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李培林先生曾經寫了《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書中以那些嵌生在繁華都市里即將走上消亡路上的村落(即“城中村”)為研究對象,作者用羊城村這個虛構的學名來指稱。城中村在現代城市和傳統村落之間做著妥協并得以暫時艱難的生存下來。這些村落在現代城市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頑強生命力著實讓人感到吃驚并心生敬佩。
村落,一個多少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名稱,它往往讓人想起了田園牧詩般的鄉間生活,充滿愜意,雞犬相聞,溫情脈脈。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有那么許多文人騷客翹首期盼著能夠回到田園,以田園生活為樂,才有那么許多描寫秀美的村落生活的詩詞歌賦。
然而曾幾何時,村落怎么就和諸如“終結”、“死亡”及衰敗和破落一類的詞語聯系起來了呢?學人們大可以以這是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來解釋這種城中村村落的終結。因為一般的人們都認為這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既然這是村落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規律,那么人們就愿意有意無意的把村落往墳墓里逼迫驅趕。村落保持傳統的頑強抵抗力量和外界城市化力量的對抗的結果便是城中村現象的出現。
城中村的存在固然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系,因為它處在或曾經處在城市的周邊地區,它被城市所吞噬的可能性要比其他類型的村落大得多?,F在在這些村落所處的城市地區,真正意義上的村落已經不存在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城中村雖有村落之名而無村落之實。
現有的城中村以及即將步其后塵進入城市化進程的這一類村落,在全國所有的村落中畢竟是少數,因為城市總的面積不過占國土面積的很小比例。因此對其他村落以及它的成員來說,他們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棲身之所會被城市吞噬,而是擔心經濟不能夠迅速發展,村民不能富裕,他們甚至還似乎“餓漢不知飽漢撐的痛苦”,期望著能夠在什么時候突然土地也被征了,然后可以像現在城中村的村民一樣靜坐著收房租、發橫財。這一類農村,在中國是屬于一般的農村,占絕大多數。
城中村在本質上還是農村和村落,是在城市化邊緣上掙扎的一類農村。除了學者關注的城中村,以及如前所述的絕大多數一般的村落之外,還有第三類村落似乎落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即筆者在標題中所指的這類村落,處在窮鄉僻壤的自然村。筆者也把它們稱作即將“終結的村落”。不過在本文中它們和李培林先生所說的村落是不一樣的。雖然兩者都是行將消亡的實體,但是兩者死亡時侯的痛苦程度并不一樣。如果說,城中村的消亡是隨著城市化的演進而進行的,因而村落是在痛并快樂中守著財富而死去的話,那么筆者這里所說的這一類村落卻是因為窮困和饑餓而日漸消亡的村落。
這樣一種想法是筆者在參加了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的一個調查課題之后所產生的。我們的調查地點選在河北省張家口的一個山區地帶。眾所周知,在山區地帶由于耕地和水資源等條件的限制,村落布局非常分散,因而一個行政村往往都有許多個小自然村組成。在傳統時代,落后而且相對封閉的經濟生產條件下,這些小村落的村民過著悠閑而又充實的小農生活。在集體化生產時代,村民也很少與外界交往,所以很是安于現狀,無欲無求。
然而現在的境況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寬闊的柏油馬路從行政村主村穿過,公共交通的便利帶來了行政村附近村民經濟狀況的改變;年輕的人們也通過外出打工而了解到了外部世界的鮮活信息。商品經濟的思潮隨之刮到了原本相當閉塞的村落里。于是,那些靠近馬路的地段開始值錢,人們開始向這里聚集。雖如是說,但是筆者可以肯定,這種人們的聚集并不能和所謂的小城鎮化運動劃上等號,因為這里涉及到的僅僅是村民居所的位移,和職業的轉換沒有很大的相關性。
所有這些變化對那些遠離馬路在山溝深處的小山村意味著什么呢?先是衰敗,然后是消亡,它終將被甩出社會歷史發展的舞臺。這種發展邏輯已經很清楚的用現實呈現給人們了。這一點對這些村落里的村民來說非常清楚,沒有一個人會對村落的繼續生存感到樂觀。
站在田野上,舉目四望,你盡可以欣賞山區優美的景象,但是這對村民來說只不過是窮山惡水而已。更加應該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那些破敗不堪的用茅草作屋頂的土坯房屋,還有那些白發蒼蒼的拄著拐杖的老頭老太太。很蒼涼,年輕的后輩們大都已經遷出去了。盡管在行政村買房基地要花很多錢,也要花很多精力,但是老人們也還是求爺爺告奶奶的幫著子女把家安在了大村子里,可是他們自己卻留守在這片曾經非常熱鬧且盈漫著勞動號角的村落里,因為這里才是真正的“家”。雖然有古訓,“父母在,不分家”,但是在這里,由于生存環境的艱辛,這種美德終成為奢望。
李培林先生曾說過,人們原來以為,村落的終結與農民的終結是同一個過程,就是非農化、工業化或戶籍制度的變更過程,但在現實中,村落作為一種生活制度和社會關系網絡,其終結過程要比作為職業身份的農民更加延遲和艱難,城市化并非僅僅是工業化的伴隨曲,它展現出自身不同于工業化的發展軌跡。在我們所說的這些村落里,村落的消亡和村民職業的改變更加是不沾邊的事情,村民之所以要遷出原來的村落,完全是因為交通以及生存的便利,全然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的職業。
在這些被忽視的小山村,也許偶爾還能看見幾個似漏網之魚的年輕人,但是他們的未來卻已經不是在這里了?;蛟S你也還能看到幾個調皮的小孩子在一塊曾經非常熱鬧然而現在卻冷冷清清的村落的空地上玩耍,但是他們不過是因為父母外出干活暫時寄存在祖父母這里而已。我們很難想象得到,等這一批老人作古之后,這個村落還會繼續存在下去嗎?多少年后,對村民的后代來說這或許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他們也許會吃驚的看著他們的父母,心里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想不到我們的祖輩有這么頑強的生命力,竟然能夠在這些不毛之地生活下來!
關于這些小自然村的消亡而言,和城中村的消亡趨勢相比較,筆者認為兩者還存在著一個最主要的區別,正是這樣一種區別才使得雙方在面臨最終命運審判到來的時候,一個會顯得比較安詳,而另一個卻顯得那么痛苦。那就是,城中村的消亡最終將要由外界的強制來實現,雖然是強制但卻是上向的改變,然而我們所接觸的這些小山村的消亡是自殘式的,村民遷出原來村落的行動從來沒有什么行政的外在的力量在逼迫著他們,而完全是村民們自愿的而且也是無奈的選擇。
這些坐落在山溝里的窮困小山村的消亡過程真正稱得上涅槃了,不,不是涅槃。這樣的村落是在窮苦中死去,在一聲嘆息中死去,無奈的死去。
寫下這些文字不是為這些即將逝去的村落奏哀樂,而僅僅是作為一個具有懷舊情懷的人所發出的嘆息。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前行,總會付出許多的代價,包括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