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格意義上講,膽囊結石與胡旦石癥并不是一回事。膽石癥是指所有發(fā)生在膽道系統(tǒng)內的結石病,而膽囊結石只是膽石癥的一種類型(另外兩種類型是肝內膽管結石和膽總管結石)。對結石部位不同的結石癥其治療原則是明顯不同的。近年來,溶石和體外震波碎石等技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療效并不十分理想,所以目前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仍以手術療法為主。某些個體醫(yī)生及個別醫(yī)院為了迎合膽囊結石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便過分地夸大排石藥的治療效果,這種不尊重科學、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臨床實踐證實,膽囊結石患者不能隨意地服用排石藥進行治療,否則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那么,為什么膽囊結石患者要慎用排石藥呢?
這主要與膽囊本身的結構及其病理和生理特點有關。膽囊為一梨形囊腔,具有濃縮、貯存和排出膽汁的功能,一般約有8厘米×3厘米大小。膽囊分為膽囊底、膽囊體和膽囊頸三個部分。膽囊體與膽囊頸連接處呈漏斗狀。由于部分膽囊壁向外突出可形成一個囊袋,故膽囊的這個部位最容易成為結石停留的地方。膽囊頸向下變細并與
膽囊管相接。膽囊管的直徑約為3毫米,是膽汁的輸出管道,也是膽汁進入膽總管的必經之路。結石的長期刺激,可使患者的膽囊形成慢性炎癥。同樣,膽囊的慢性炎癥也可累及膽囊管并使其發(fā)生狹窄或閉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患者服用排石藥極易使結石嵌頓在膽囊的頸部,導致其發(fā)生急性梗阻性膽囊炎,嚴重時可造成膽囊壁壞死或穿孔,形成膽汁性腹膜炎。而膽汁性腹膜炎是腹膜炎中最嚴重的類型。有些病人由于其膽囊長期存在慢性炎癥,加上其膽囊管已經出現(xiàn)了梗阻,從而容易形成膽囊積水;還有一些病人因為膽囊炎的反復發(fā)作,導致其膽囊壁增厚、發(fā)生了纖維化并逐漸萎縮(有的膽囊可縮小至花生米大小)。存在上述兩種情況的患者其膽囊的功能可完全喪失,其膽囊可成為其體內的一個慢性感染灶。而有的患者盡管其膽囊的功能基本正常,其膽囊管也很通暢,可以將結石排入膽總管內,但如果該患者的膽總管下端出現(xiàn)了狹窄,其膽囊內的結石也無法排入其腸道內。若結石停留在患者的膽總管內則可形成繼發(fā)性膽結石,并容易發(fā)生梗阻性黃疸及膽管炎。若該類患者的病情進展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則病死的幾率很高。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結石(尤其是較小的結石)嵌頓在膽總管下端時,患者可由于膽汁反流至胰管而發(fā)生急性胰腺炎。若該類患者的病情進展為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則可有生命危險。
目前,國內許多膽道外科專家都認為,膽囊結石患者服用排石藥進行治療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①膽囊的收縮功能良好;②膽囊管較粗且通暢;⑧膽總管下端無狹窄。只有符合上述3個條件的膽囊結石患者方可在醫(yī)生的嚴密監(jiān)護下服用排石藥進行治療。若患者的病情在服用排石藥期間發(fā)生了變化應及時進行處理,并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膽囊結石較大的患者可先進行碎石和溶石治療,然后再服用排石藥進行治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膽囊結石,其游動性大,極易嵌頓在患者的膽囊頸部或膽總管下端,故有這樣膽結石的患者在服用排石藥進行治療時會有較大的危險。所以此類膽石癥患者更要慎用排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