉兩級人大代表的選舉流于形式,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所擁有的法定權力無法現實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難以落實。實行民主,有許多細節。民主的細節不認真落實,民主的真實性就會受到影響,就會打折扣,甚至變質。所以,我們講民主,不但要講意義,講原則,還要講操作,講細節。讓細節顯實質,讓細節顯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