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中國球員姚明因左腳發生應力性骨折而提前告別了本賽季的NBA賽場。有關專家指出,如果姚明的腳傷愈合不理想可能還會缺席2008年的北京奧運比賽。那么,什么是應力性骨折呢?
應力性骨折也叫疲勞性骨折,是由于骨骼反復承受過重的負荷或人們長時間地行走而引起的一種不完全骨折。通常,人的骨骼會持續自發地進行自我重建和修復,特別是在運動后導致骨骼受到特別大的壓力時。但如果骨骼受到足夠大的壓力以至于超出了其自我重建和修復的能力,就會在其脆弱的地方發生應力性骨折。應力性骨折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由于骨骼受到了反復的損傷造成的。此外,肌肉疲勞也是導致應力性骨折的原因之一。一個跑步運動員每跑一英里,其腿部必須吸收多達110噸力量的沖擊。骨骼本身無法承受這么大的沖擊,它需要骨骼上的肌肉與其一同承載這個巨大的沖擊力,并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但當肌肉變得疲勞時就無法承載它應該承載的沖擊力了,這時骨骼就得承擔更多的沖擊力。最后,當肌肉(通常是小腿肌肉)因為太疲勞無法承擔任何沖擊力時,則所有的沖擊力就會轉移到骨骼上,從而會使其發生應力性骨折。在臨床上,應力性骨折患者一般無明顯的不適癥狀。姚明如果不是去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恐怕也很難發現自己已發生了應力性骨折。
總的來說,應力性骨折是由“非常態的或者重復性的壓力”導致的。這和普通的骨折有所不同,因為普通的骨折往往是由單獨發生的嚴重的沖撞而引起的。應力性骨折多發生于人體的承重部位,如小腿的脛腓骨和足部(跟骨、丹骨、跖骨)。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人群多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從事籃球、足球、網球、田徑和體操的運動員以及芭蕾舞演員。有些經常進行大運動量鍛煉的中老年人也可發生應力性骨折。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應力性骨折在人群中的發生率為0.5%~0.7%。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患應力性骨折的幾率還會有所增高,因為人的骨密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但兒童患應力性骨折的風險仍較高,因為他們的骨骼還沒有達到正常的密度和強度。那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運動鍛煉時應如何預防發生應力性骨折呢?
1.人們在運動時要循序漸進,切莫突然增加運動負荷。例如,每周跑步距離的增加量不能超過10公里,每次跳躍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平時要堅持進行力量上的訓練,尤其要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
2.經常練長跑的人最好能在專業體育教練員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體重、跑步路面以及鞋子的耐用性等情況安排訓練,并及時地更換鞋子,以增強身體的緩沖能力。
3.要在路面平整的地方進行鍛煉,避免腳部受傷。
4.在運動時要穿比較寬松的衣服,身上不要負重,鞋帶也不要系得過緊或過松,以避免呼吸受到影響或使體力消耗增加。
5.經常進行運動的人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地增加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量。美國克雷頓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即使在短期內補充鈣和維生素D也能顯著地降低運動員發生應力性骨折的幾率。
6.在飲食上要保證有充足的營養,每天必須喝足量的水,以補充體內熱量和水分的消耗。
專家告誡我們,預防應力性骨折的發生關鍵是要避免骨骼和肌肉的過度疲勞或受到損傷。姚明腳傷的教訓應引起那些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