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學者從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出發創立的經濟學命題“虛擬經濟研究”的最新進展,分析了從實踐中提出的虛擬經濟理論觀點,以及從虛擬經濟視角思考的熱點問題。其中包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虛擬經濟核算理念與方法、虛擬經濟貨幣利潤來源與動力、財富與風險的積累、人民幣國際化、銀行呆壞賬的處置、房地產資金聚集效應和虛擬經濟流動性儲備池功能八大前沿問題探討。
[關鍵詞]虛擬經濟 金融危機 實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6-0012-05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5BTJ023)和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重點項目(07LZ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劉曉欣(1960—),女,江西宜春人,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虛擬經濟、金融統計。
虛擬經濟研究一開始就與金融危機有著不解之緣。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探討金融危機發生的更深層次原因,國內以成思危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虛擬經濟概念,希望從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中發展出一套更深刻、更貼近實際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不但可以解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還有利于我們對市場經濟進行更深刻的分析,以便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市場規律,認清市場風險,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分析工具和必要的理論參考。此后,虛擬經濟研究開始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逐漸展開。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正確處理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方針,肯定了虛擬經濟的研究。在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領域擴張之際,胡錦濤于11月15日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英國首相布朗會談時指出:“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涉及的范圍之廣、造成的影響之深、沖擊的程度之大,幾十年來罕見”。“危機從局部向全局蔓延,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已經對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 溫家寶10月25日在亞歐首腦會議閉幕式的演講中指出:“我們要認真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要根據需要和可能,穩步推進金融創新,同時加強金融監管。二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要始終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使經濟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虛擬經濟要與實體經濟相協調,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三是儲蓄與消費的關系,要使消費與儲蓄相協調。”可見,金融危機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在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梳理近年來虛擬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對我們深入了解現代經濟中的一些基本規律有重要意義。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的研究最初是針對金融危機的,它引發了人們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極大關注。劉駿民在1998年出版的《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一書中指出:“金融深化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結合在一起,為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埋下了禍根”。“幾乎每次局部的金融危機都會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而迅速形成世界性金融風暴。國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壞賬、呆賬,匯率劇烈波動,使得一些國際性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瞬間倒閉,也使某些國家積累了十幾年的外匯儲備在幾天和幾周內損失殆盡。”
關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成思危(2005)認為如果將實體經濟系統看成是經濟系統中的硬件,則可認為虛擬經濟系統是經濟系統中的軟件。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目前還僅僅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駕馭虛擬經濟的經驗。劉駿民、伍超明在貨幣數量關系修正模型的基礎上,以β值反映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走向,計算企業資金利潤率與股票指數利潤率,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當虛擬資產收益率大于實物資產收益率時,β值上升,相反就下降,并且虛擬經濟的波動性不論正面還是負面都遠大于實體經濟。劉駿民(2001)認為虛擬經濟同樣會產生貨幣需求,將費雪交易方程式變型為MV=PQ+SQ×SP,其中,PQ表示實體經濟,SQ×SP表示虛擬經濟。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由貨幣為紐帶聯系到一起,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袁國敏、王亞鴿、王阿楠(2008)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我國近年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性進行定性與定量研究,發現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屬于關聯度中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作用性不是很強。具體來看,虛擬經濟中的股票和債券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最大。實體經濟中的服務業不能很快發展起來,就會制約虛擬經濟的發展。
何宜慶、韋媛輝(2006)對中國在1978~2004年期間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的邊際溢出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得到虛擬經濟部門產出對實體經濟部門產出的邊際溢出效應大于實體經濟部門對虛擬經部門的邊際溢出效應,證明1978~2004年期間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基本上是處于“供給引導型”階段。白欽先(2003)認為,通過財富分配機制、產業結構機制、股權變動機制、債務結清機制、信息傳遞機制和風險累積機制,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能夠產生促進和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雙刃劍”特征。
劉駿民認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長期失衡意味著經濟運行方式的變化。同上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持續經常項目順差相反,美國從80年代至今,經常項目持續逆差,金融項目則持續順差,這意味著美國用美元現金購買其他國家的產品和勞務,而其他國家則用出口換來的美元再去購買美國的金融資產,于是美元現金通過經常項目逆差流出,通過資本項目順差流入。他認為,經常項目逆差刺激本國虛擬經濟的發展卻壓抑本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于是美國經濟開始由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支撐轉向了虛擬化。美國金融和房地產的利潤占全部企業利潤的40%以上,美國從8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了明顯的去工業化趨勢。這使得美國經濟運行不再是靠美國能生產什么,而是依靠美元能購買什么。應當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不能成為“去工業化趨勢”的動力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一種抑制力量,實體經濟的發展不能與虛擬經濟的發展背道而馳。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雖然至今沒有一個數量上可靠的定論,一些大致的關系還是不斷有學者提出。例如,成思危提到的虛擬經濟的“介穩性”和“寄生性”。就提出了一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更復雜的模型。因為虛擬經濟越強,對外部實體經濟的依賴就越重。像中國的香港、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都不再以生產低價低利潤的制造業產品為主,居民生活一方面依賴于虛擬經濟活動中“用錢生錢”的活動,以保證不斷增加的貨幣收入流;另一方面也依賴于本經濟體與外部的交換,包括用貨幣收入購買境外提供的各種生活必需品和境外用現金購買本國或本地區的金融產品和債券。從單個經濟體看,虛擬經濟越強,其介穩性和寄生性就越明顯。這就意味著在當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依存關系已經超出了國界,不僅僅是國內經濟平衡的基本問題,而且是世界經濟平衡的基本關系問題。
盡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啟示,但離問題的基本解決還差得較遠。研究中涉及的虛擬經濟的運行特征、虛擬經濟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量的界定,于是,如何度量虛擬經濟的統計核算問題就提了出來。
二、虛擬經濟核算理念與核算方法
虛擬經濟的概念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較權威的觀點是將虛擬經濟看作是一種經濟的運行方式和運行模式。例如,成思危(2000)認為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活動模式。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劉駿民(1998,2003,2008)認為,狹義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運動有關的金融活動;經濟系統是一個價值體系,由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組成,虛擬經濟是心理支撐的價格系統,實體經濟是成本支撐的價格系統;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是兩種不同的運行模式,不同的國家根據自己特點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種模式共存的基礎上,側重于選擇不同經濟運行模式。
研究虛擬經濟非常需要規范虛擬經濟的內涵,界定統計范圍。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統計核算體系是SNA體系,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的構建應與國際統計核算體系保持一致,遵循國際統計核算的基本原則,考慮與SNA的銜接。袁國敏(2008)根據SNA相關規定,認為虛擬經濟統計核算的范圍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衍生品市場、保險市場、房地產市場。同時包括貨幣黃金和特別提款權、通貨與存款、股票以外的證券、貸款、股票和其他權益、保險專門準備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應收/應付賬款和房地產。虛擬經濟統計核算方法包括:按交易者分類的交易主體,可分為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政府、住戶和國外五個部門;按交易分類的股票、債券、票據、外匯、基金、同業拆借資金等交易情況;測度指標包括反映虛擬經濟總量,虛擬資產交易市場上不同分類的交易情況,交易工具的價格及虛擬經濟的其他情況。
由于虛擬經濟反映的是價值系統,應是統計貨幣流、資本流,從虛擬經濟視角看,貨幣不僅是一種資產,更重要的是一種能量;貨幣流、資金流在金融全球化下是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同時資金從一國到另一國,可能產生風險,所以需要觀測資金流引起的風險。例如,劉駿民、肖紅葉(2004)提出的“全象資金流量觀測系統”,是從整個經濟系統的本質是價值系統的認識出發,將盈利作為市場經濟所有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其主要目的是監測國民經濟的整個運行過程,以交易量而不是資金流量凈值作為其觀測的核心變量,反映各部門之間資金流動與其價格和總價值存量增量之間的關系。該觀測系統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活動都納入觀測的視野,強調過程而不是強調結果,核算和觀測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資金使用的真實過程,以達到監控經濟安全的目的。在此思路的基礎上,肖紅葉、孫森(2006)進行了虛擬經濟核算以資金流量為主要測度變量,與SNA體系相適應的研究。他們認為統計技術層面的這種安排對虛擬經濟的核算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最大的困難在于獲取各個部門資金交易流量的數據,該數據可以從各方面搜集,最主要是從商業銀行的交易記錄中獲取。如果做出適當的制度安排,這一目標可以實現。他們制定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交易流量數據獲取的解決方案:一是增加商業銀行數據錄入的內容。商業銀行的會計憑證中,記錄有詳細的交易內容。如果對錄入內容做統一的規范,就能獲取相關數據。二是商業銀行有會計核算和企業賬戶管理信息系統,其中信息有利于國民經濟交易流量數據的獲取。通過編寫相應的軟件程序,將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系統與賬戶管理系統連接起來,獲取會計核算系統中的交易企業賬號、賬戶管理信息。三是制定商業銀行標準化數據規范,統一商業銀行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主要數據的標準,如企業代碼、資金用途等。
虛擬經濟將投機活動領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資金交易量反映了投機是否活躍、投機者獲利多寡以及對實體經濟影響等多種信息,尤其當代資金全球流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而傳統的以資金流量凈值為核心變量所觀測的經濟預警作用較小,所以,建立與SNA體系相協調的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應用交易量進行核算,突出了虛擬經濟特點。資金流量是衡量投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尤其以交易額(量)最為突出。可以將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各種與實際生產過程沒有直接聯系,但又對實際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活動,通過投入產出技術揭示虛擬經濟各部門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地產與股市”,“債市與外匯”等雙邊關系的研究。將投機活動與其他金融投資活動的領域看作一個整體。樹立全局、整體與動態的核算理念和監管理念,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條件下的風險控制。
三、貨幣利潤的來源與虛擬經濟的動力
虛擬經濟是否創造利潤?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財富概念是歷史沿革下來的“物質或效用”的概念。“實際財富”作為一個物質概念,成為主流經濟學財富概念的本質。因此,主流經濟學將整個經濟學的核心問題看作是資源的配置,且主要是自然資源的配置。這種觀念對于計劃經濟是基本適合的,對于工業化時期的市場經濟也有一定的解釋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虛擬化,它就越來越缺乏解釋力了。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主義財富的細胞是商品,使用價值是其物質屬性,價值是其社會屬性,也就是其本質屬性,馬克思從商品價值推導出貨幣,指出,貨幣不過是價值的獨立化表現形式。對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馬克思則認為它是“物質生產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值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追求利潤是一切生產的目的,也就是追求價值增值是一切生產的目標。不是為社會提供產品,為的是賺錢。本來財富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生產過程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資本主義卻一定要變成生產價值和追求價值增值,貨幣及其表現的貨幣資金本不是財富,實際財富是它們購買到的物質產品和資源,但資本主義卻將貨幣及貨幣資本看作真正的資本,所以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頭腳倒置”的。財富有社會形式和物質內容兩個方面,物質內容是財富永恒的基礎,而貨幣財富是財富的社會形式發展的產物。虛擬財富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的“財富”,它們由于物質內容的空洞而不具有實際效用,社會不能靠這些虛擬財富生存。但在市場經濟中,特別是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財富的本質屬性是價值的,虛擬財富被看作是真實財富。人們追求虛幻的價值增殖,才會導致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巨額的資產、令人羨慕的貨幣收入,它們越來越脫離實際的物質生產過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場經濟將價值增殖看作本質。
只有在危機到來時人們才會意識到虛擬經濟創造的財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這里需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虛擬經濟是否“零和交易”問題;二是“以錢生錢”創造的貨幣收入和由此資本化出來的巨大資產價值有沒有實際產品對應的問題。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才能解釋為何虛擬經濟遠離實體經濟而獨立運行。
成思危認為虛擬經濟具有寄生性質。虛擬經濟運行周期大體上取決于實體經濟的運行周期,但短期的背離是可能發生的。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的風險,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虛擬經濟必須靠外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穩定。其根本原因是虛擬資本內在的不穩定性,這主要來自其本身的虛擬性,也來自貨幣的虛擬化,還來自虛擬經濟系統中存在的正反饋作用。既遠離平衡狀態,但是還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系統。
劉駿民談到了虛擬經濟獨立運行創造貨幣利潤的兩個循環過程。即虛擬經濟體與外部交換物質產品及外部與虛擬經濟體交換“國際貨幣”,打破了零和交易的格局。虛擬經濟體是貨幣利潤的一個重要來源,它可以通過借貸活動直接創造出來,即通過貨幣發行可以創造虛擬經濟的盈利,但要維持這種貨幣利潤,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條件一:只要有不斷增加的貨幣資金輸入,虛擬經濟體就有貨幣利潤;條件二:經濟體通過與外部的非虛擬經濟體交換獲得生活資料,而非虛擬經濟體則要用虛擬經濟體支付的貨幣購買其“金融資產”;條件三:經濟體必須可以發行非虛擬經濟體認可的“國際貨幣”。
虛擬經濟為什么可以擴張到實際GDP的十數倍甚至數十倍呢?劉駿民(2008)借用弗里德曼用來說明“經濟存量和流量關系”的公式,來解釋為什么一個小的貨幣收入流可以“幻化出”大量的虛擬資產的邏輯。用Y表示貨幣收入流量,r表示利息率,A表示資本存量。有關系式成立:
A=Y/r(1)
式中,A為資本存量,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Y收入流,r是利潤率或利息率。A狹義上是指機器設備,廣義上包括生產出Y所需要的技術、人力資本等其他條件。當股市出現之后,資本化開始盛行,它變成了貨幣收入流資本化的公式。 A生產出收入Y,并將以這個收入流為依據讓企業到股票市場去上市,于是股市創造出一個新的資產,代表A的所有權的股票資產A’。 A’是A在股市上的影子,但它的價格波動卻獨立于現實資本A,是一筆資產的雙重存在。
從A衍生出A’,于是也就衍生出資本化公式:
(2)
A’的存在以及其價格高低,不是取決于A的存在,而是取決于收入流Y。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被資本化。公式(2)是“經濟虛擬化關系式”,它也解釋了實體經濟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資產,導致了虛擬經濟的膨脹。
四、財富與風險的積累——價值化積累
“價值化積累”研究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命題的延伸,是積累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理論探討。經濟增長是以積累為基本動力的,當積累逐漸價值化時,經濟的虛擬化程度就必然加深。積累如何實現,如何發生相應的轉變是經濟虛擬化過程中經濟如何運行的一個關鍵問題,價值化積累是以價值表現的廣義的儲蓄, 包括股票、債券及地產等虛擬資產形式財富的集聚與增長。價值化積累的同時也在積累著風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應有一個動態發展的比例。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資本積累實質是剩余價值不斷轉化為資本,這個過程一方面是物質生產能力不斷增長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價值增殖能力不斷擴張的過程。從人類生存的客觀依據來看,積累應該是“生產能力”的積累,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演化而來的計劃經濟的理論,就是在“固定資本形成”的判斷標準下考察消費與積累的關系或者儲蓄與投資的關系。在市場經濟以前的經濟形態中(封建社會以及原始部落等等),積累、儲蓄這些在現代充滿價值意味和貨幣形式的概念,是糧食的存儲、生產工具的儲備和改進等等。其目的是要使再生產可以繼續并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儲蓄不是價值的是物質的。但是,市場經濟以后,積累就逐漸采取了“貨幣化”的方式,一方面是貨幣收入的儲蓄,另一方面則是實際生產投資,使得生產能力不斷增長。社會不再是直接擴大生產能力,而是通過一套價值運作體系來完成實際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形式變化了。實際積累過程,也就是擴大再生產的過程,本來是一個機器設備不斷增多,技術不斷提高,產出不斷增加的過程,但卻要受到價值形式的制約。要先有儲蓄,也就是貨幣積累,無論是自己的貨幣儲蓄還是別人的儲蓄。然后通過貨幣資金的媒介(可以是自有資金,也可以是借款)來完成實際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顯然,價值積累在市場經濟中變成了實際積累的前提。首先要通過貨幣儲蓄的階段,然后是貨幣資金媒介才可以完成實際積累過程,這就是價值化積累最初的起因。沒有貨幣形式的積累或儲蓄,就無法形成固定資本(劉曉欣,2005)。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份制企業與股票發展起來了,股票的一級市場為企業提供資金,企業為其提供收入。股票的股息收入顯示出股票收入與生產企業的密切關系,股票的收入是生產資本利潤的一部分,二級市場的發展在融資與生產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虛擬價值增殖的形式,即通過股票價格波動而獲得的收入。這個價值增殖形式雖然與生產資本有關,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則是一個新的形式,其來源也與股票代表的企業關系更小。此時,股票本身的獨立意義已經存在,即它本身作為財富的性質被市場所推崇,只要持有股票就等于持有企業。不但可以分得企業利潤還可以獲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資本,就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上市公司增加,股市不斷擴大,即使企業還是原來的那些企業,上市活動也在不斷增加著可以用貨幣衡量的價值,可以從會計報表上看到的價值的增殖。
隨著股市的發展,債市和金融衍生物市場發展起來了,房地產市場也迅速成為經濟中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于是價值增殖的形式多樣化了,不再是僅僅依靠物質生產過程,GDP中的成分開始包括服務業,體育、娛樂業、金融業的服務收入也被計入GDP,還有中介機構,包括理財咨詢、房地產中介機構的服務等。這些GDP的內容與傳統的對生產的理解不同。它們變得更不確定,其收入大小與經濟環境的關系更大,而與企業成本關系相對于制造業更小。這些變化為積累增加了新的內涵,一些相對脫離于實際生產過程的價值增殖成為積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以資本化定價為特征的虛擬資產近20年來逐漸成為人們財富的主要代表之一。
隨著金融全球化,價值的積累量迅速擴大并超過使用價值形式的積累,表現在社會總財富中以貨幣形式儲藏的財富比例遠遠高于實物形態的財富比例。所以,“當股票等有價證券出現以后,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以證券形式出現,即出現財富的證券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財富概念,不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財富,而是以貨幣符號和各種‘剩余索取權的紙制復本’代表的虛擬財富。” 同時,價值化積累使與實體經濟無關的純粹貨幣交易迅猛增長,在早期經濟國際化條件下,貨幣還主要是作為商品勞務出口的媒介,是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流動的附庸。在當代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虛擬的貨幣資本直接可以在流通領域中價值增值,與商品資本和生產資本無關。大量的外匯已經不是服務于國際貿易結算,而是與實體經濟沒有關系的純粹的貨幣交易。金融衍生品完全擺脫了實體經濟束縛飛速發展,它建立在高度杠桿基礎之上,無節制地繁殖。金融衍生品是一種完全的虛擬價值增殖運動,它既不代表企業所有權,也不代表對企業的債權;投資者既不持有任何一種實際的證券,也不持有這些證券的代表物。金融衍生品是一種避險的工具,但卻把風險帶到整個金融活動中來,使它在世界范圍內擴張、滲透。所以,“實物資產與虛擬資產積累的非對稱性”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非對稱性”,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已經表現出嚴重脫節,為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價值化積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也積累大量的風險。當遇到外部沖擊,“倒金字塔”倒塌,財富便化為灰燼。
[參考文獻]
[1]成思危.虛擬經濟論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
[2]劉駿民, 肖紅葉.全像資金流量觀測系統——以虛擬經濟穩定性為核心的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4,(4):21-22.
[3]劉駿民,伍超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模型——對我國當前股市與實體經濟關系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4,(04).60-69.
[4]劉曉欣,虛擬經濟與價值化積累-經濟虛擬化的歷史與邏輯[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5]袁國敏,虛擬經濟統計核算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8,(12):4-6.
[6]何宜慶,韋媛輝,曾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的邊際溢出效應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2006,(05):430-433.
Eight of the Front Issues in Virtual Economy Studies
LiuXiaoxin
(Research Center of Virtu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virtual economy\" which was created by Chinese scholars based on the virtual capital theory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alyzes theory standpoints of virtual economy raised from practices, and hot issu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virtual economy. The eight forefront issues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of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the account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s of virtual economy, the sources and motivation of currency profits in virtual economy,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and risk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e disposition of banking bad debt,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effect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the liquidity reservoir function of virtual economy.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 financial crisis, real economy
(收稿日期: 2008-11-18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