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病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種類型。在高血壓患者中,絕大多數都屬于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而繼發性高血壓是由其他系統疾病起的一種臨床表現。該種高血壓有明確而獨立的發病原因。由于高血壓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療法。用藥物治療高血壓多從小劑量開始,可根據血壓的高低逐漸調整用藥劑量,并提倡多種藥物聯合或交替使用,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防止或延緩患者產生耐藥性。
足底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有著豐富的神經、血管及穴位。中醫采用足浴療法防治高血壓,可起到明顯的降壓效果。下面就介紹幾款足浴良方供高血壓患者選用:
1。磁石降壓方:取磁石、石決明、.黨參、黃芪、當歸、桑枝、枳殼、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獨活18克。將諸藥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將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日可泡1次,每次泡10-30分鐘,1劑藥可用2-3次,~般用藥1~3次即可使血壓降至正常。血壓正常后即可停藥。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的功效。
2.桑枝桑葉湯:取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0-15克,將諸藥摘凈,一同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至藥液剩600毫升時為止。再將此藥液倒入浴盆中,待藥液的溫度降至40-50攝氏度時可用此藥液泡腳,每次泡30-40分鐘,每晚泡1次,一般泡腳30分鐘后血壓便開始下降,泡腳1個小時后作用最為明顯,每次泡腳的藥效可維持4-6個小時。若8小時后患者的血壓有所回升,可重新煎藥,再用此藥液泡腳,一般經1—2次的治療可使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此方可起到清熱平肝的功效,適合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病人使用。
3.鉤藤降壓湯:取鉤藤20克,將其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并將其煎碎,然后用布將其包好(可加入少量的冰片)備用;于每日晨起和晚上臨睡前將該藥包放入裝有溫水的浴盆內,用此溫藥水泡腳,每次泡30-45分鐘,若水變涼,可加入適量的熱水,以保持水溫,每包藥可用1天,用藥10天為1個療程。可在用此法治療的前一天停用降壓藥。此方可起到清熱平肝的功效,適合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病人使用。
4.牛膝鉤藤湯:取牛膝、鉤藤各30克,將二藥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再將該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次泡30-40分鐘,若藥汁變涼,可加入適量的熱水以保持水溫。每日晨起時和晚上臨睡前各泡腳一次,以自覺癥狀減輕或消失為1個療程,可連續用藥1—2個療程。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引熱下行的功效,適合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病人使用。
5.決明降壓湯:取石決明24克,黃芪、當歸、牛膝、生牡蠣、白芍、玄參、桑枝、磁石、破故紙、丹皮、烏藥、獨活各6克。先將石決明、牡蠣、磁石三種藥物煎煮30-60分鐘,然后再放入其他藥物繼續煎煮,煎好后將該藥液放入浴盆中,再加入適量的溫水即可泡腳,每次可泡1個小時,每日泡1次,每次用藥1劑,可連續用藥7~10劑。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的功效,適合高血壓伴有頭暈頭痛、小便短少、肢體水腫麻木等癥狀的高血壓患者使用。
6.羅布麻降壓湯:取羅布麻葉、牡蠣各15克,稀薟草、夜交藤、吳茱萸各10克。將諸藥一同放入藥罐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再將該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日泡1—2次,每次泡10—15分鐘,每日用藥1劑,可連續用藥7—10劑。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清熱安神的功效,適合血壓上升,同時伴有頭目昏花、肢體麻木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小便短少等癥狀的患者使用。
7.二桑芹菜湯:取桑葉、桑枝各50克,芹菜100克;將芹菜洗凈、切段,與桑葉、桑枝~同放入藥罐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再用文火煎煮,煎好后,將藥汁放入浴盆中,于每晚臨睡前趁熱泡腳,泡至水涼為止。每日泡1次,每天用藥1劑,可連續用藥7~10天。此方可起到清熱平肝的功效,適合血壓上升,同時伴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面紅目赤等癥狀的患者使用。
8.菊花桑葉湯:取菊花、桑葉各10克,將其一同放入藥罐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再將該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日泡1—2次,每次泡10~15分鐘,每日用藥1劑,可連續用藥7~10天。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清熱安神的功效,適合血壓上升,同時伴有頭目昏花、肢體麻木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小便短少等癥狀的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