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2月25日,這一天是農歷正月二十四,杭州西湖岸邊聚集了四五百表情肅穆的人,他們正在公祭一位奇女子———鑒湖女俠秋瑾。
此時,距秋瑾就義已經半年有余了。上一年的7月,秋瑾與徐錫麟等革命黨密謀,分別在皖、浙等地起義。起義失敗后,秋瑾遇害,秋家被查抄。秋瑾的尸體由同善局出面收殮,后幾經輾轉,被放到了大校場附近的亂墳堆中。
這個時候,秋瑾的兩位生前好友出場了,她們是吳芝瑛和徐自華。吳芝瑛是時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吳汝綸的侄女,女書法家,她比秋瑾大七歲。吳芝瑛的丈夫與秋瑾的丈夫同朝為官,兩家又是近鄰,吳芝瑛遂與秋瑾結拜為姐妹。徐自華同樣是著名才女,她比秋瑾大兩歲,曾任潯溪女校校長。1906年初,身為同盟會浙江主盟人的秋瑾從日本回國,到潯溪女校任教,由此結識了徐自華,二人一見如故,結為莫逆之交。經秋瑾介紹,徐自華和妹妹徐蘊華也加入了同盟會。
1907年2月,徐自華與秋瑾同游杭州,她們在西泠橋畔拜謁了岳飛墓地,念及山河破碎,二人在吟詠岳飛的《滿江紅》時聲淚俱下。秋瑾慨然嘆道:“茍得葬于此,為福多矣。”徐自華亦為之動容,說:“如你死我前,我定葬你于此;然如我先你而死,你也能葬我于此乎?”秋瑾回答:“這就看我二人誰先得到這個便宜了。”
秋瑾就義后,徐自華、吳芝瑛悲憤交集,各自寫下了大量紀念秋瑾的詩文。隨后,徐自華、吳芝瑛商定合力實現秋瑾“埋骨西泠”的遺愿,先購墓地,再圖營葬。“地如姐得,營葬妹任之;地如妹得,營葬姐任之。”經與秋家商議,徐自華和吳芝瑛歷盡艱辛,終于將秋瑾的遺骨運到了西子湖邊,在岳王墳旁邊建起了秋瑾之墓。
秋瑾是革命黨,她是為了推翻清廷而死的,在清廷尚存之際,徐自華和吳芝瑛就敢于為秋瑾營建墓地,其情感人,其勇氣更為可嘉。
秋瑾墓落成后,徐自華賦詩一首:“湖云山樹總悲涼,春曉蘇堤柳未長。添個鑒湖秋俠墓,游人憑吊泣斜陽。”
就這樣,秋瑾的新墳在西子湖畔赫然隆起。在我看來,隆起的豈止是一座墳墓,它分明象征著一種全新的觀念,代表著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魯迅先生曾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徐自華和吳芝瑛便是“敢撫哭叛徒的吊客”。不僅如此,在為秋瑾營建新墓地之時,她們還登報發布公祭秋瑾的消息,響應者有四五百人。這些人在1908年的正月公祭被清廷處死的秋瑾,此事表明:一種與官方迥異的思想觀念已然在民間成熟。
清廷可以在半年前處死秋瑾,可是他們無法左右人們對秋瑾的懷念之情。清廷尚在,可人們已經不以朝廷的是非為是非了。被清廷宣布為“叛亂分子”的人,民間卻要認定其為英雄,清廷以之為非的,民間卻以之為是。
一個政權走到這一步,意味著它很快就要滅亡了。事實也正是如此,三年后,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轟然坍塌。
如果說隆起的秋瑾墳墓象征著革命勢力的崛起的話,那么慈禧太后的死則毫無疑義地象征著清廷的末路。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死了。早她一天,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是光緒皇帝的姨媽,在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讓光緒繼承皇位,自己“垂簾聽政”。慈禧太后有極強的控制欲,一直想讓光緒皇帝對自己百依百順。可是,光緒皇帝“親政”之后,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采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建議,勵精圖治,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維新變法活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勢力,慈禧太后鎮壓了變法運動,囚禁了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對他有過撫育之恩,可是,發生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使得兩個人的關系由親人變成了敵人。十年之后,這對政敵幾乎同時撒手人寰(相隔不到24小時)。
皇帝和太后相繼死去,給世界留下的不僅僅有各種各樣的謎團,更有其他人無法添補的權力真空。有學者指出,如果光緒皇帝此時不死,那么在慈禧太后死后,他可能會憑著自己的威望推進被中斷的維新變法,清廷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慈禧太后此時不死,那么她憑著鐵腕手段,勉勉強強還能控制得住局勢,清廷可能還會多茍延殘喘幾年。可是,在1908年,在戊戌變法失敗十年之后,主張維新變法的皇帝死了,阻擾維新變法的太后也死了,一個時代徹底結束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還不到三周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朝廷大權落在了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的手里。載灃既沒有光緒皇帝那樣的民間威望,也沒有慈禧太后那樣的鐵腕手段,朝政由此愈發不可收拾,等待清廷的只有迅速崩潰。
在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年份:從表面上看,這一年風平浪靜,沒有發生過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實際上,這一年潛流激蕩,日后的大變局已然注定。1908年就是這樣的一年:秋瑾的墳墓在杭州西子湖畔隆起,慈禧太后的死訊從北京傳出,兩個歷史細節南北呼應,所要傳達的正是一個王朝的行將滅亡和中國現代歷史進程的即將開啟。
那一年,距今整整一百年。百年回首,感慨良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