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被復制最多的詞之一是:盛世。
盛世是什么樣子,或者應該是什么樣子?這樣的問題難有定論。不過好在老祖宗曾經闊過,所以,不妨讓我們翻開盛世大唐的一頁歷史,打昕一下盛世所呈現的那些特征。
特征之一:盛世多危言。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修一座宮殿,張玄素表示反對,而且語出驚人:陛下如果修這座宮殿的話,就要像商紂王一樣天下大亂了。
貞觀七年,唐太宗想要出游,大臣進言說:這可是秦始皇干的事,堯舜可不會這么做!
真正的盛世是聽不到盛世贊歌的。大唐的權力中心,始終保持著冷靜與平和,甚至是謙卑——這是構建7個盛世的基石。而當安祿山的一番蜜語,說得玄宗和楊貴妃喜不自禁時,大唐的盛世就出現了第一道裂痕。
特征之二:盛世多窮官。
唐太宗提倡儉約,而官員們居然真的照做了。
唐朝的戶部尚書戴胃,住房簡陋,連祭祀祖先的地方都沒有;尚書右仆射溫彥博家里沒有正屋,死后只好把棺材停放在廂房里。
唐朝的中央政府秘書長岑文本,家里的住房矮小潮濕,連蚊帳都沒有。
宰相魏征家也沒有正房。魏征有一次生病時,唐太宗正在建一座小殿??吹轿赫髯≌喡?,太宗就把自己建宮殿的材料,讓給魏征蓋了正房。
唐朝的君臣真夠寒酸的。但這份寒酸,成就了大唐盛世最恢弘的氣度。
特征之三:盛世多文豪。
當代詩人余光中曾這樣贊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個贊語是貼切的。一個大時代由一位大詩人來做代表,是最合適不過了(李白雖然自以為不得志,但他是歷史上混得最好的詩人了),更何況李白并不孤單。
一千多年后,以文化人身份進入官場的龍應臺,說出這樣一段話:“一個社會要有一定的素質和成熟度,才能允許純潔的文人進入體制里頭?!饼垜_本人只是做了文化局的局長,而唐朝的白居易被貶到九江市做了副市長,就發了一肚子牢騷。李嶠、賀知章、王翰、王維、杜甫都曾在中央政府任職,唐朝的大多數詩人都有入仕的經歷。唐朝的官文上,傳遞著光耀千古的名字和光耀千古的詩篇、散文、書法,那是盛世大唐最“奢侈”的景象。如果今天把有的文件送一份給唐人學習的話,唐朝人會咋舌的。
唐朝寬容的政治氣氛,造就了一個文化的鼎盛時期。正是唐人的宏大建樹,確立了漢文化的中心地位。它使得此后近千年的異族入侵,都不過是操縱著金戈鐵馬,來向華夏文明投誠。
特征之四:盛世多史實。
唐太宗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奪取了皇位。對這件事,唐太宗一直耿耿于懷——他在擔心歷史會怎樣記錄這件事。有一天,他忍不住把史官叫來,親自查看記載。史官記的是:太宗弒兄篡位。唐太宗黯然。旁邊有大臣小心地試探:是不是改一下?太宗仰天長嘆一聲說:據實而載!
唐太宗的這一聲嘆息,實在是忠厚,但卻是盛世大唐的一個有力的注腳。當唐人傳讀史書時,翻到最高領袖的這一頁不光彩記錄,他們的目光,驟然間變得平靜安然——那是一個社會面對真相時特有的坦蕩與淡定。大唐的天空,沒有因為這一片云彩而陰霾密布;相反,只會更加遼闊、澄明。而當后世的權勢者篡改一段歷史,像使用一塊抹布一樣隨意時,大唐的盛世,即成絕響。
特征之五:盛世多美德。
史載,唐太宗曾經釋放監獄中的囚犯,許他們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年節過后,全體被釋放的囚犯回去服刑,無一逃匿。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的一共只有29人。大唐的國境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商旅出行不用帶干糧,隨便走進哪一家,都會得到一席豐盛的款待。商家的店鋪可以不用看護,顧客自己進入店內挑選商品,然后留下錢走人。
公德來自于政德、官德。權力的中心,總是正義與美德的源頭。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心懷博大、人格健全的皇帝之一。這種人格,輻射到整個貞觀時代,官員和老百姓就自覺地變成道德楷模。今天的社會學者有時過分強調體制,這是另一種“大一統”式的論斷。須知同樣的體制,由不同的人來實踐,就會有天壤之別。而偉大的體制,終究是要發端于偉大的人格。
重讀唐朝的一頁歷史,一個盛世王朝的遠影,依然讓人神往。在歷史的旅途中我們丟失了很多,踐踏了很多。在今天,重新做一番抉擇取舍,是有補益于當代的。
(摘自《廈門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