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挑戰而不是湊合
對我來講,把生命看成是一種挑戰而不是一種湊合遠為合理,因這使我更加意識到我的不完美,并幫助我改進,特別是,它還能激發起我的斗志,讓我感到人生被某種意義充實著。
我注意到,以往每當我跟別人一起學什么而別人很不認真時,我都會生氣。在我看來,雖然那些困難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克服那些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總會有方法越過那些障礙,但我發現多數人對此沒有興趣,他們越過困難多半憑運氣,如果沒有越過,他們多半是找各種借口。最后,當他們退無可退的時候,便對那件事失去興趣了,總之,他們會把對自己的失望投射到他們所從事的事情上。
在我和我爸學打網球的時候,他68歲,我38。其實一開始就只學一個正手擊球動作,他用了一年時間竟沒有學會,我感到不解,而他一再強調他年齡大了。事實上,我注意到,他從未主動地去研究一下那動作,他在那動作上花的時間只限于每天在球場上的一小時。接下來,我發現,他面對球的時候,總是很緊張,以至于根本來不及做動作,他只是盡力想把球擋到另一半場地去。
好笑的是,一開始,我也同時陷入這個死循環,但我從球場下來,會花時間研究動作,我錯在哪里,如何錯,我會買教材,我會觀察別人的正確打法,我會在一個人的時候慢慢地鉆研并體會那動作,這導致我越做越正確。
而我父親呢,一開始,他便抱著健身的目的去的,接下來,教練發現他很靈活,球感很好,但他的動作不對,因此不穩定,總是失誤。關鍵是,他永遠失誤在同一個地方,但他就是不調整,你說他不對,他就急了,他其實愛聽的是表揚,只要說他那么大歲數還能打網球他就高興,他會等我起床以便跟我一起打球。對我來講,隨著我的提高,跟他打球變成一項很沒意思的運動,因我只看到一個重復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可把這項運動變得越來越有趣的人。我只能換一個意義,比如親情,才能跟他打球,幫助他鍛煉身體。
我看到太多的人以種種借口對于一件事情不投入熱情,不投入時間及精力,他們只是湊合著混,他們對事物沒有熱情,一點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他們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以至你要是想一點一滴幫助他們,反倒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我父親后來見我想教他打網球便逃開。
在我看,只需花時間增加技巧,就會更加有趣,但他就是不那么做,只是一味地認為網球很難,極難學會。他沒有想到,當你不推進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意味著這件事情的終結。一旦陷入機器狀態,困難雖然消失了,事情也就停滯了。
——作家 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