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服用藥物以后,有時藥物會黏附于用藥者的食管內壁黏膜上,并對其造成損傷。醫學研究表明:藥物在入胃前可依次經過3處食管的狹窄部位:食管起始處、食管與左支氣管的交叉處和食管經過膈的食管裂孔處。人們服用藥物時,藥物就可能停留并黏附于這些部位的食管內壁黏膜上。在下面的情況下服藥,藥物黏附在食管黏膜上的幾率會更大:①干吞藥物。干吞藥物可使藥物停留在食管內的時間大大延長。如干吞膠囊制劑后,藥物可在食管內壁上停留2個小時以上。此時即使用藥者大量地喝水,也難以把藥物沖下去。②在睡眠中間服藥。人在睡眠時唾液的分泌會減少、吞咽的頻率會下降,此時服藥不利于食管排空,并有可能導致藥物黏附在食管內壁上。③在某種病態下服藥。曾做過食管或胃部手術的人,其手術的吻合部常較狹窄。這樣的人服用藥物時,藥物容易黏附在其食管的狹窄部位。左房肥大的心臟病人,其食管常常因為受壓而狹窄,也容易發生此種情況。④老年人服藥。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唾液的分泌量會明顯減少,這樣的人吞服藥物時也容易導致藥物黏附于食管壁上。
目前發現對食管有損傷的藥物多達70余種,其中包括抗生素中的利福平、青霉素等;解熱鎮痛藥中的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奈普生等;避孕藥;抑酸劑中的蘭索拉唑;治療低鉀血癥的氯化鉀等。有關專家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人們在吞服這些藥物時,這些藥物如黏附于食管壁上,可與食管黏膜有較長時間的接觸,這時藥物在酸堿刺激等理化作用下可損傷食管黏膜。尤其像氯化鉀等藥物不僅可使食管黏膜變得干燥,還可破壞黏膜內的血管,甚至可導致食管黏膜因缺血而發生壞死。有些藥物屬于緩釋劑,此類藥物若黏附在食管壁上,由于該類藥物不能及時崩解,且不斷地釋放藥物成分,會造成局部食管的損害。
在臨床上,因服藥而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害的患者,若進行纖維內窺鏡檢查可發現其局部食管黏膜上會出現炎癥或潰瘍。有些人會出現胸骨后疼痛,如果是在睡前服了藥,在夜間可被疼醒,服藥后若進食了較燙的食物會使疼痛加重。少數人可因為藥物對其食管造成的損害而出現嘔血、低熱和進食時哽噎等癥狀。
為了避免在服藥時損傷食管黏膜,人們應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在服藥前應先喝一點溫開水以潤滑食管;服藥時身體應直立;臥床的病人應坐起來服藥,服藥后不要立即躺下,堅持坐5分鐘再喝一點水然后可躺下:老年人如需服用膠囊制劑,可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后剝去藥物的膠囊再服用:不限制飲水量的病人每次服藥時飲水不可少于100毫升。如藥物已經對用藥者的食管造成損傷,并引起疼痛,輕者可立即停藥(停藥后,癥狀可緩解),重者可服用黏膜保護劑等,以減輕藥物對食管黏膜的刺激,疼痛明顯者可服用止痛藥。